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科研院所与宜昌协同创新推进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莹 杨春艳
12月的宜昌,高朋满座,群贤云集。在鄂24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39位专家相约三峡,就政产学研进行深度对接。
他们之中,不乏在行业内如雷贯耳的“大咖”:“油菜专家”傅廷栋院士、“材料一哥”陈文教授、“社管创新巾帼”赵曼教授……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许多都是宜昌的老朋友,通过长期与宜交流合作、对口支援,在推动农产品种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新兴产业等领域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又积淀了深厚的情谊。
宜昌是块创新宝地
“宜昌真是规划得好,看着干净、大气、舒服。”“来过很多次了,这里山灵水秀出人才,是一块创新的宝地。”……
从凝聚科技智慧的快速交通系统BRT,到承载城市记忆的磨基山公园;从汇集发展气场的至喜长江大桥,到融汇城市智慧的规划展览馆,宜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让与会者印象深刻,赞誉满满。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受邀走出会场,实地了解、分享了宜昌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成果。
“我们愿意在这样一个山水丰饶、资源富集的地方,与宜昌人民一起描绘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蓝图。”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向记者勾勒了这样的愿景。
一路同行,专家们边品边议,还不忘用手机镜头定格各种风景。
“此次宜昌之行,我们看到了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生态大城,也看到了宜昌市委、市政府把宜昌建设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决心,增强了我们与宜昌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的信心。”武汉邮科院副院长徐杰的评价,正是与会者感受的真实写照。
协同创新收获累累硕果
运筹帷幄的宜昌收获了注目与礼赞,更收获了协同创新的累累硕果。
此次推介会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分别与宜昌市及部分县市区政府签署74项战略合作协议,涵盖农产品开发、食品研发、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带动投资22亿元。部分高校还向三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捐赠资金420万元。
这一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宜昌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新期待。“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与宜昌在新材料、高端机械制造等方面展开对接合作。”武汉理工陈文教授说。
作为宜昌长期合作的伙伴,武汉理工这次又签署了两个合作项目。目前,该校正在宜昌寻找合适的大企业大产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同样,与宜昌渊源已久的还有华中农业大学。
该校副校长姚江林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支持宜昌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继柑橘产业之后再继续支持宜昌发展4至6个特色农业产业,搭建人才和科技服务共享平台,推介和转移新技术、新成果。
务实合作推动创新创业
智库对接,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如今,不少企业已成为协同创新的直接受益者。
会上,袁志明代表中科院武汉分院与宜昌市政府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他表示,此次会议的开展,对进一步做好政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这份还冒着热气的协议明确提出:要在宜昌成立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将中科院在其他地域政产学研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复制于宜,利用中科院的优势与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带动一批社会资源注入,帮扶一批新企业的孵化。
会上,宜都茂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签约合作开发立体水环境生物净化系统。茂源公司总经理梁智博说:“对小微企业而言,较制约发展的是技术难题,此次签约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数据问题,针对性更明确,企业发展速度更快。”
宜昌科力生实业与武汉科技大学有十年的合作基础,这次盛会将双方在研发高温材料上的合作进一步深入。董事长汪盛明说:“通过对接高校,将新材料研究成果推广至产业中,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孔建益也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与宜昌的合作会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产业的发展,赢得企业的认可,赢得宜昌人民的认同。”
协同创新,吐故纳新,实为海纳百川的精神凝缩。我们深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创新创业之都”必将与“世界水电之都”比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