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三大运营商在“十一”档期集体宣布推出“流量滚存”优惠措施,虽然不是大家期待的彻底的流量不清零,但本月剩余流量可延续到下月使用仍算是个不错的消息,运营商也算是表现出了“降费”的诚意。可就在11月份马上到来、大家正准备更痛快地“刷屏”时,“不清零后流量跑得快”却在网上网下迅速地传播着,于是不少公众开始疑神疑鬼,纷纷表示自己的流量确实比以前耗得快了。
不少满腹狐疑的朋友纷纷拿出自己的证据,但这些证据基本只是凭感觉,可信度不高,不足以说明运营商在“做假账”。直到一位出国归来的微博博主,晒出了自己在国外十余天内并未使用北京移动SIM卡的流量详单,偷流量、做假账的行为貌似“坐实”了,于是运营商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可实际上,这个所谓“铁证”,其实是这位朋友闹出的笑话,其所展示流量详单是360一款软件统计出的,这种第三方软件统计流量是不甄别运营商和区分国内国外的,那些看似被运营商“偷走”的流量,实际上是这位朋友在国外期间使用的所在国运营商流量,而北京移动的详单也证实,这位博主那张国内卡自出国之日起流量就为零了。
至此,运营商偷流量、做假账基本可以判定为不成立了。三大运营商也纷纷站出来向公众保证,自家的流量资费统计方法很科学,如有错误,加倍返还,更有运营商表示,电信经营行为受到工信部的严格监管,运营商断然不会做出“做假账”这样没底线的事,小伙伴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自己的流量。
“偷流量”门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跟运营商往常不甚佳的公共形象有关,于是不少朋友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便做出了“有罪推定”。其次,事件也出现了一些公共事件中“心因性反应”的影子,即公众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明明没什么问题,却表现出犹疑和忐忑。还有,不少公众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不能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不自觉成了“误解”的传送者和放大器,给商家与消费者间本就脆弱的互信“伤口撒盐”。
不考虑这起“偷流量”门,手机用户平时的流量偷跑也能称得上老问题了。要避免类似的尴尬并非毫无办法,首先就是从大的市场格局上,运营商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提速降费的各项精神,切实以国企的担当,肩负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进用户福祉的责任来,不断降低资费,使大家在用手机时不再战战兢兢,生怕一觉醒来房子归了运营商。有关方面也应切实加强监管,督促手机厂商加强自律,多做良心事,不要预装那些偷跑流量、偷扣资费又卸载不了的“流氓应用”。同样重要的是,用户也应该多了解一些IT知识,多掌握点使用技巧,要知道有些应用在后台保持活动是需要实时联网的,不用时可以关闭数据开关或清除后台应用,总之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