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托起“大城梦”的农业力量

宜昌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记者 曹阳 通讯员 刘娟 农业兴则全局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农民小康才能全面小康。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市上下抢抓发展大机遇、搭上改革新动车,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破解制约“三农”发

  宜昌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记者 曹阳 通讯员 刘娟

  农业兴则全局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农民小康才能全面小康。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市上下抢抓发展大机遇、搭上改革新动车,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之以恒抓好产业化、结构调整、特色农业三大“重头戏”,通过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助推“三农”发展实现新跨越,以现代农业的转型力量托起强市富民的“大城梦想”。

  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617亿元、373亿元、13220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12%、135.3%、121.1%。

  统筹城乡的绿色发展路径

  绿树夹道,河水潺潺,灰瓦白墙的仿古建筑临河而立。酒文化名镇龙泉,如今因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而焕发新的生机。每到周末,夷陵区龙泉镇集镇古文化街都会吸引不少城乡居民前来游玩。

  作为宜昌特大城市重要组团,龙泉镇的精彩蝶变是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认真考量市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围绕“绿色决定生死”的核心理念,运用后现代思维、“田园城市”标准规划引导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全域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的战略。

  从201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制定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提出“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使城镇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并确定宜都市、夷陵区为县级城乡统筹工作试点。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先后到省级试点乡镇现场办公,帮助研究解决问题,整合力量倾斜支持,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隅试点示范到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再到建设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示范片带,一条统筹城乡的绿色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特色农产品持续发展壮大

  今年11月10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前1小时,我市湖北星翔柑橘合作联社与各地客商签下3.5亿元宜昌蜜橘产销合同。与此同时,长阳清江椪柑经过严格评审,荣获农交会金奖。

  宜昌蜜橘在中国农交会上的大放异彩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宜昌长期以来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深耕细作”。在《宜昌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市委、市政府便提出“建成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市”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市农业部门制定了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六个产业发展规划。五年间,累计建设标准果园90万亩,通过集成、借鉴、创新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确保柑橘良种率达到90%以上;建设标准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茶园良种率达到80%;高标准建设蔬菜产业基地5.3万亩。

  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则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省级1110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重点培训4797名新型职业农民,新认证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在六大特色产业发展中,一批扎根土地、懂技术、善营销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始挑大梁。

  为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市农业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市场对接、银企对接、综合信息服务、产权交易“五大平台”,着力打造了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农商农超对接、看禾选种、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淘宝网宜昌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等八大服务品牌。

  目前,我市畜牧、柑橘、蔬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以上,特色产业已成为宜昌农业名片。

  农产品加工成就千亿梦想

  “建成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强市。到201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在中部地区居于领先水平。”这是2011年,市委、市政府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农字号“千亿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今年,全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家,累计达329家;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累计达84家。预计全年可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8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预计可达3:1。

  走精深加工之路,塑造核心品牌,形成产业优势,需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全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先后围绕六大百亿产业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县市(含夷陵区)全覆盖,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90%集中在工业园区。

  近日,记者来到枝江市安福寺工业园区,天元罐头、海通食品、欢乐家等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井然有序。安福寺镇镇长苗涛说:“这些企业基本解决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果农的销售问题,既能让当地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又能带动本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品牌。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做产品”到“做品牌”,我市以品牌为引领,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了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宜昌蜜橘、秭归脐橙、一致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目前,全市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6件,占全省总量的44.2%。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19个,农业“三品”累计达到666个。

  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为宜昌打造农业强市奠定了基础,也拓宽了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之路。在“生产”携手“加工”的双快道上,宜昌正以现代农业的转型力量托起强市富民的大城梦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60086/
1
上一篇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下一篇 中华农业科技奖公布湖北土老憨喜摘一等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