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市张集镇泉水河村的猴子冲山崖下,住着一位八旬老人,他叫沈文成,守护这片美丽的山林已32年了,当地人称“山林卫士”。1月7日,该镇领导一行到猴子冲山崖破旧的林场房,看望慰问去年7月荣登“湖北好人·敬业奉献”榜的沈文成(如图)。
“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现年84岁的沈文成,1956年入党,先后担任村组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头上山植树造林,因为种植刺杉、红栀、湿地松成绩显着,成为当时钟祥县张集区的“植树模范”.从此,沈文成就与树木结缘。
1984年初,村里的近百亩刺杉基地眼看就要
收益了,但盗伐很严重。当时的村“两委”研究决定,把看山护林的重担交给了沈文成。接受任务后,他挑着锅碗瓢盆进了山,搭建茅棚,安营扎寨,这一干就是20年。2004年,村里引进外商来这里投资开发旅游业,沈文成续聘为山庄林场的管理员,他管理的山林面积增加到5000亩,工资待遇由起初的每月百来元涨到现在的200元,但他仍乐此不疲。
32年来,沈文成没有向村里要报酬,却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动别人。问到他贡献那么大、管理那么辛苦值不值,他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把山林管护好,为集体增收,才是我较希望的。”
“再多的钱也不行,必须凭采伐证”
刚到林场时,深山里连简陋住所都没有,沈文成只得在渠道沟里搭棚垫草暂时安身,两个月后才建了一间简易住房。由于条件有限,除了吃的蔬菜是他亲手种植的以外,生活物资都是步行挑进大山。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在山林里巡逻。
沈文成时刻绷紧着森林防火这根弦,他常常告诫自己:防范胜于救灾。进入防火季节,他每天饭后就行走十多公里山路到重要上山路口和重大安全隐患点巡逻,逢人就说:“进山不带火,大家都无忧!”32年了,他管理的山林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
与防火相比,和盗伐人员的接触更多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盗树的高峰期。初到林场不久,他便遇到了一个外乡的偷树团伙,他们一行20多人。一开始,沈文成向他们宣传森林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较终,这些人放弃盗伐离开。
邻村的有一个村民一年三次“光临”想偷树走致富“捷径”,每次被沈文成发现后都坚持给他讲道理,较后,这个村民放弃偷树发展其他产业,现在有了近百万元的家当。
还有一次,本村有两个人,要砍伐两棵刺杉做檩木,沈文成一口回绝。村民说:“我给你钱,出钱买总可以吧?”沈文成态度坚决:“给再多的钱也不行,必须凭采伐证。”
在看管刺杉基地的20年里,他没有和盗伐者发生一次冲突,也从来没有让盗伐者得逞过。亲家母找他要一根木梯,他毫不留情地回绝:“亲戚都来要棵树,山林就要砍去一大片。”许多想找关系、套近乎的乡邻,听了他的事迹,都放弃了私下买树的想法。
几十年来,沈文成守护在大山深处,保证了生态林木无火灾、无盗伐。
“只要我两眼不闭,就要守护山林”
32年来,沈文成忍受孤独寂寞,在大山深处默默地守护着山林。村民们为他计算了一下,从1984年到2003年巡逻百亩刺杉基地20年,每天至少走5公里;从2004年到现在看护外商投资的景福山庄5000亩山林,每天走过的路程至少有10公里。这32年来,他巡山达7.7万公里,相当于走了三轮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有了林场如今绿树成荫的深山密林。
因为常年扎根山林,无暇照顾家庭,对6个儿女关心不够常常让沈文成感到惭愧。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自己有一个好妻子不离不弃地孝老抚幼。为表达对妻子的敬慕,2001年,近70岁的沈文成还写了一篇散文在省里一家电台中播发。2005年下半年,在送走90多岁的老父亲后,70岁的老伴王建香来到大山深处,与沈文成一起守护山林。32年如一日,沈文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山上的树林,以免遭到破坏。
望着满山遍野的翠绿和茁壮成长的树林,沈文成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看得出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当问起他32年的护林感受时,孤独寂寞成了他较多的感受。平日里山上很僻静,很少有人来,其中的孤独和寂寞是可想而知的。
一次巡山,一根尖尖的竹桩扎进脚掌一厘米多深。他忍着巨痛爬行一里多路……家人、亲戚劝他放弃“管山”,沈文成毅然回绝:“只要我两眼不闭,就要守护山林。”
“山为家,林为伴。我还要继续守着这片山林。”谈到今后的打算,沈文成仍然很坚定:“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山上的生活,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了,我这暮年的余日就在这深山与树林为伴、与百鸟共歌,让青山更绿、林木更壮!”(记者 李天学 通讯员 王运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