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义杰 特约记者 赵自云
11月2日中午,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柴湖盆花基地内,50岁的柴湖镇邓营村村民李士伟从公司的食堂里端出一份饭菜,香喷喷地吃起来。饭后,他将在简易休息室里午休,下午2点半再进大棚干活。
李士伟是今年春节后回家乡务工的。“我还是农民,不过侍弄的是花卉而不是庄稼。”李士伟说,现在的工作就像工人,按时上班,准点下班。
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告诉记者,作为现代大型农业企业,公司的科技投入非常大,基地内每亩地的基础设施投入达到40万元,一般农民负担不起,但每亩地的年产值也达到了35万元到40万元。所以像李士伟这样懂技术、会经营,以农业生产为固定职业的职业农民,公司是鼓励他们在基地内创业的。事实上,公司目前已建成的12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只用了130多名农民就可管理过来,不仅工作不累,人均年收入也达到3万元以上。

与在农青园艺这类农业企业内从事农业生产不同,钟祥市文集镇的2100户农户享受到的是合作社带来的福利。湖北亿隆实业集团成立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让这些农户与公司在今秋畅享丰收的喜悦,形成双赢局面。
“我家8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去年得到流转费5880元,每年涨5%,今年拿了6174元,我安心在家照顾老人,老公和儿子打工赚钱,一年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还不用操心粮价涨跌了。”10月下旬,文集镇流港村妇女罗兰英接受采访时对合作社满是赞许。
亿隆合作社从2013年开始,在钟祥文集、冷水两镇流转土地6800亩,其中2000亩发展“香稻嘉鱼”,浅水种植有机稻,深水养殖甲鱼、乌龟、鳝鱼、小龙虾,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今年有机稻亩平增产50公斤,亩平产值达到2万元,纯利润近1万元。流转了土地的2100户农户依靠合作社支撑,要么安心成为职业农民,要么专心外出打工,收入均大大增加。

钟祥市委农办主任姚重阳介绍,钟祥市耕地总面积127万亩,农村劳力44.71万人,其中20万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和“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是钟祥这个农业大市冲击全国百强县市必须解决的问题。从2008年起,该市紧跟政策发展趋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发展示范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民职业化,让全市2/3的农田仅由1/3的职业农民就可完成经营。
截至目前,钟祥市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1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21家。培植了家庭农场249家,规模化种养面积10万亩。同时,引进了汇源、农青园艺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钟祥市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主李逢苹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实行的是工业化管理,农田由田间管理人员分片管理,种子、肥料、农药及劳务费用都由公司承担,如果超产了,田间管理人员还会得到奖励。这些田间管理人员都是本地农民,如果想挣得更多,也可以多下田赚取务工费用,但即使是7月底8月初防虫除草较忙的季节,我们也禁止农友在较热的时间段下田。我们不仅要保障这些职业农民的身体安全,也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耕种全程施的是有机肥,撒的是生物农药,种子上也是严把质量关。”现在,李逢苹的家庭农场流转了1.5万亩土地,实行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年获利3000万元以上。
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来自钟祥市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15年,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1.5万元,而且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