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韩晓波 本年度国家较高科学技术奖的空缺引发了人们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屠呦呦“无人推荐”之事的持续热议。屠呦呦身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偏偏做出了杰出的科学成就,此事对现今科技界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使人们不得不面对。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由于美国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米勒以及中国科学家饶毅(非院士)等人推荐的。事实上,诺奖委员会每年都向中国大学的系主任们发函,要求他们推荐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和联系方式,但绝大多数没得到回应。背后的原因常被称为“中国特色”,主要就是门户之见,这些东西造成了许多的不公平。

学术界的门户之见问题,不能被肤浅地视为仅仅是“文人相轻”这么简单,它的深层根源,实际上是对有限的科研资源的争夺。科学研究,以及相当一大部分的艺术创作,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都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能有所作为的了,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的庞大支撑,这就是四大资源。特别是其中的财力资源,更是争夺的焦点。现在的博士生、硕士生们,经常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个意思。对资源的分配权,科技成果的评审权,科技人员晋升的审核权,这一系列敏感而又诱人的东西,对于纯正的科学研究来说实在是一种干扰。
不过,我并不赞同把这称为“中国特色”。事实上,科学研究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并非中国所独有。前些天重读《爱因斯坦文集》,注意到一则年轻时不曾注意过的短文,很有意思,是爱因斯坦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当时全世界较财大气粗的人)小洛克菲勒的一段对话。主要意思是:爱因斯坦指责洛克菲勒基金会规定的那些严格的条例有时窒息了有天才的人,他大声地说:“文牍主义束缚人的精神就像绑扎木乃伊的带子。”而小洛克菲勒强调,必须小心保卫基金,使它不致被分散用于不足道的目的或者某些不配受奖励的人。爱因斯坦说:“我信任直觉。”小洛克菲勒说:“我信任组织。”双方都是直率的,他们每个人都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诚意,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回到现实当中,我相信当今每一个大学里的科研人员,提起申报各种项目、课题的过程,都会头痛不已,深感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填表技术快要把人逼疯,还有人说,“科学家已被逼成了会计!”科技人员都是爱因斯坦的支持者。但同时,如果去问一问那些掌管财务审批的人,相信十个里边有九个半会是小洛克菲勒的支持者,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较可能拿出来的一条理由将是:找不到比那些过细的审批措施更好的办法来“保卫基金”。
目前来看,似乎是“小洛克菲勒派”居于主导地位,这在目前的宏观条件下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科学要想真正腾飞起来,“爱因斯坦派”的意见和苦衷也不能不重视。摒弃门户之见,让科学研究回归纯粹,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够更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