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天铁职工们聚集一起跳广场舞,远处是天铁电视塔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有关“飞地”的故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涉县天铁是位于河北邯郸境内的“天津”;燕郊是位于廊坊、被很多北漂在内心当成北京一部分的“河北”;清河农场是位于天津宁河、历史悠久、故事众多的“北京”。
入冬前后,本报记者分赴这三处“飞地”体验、采访。简单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感受,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你此前可能并不知晓的“京津冀”——它们,或许早已“融”在了一起。
今天,我们推出“津飞冀”的“涉县天铁”篇。在这个故事里,有几代人的“行走”,几代人的“情感迁徙”。在平静叙述中,你或许能不经意地找到“津冀”之间那条潜在的情感之河,在悠悠岁月里静静流淌……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李萌苏 杨思捷 常年生活在河北邯郸,户口隶属于天津河东,你要问我是哪儿人?这个问题有点难——2014年“中国好声音”徐剑秋的纠结就属于这里——涉县天铁。
“我在铁厂这儿吃过南方的米糟、四川的麻辣、东北的猪肉炖粉条……这儿的味道跟谁的都不一样,不是天津市的,不是河北省的,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在我心里,这儿是故乡。”
说这段话时,张迪刚刚又一次告别铁厂的家人,和新婚丈夫回天津。车开上长邯高速,身后的“天铁”渐行渐远——“我忽然觉得心碎,不知这算离家,还是回家……”
1969年,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是当时地图上很少见的明确被标注的乡镇地名。当年8月5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天津市在这块太行山脉腹地建设炼铁基地,命名“6985”工程。如今,它身居天津“世界500强”企业渤海钢铁集团旗下,名称是渤海钢铁集团天铁公司。
550公里,天津到涉县的距离,因三代“天铁人”的行走,在京津冀地图上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
离家
哪个算离开?
哪个算回来?
1
11月2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室外只有4℃至5℃,路灯在晨霾里散着光晕。
天津初冬的清晨,街道冷清,寒意袭人。河东区万新村十区门口却挺热闹,张阿姨挤在四五十人的队伍里,等一辆长途客运汽车发车。这里是始发点,终点是涉县天铁。张阿姨带着简单的行李上了车。“我是天铁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回天津过晚年,不过一到这个季节,我就愿意回‘那边的家’,天津冷,涉县暖和些。”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天津长途客运公司开设这趟线路,沿途高速7小时,每天只发一班车。佟师傅跟了这趟车20年,从自己驾驶到带新司机,几乎没晚过点,“车上除了一些出差的铁厂职工,多数是退了休的老职工,还有离开涉县在天津上学或定居的铁厂子弟。”
中午1点,客车停在涉县天铁生活区文化宫门口,阳光果然暖暖地洒下来。张阿姨拎着行李下车,快步走向自家的方向:“心里惦记‘这边的家’,惦记老朋友,这几年,两头跑。”
张阿姨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离开,哪个算回来。
2
1970年10月25日,17岁的温书兴初中还没毕业,就离开从小生活的天津市河北区张辛庄,老天津人都熟悉这个地名,如今人们更习惯叫铁东路或盐坨桥一带,和几千名69届、70届的初中毕业生一起,来到河北省邯郸涉县更乐镇,投身“6985”工程,支援铁厂建设。
“那天,火车站上,大人们来送的,全是我这么大的孩子,都奔‘6985’去的。”时隔45年,温书兴仍然清晰地记得离家那日的情形,就像他仍习惯称呼天铁为建设时的名字“6985”。
从天津乘坐专列火车,一直开到更乐镇。下了车,温书兴的眼前,是一片被太行山环抱的土地,空旷荒芜。次离家的他,到了一个“没水也没有路和房子”的地方。
“我们边建厂边解决生活问题,搭席棚睡帐篷,后来就住十里八村老乡家。每个月粮食定量60斤,70%粗粮,30%细粮,现在吃两个月也吃不了,可那时总是饿……”
“每天听吹号上工,大石头上打炮眼,炸开再垒上,通渠引水;小驴车或排子车,三个人一辆,人拉肩扛运石土,每日都有定量……”
彼时,在刘邓大军129师浴血抗日的太行山脉腹地的山沟里,坐着一溜十七八岁的孩子,敲敲凿凿,把大石头变成铺路通渠的小石头……为了在异地建一座属于天津的铁厂,他们离开了天津,离开了家。
#p#分页标题#e#此刻,62岁的温书兴正在天津东丽区华明镇自家房里忙装修,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天铁了。两年前退休,温书兴没有马上回天津,仍住在涉县天铁的生活区。他和老伴常坐可以直接开到涉县的4481次绿皮车,往返铁厂天津,尽管需要13个小时,但他觉得稳当、实惠。
“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咱都能适应,现在也能慢慢适应。”乡音未改的温书兴,体格尚健,鬓发已白。45年前离家的记忆清晰如昨,如今回来,他连家门口的路名和两趟公交车还没完全记清——一晃45年,哪里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