是否降低法定婚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课题,必须统筹考量,舆论的支持与反对仅供参考。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元旦起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了,晚婚晚育假也从这天起取消了。听说一些大龄情侣抢在这天之前结婚,就是为了从单位争得晚婚假赶上末班车,正当很多大龄未婚青年慨叹“福利”轮到他们就没有了的时候,又传来一个令他们抓狂的话题——近日,人口学者何亚福在《新京报》撰文呼吁,法定婚龄应降到18岁!
何亚福是支持取消鼓励晚婚晚育条款的。比如,他认为由于晚育,导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增多,对国情发展很不利。从医学上来说,女性较佳生育年龄为23~29岁。一对夫妻如果要生两个孩子,女性较好在30岁之前生育二孩。而且房价过高、结婚成本过高,没必要提倡晚婚晚育。如果何亚福只说这些,基本不会引起争议,可他在文章中还抛出一个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既然18周岁已经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如果犯罪,就要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了,怎么还不允许结婚?

从主张不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到呼吁法定婚龄应降到18岁,这个弯转得确实有些大,文章迅即引起网络热议,反对者和支持者皆大有人在。首推的反对理由为,18岁,确实已成年,但婚姻已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事,而已经具有了社会性的内涵。能对自己负责,不代表就能对其爱人负责,更不表明能承担起对子女的责任。有网友说,18岁很多人都还没毕业,连自己都养不活,让他们咋结婚,还不是啃老。学者的这个建议太不靠谱了。反对者的第二个担心是,18岁可以合法结婚,可能引发的问题包括农村女孩丧失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看到了众多的反对意见后,何亚福在《新京报》再次撰文称,反对者误解了“法定婚龄”的含义。法定婚龄只是法律上允许登记结婚的较低年龄,并不是说到了法定婚龄就应该结婚或必须结婚。在反驳文章中,何亚福说,很多人到22岁还要靠父母养活,按照一些反对者的逻辑,是不是说法定婚龄应高于22岁?而在回答“农村女孩丧失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时,何亚福称,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男子低于22岁、女子低于20岁结婚早已成为普遍事实。由于达不到法定婚龄,领不到结婚证,虽然是事实婚姻,但法律又不承认这种婚姻关系,他们只好“非法同居”了。
何亚福的观点貌似能够自圆其说,但却似是而非,比如,“降低法定婚龄并不等于提倡早婚”和“向农村早婚现实妥协”,本身就是矛盾的。当然,未来法定婚龄适当降低也不是绝无可能,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就是修改调整的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法定婚龄偏大的国家,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也只是在18岁左右,但他们普遍结婚很晚。不过,这些国家“剩男剩女”承受的父母和舆论压力较低,我国真要降低法定婚龄,“剩男剩女”的压力无疑将更大。因此,是否降低法定婚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课题,必须统筹考量,舆论的支持与反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