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金学思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都是儿科较繁忙的时段,带着孩子跑医院几乎成为孩爸孩妈们冬日必修课。日前,广州萝岗某三甲医院却因儿科医生配置不足而停掉了儿科急诊。这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屡有儿科“限诊”公告甚至停诊公告传出,“儿科告急”显出蔓延之势。有人在转发这条新闻时,附上了这样的评论“行医的朋友表示,这仅仅是开始……”
其实不仅在今年,搜搜往日的新闻。《儿童就医困难重重儿科医生叫苦连连》《医生自白:宁做医药代表都不做儿科医生》等报道均显现出儿科大夫执业状况堪忧。儿科医生难干、离职多,无外乎四点原因:难、累、险、穷。首先是难,儿科俗称“哑科”,儿童难以清楚准确表达不适,给儿童看病天然就要多花时间与精力。其次是累,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中国儿科医生的短缺数达到20万人。本就短缺的医生数量逢上单独二孩放开的时代,供需矛盾严重,也就出现了儿科医生年接诊超一万八千次、24小时连续接诊、医生想去趟卫生间时间都没有的极端情况。再次是险,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高度关切带来的急躁往往转化为严重的医患矛盾。较后是穷,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不仅在收入上没有任何倾斜,甚至因为“以药养医”顽疾的根深蒂固,儿童用药剂量较小,使得收入更低于其他科室。有报道称“儿科医生的收入和其他医生相比,一般要低30%左右。”
“难、累、险、穷”不仅让医生心寒,还会让不少人产生“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孩子”的思想愈加对儿科医生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行业内历来对儿科的不够重视,“小儿科”的戏称让儿科医生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同,许多毕业生越来越少选择儿科。现实的窘况自然会映射到人才供应与医院管理中来,不仅毕业生如是,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把儿科作为一个放任自流的科室,若非国家规定三甲医院一定要开设儿科,许多医院巴不得扔掉儿科这个“烫手山芋”,这样的结果无疑将导致儿童看病更加困难。
建立健全儿科医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发展儿童医疗服务的长远之策。众所周知,儿科医生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医疗环境,而人才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留住人才更要下足功夫。不妨从制度上对报考儿科的毕业生有所倾斜,给予更多政策照顾来吸引人才。与此同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尤其帮扶创收能力较弱的儿科科室。作为医院方,更要建立儿科医生的职业保障体系,保障医生权益,改善执业环境,提高有关从业人员的待遇,免去儿科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诊治,确保儿科发展步入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