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扬州炒饭”新标准22日在首届扬州炒饭全国邀请赛上正式出台并对外发布,今后按照新标准炒出的“扬州炒饭”在形态上要达到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色泽上要做到红绿黄白橙,明快、谐和;口感上要咸鲜、软硬适度,香、润、爽口;气味上要具有炒饭特有的香味。
这一标准甫一披露,就引来网友热议。首先是“名分”之争,有人说“扬州炒饭”不是粤菜吗,啥时成了扬州的招牌菜了?持此议者还简述了“扬州炒饭”的由来,很快得到一帮资深吃货们的赞许,纷称既然“扬州炒饭”不是起源于扬州,也不是在扬州发扬光大,扬州有关方面凭什么为其制定标准,还郑重其事地发布,这不是掠人之美吗?不过,也有很多吃货引经据典地为“扬州炒饭”的扬州标签辩护说,“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是江苏扬州经典的汉族小吃。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也就是蛋炒饭。后经历代逐步创新,糅合进淮扬菜的特色,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云云。两派争执不休,这时“和事佬”出面了,称此“扬州炒饭”非彼“扬州炒饭”,二者各有特色,都是我泱泱中华名吃,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只要好吃,吃货们就有福了。
一番纷争下来,虽然令很多公众傻傻地分不清楚,但貌似也不钻牛角尖了,只是问题又来了。有网友说,以前一盘“扬州炒饭”只有半个鸡蛋,现在有3到4个;以前只有黄瓜丁、火腿丁,现在加上了海参、干贝,真的是吃不起了。这个问题很现实,有了新标准的“扬州炒饭”,固然有助于防止商家在主料上以次充好、在配料上偷工减料,可保正宗的特色,可如果价格高得令人咋舌,从普通消费者的寻常小吃,变为不敢问津,再好的标准又有何意义呢?针对“扬州炒饭”高价的担心,23日晚,扬州市烹饪协会回应:按新标准炒制的“扬州炒饭”以500克的标准计算市场售价仅有50元,按10人一桌的标准,分到每个餐客人头上只有5元,谈不上是“高价”。50元一份算不算高,网络舆论的反馈是这个价格不够亲民。至于有人质疑一盘炒饭加三四个鸡蛋不合适,胆固醇和热量都超标,这就是见仁见智了,毕竟“扬州炒饭”没有打保健养生的旗号。
接下来的疑问也跟“扬州炒饭”接不接地气有关,“扬州炒饭”的新标准是强制的吗?如果是推荐还可以理解,但若是强制会不会让炒饭的味道变得“千饭一味”,而失去了多样性。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制定标准的部门出现不同说法。扬州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邱杨毅说,扬州市相关部门将会给部分餐饮企业授予“扬州炒饭标准制作指定单位”的称号,如果这些企业不按照标准来炒饭,将会被摘牌。但是,扬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副处长夏星表示,“扬州炒饭”新标准是一个推荐性的标准,不是强制标准。这就让人糊涂了。
地方传统美食,用一种标准的形式保留下来,本意是彰显传统技艺,打造品牌,保护和传承地方美食文化。但如果只顾品味追求,忽略了多样性,甚至让公众产生距离感,恐怕就背离了初衷。在“扬州炒饭”之前,曾有河南烩面、胡辣汤、武汉热干面等地方美食制定过标准,但貌似轰轰烈烈地宣传过后,就没有下文了。“扬州炒饭”会不会也是热炒一阵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