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李明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十一”假期第三天,长度仅为800米的北京南锣鼓巷迎来10万游人。因为商业味太浓,文化味太少,一些希望领略老北京文化氛围的游客不免失望。
商业味太浓已经成为比较著名的老街老巷、古村古镇共同的问题。这些曾经隐匿于城市、乡间的街道村镇,被多少有些历史文化情怀的人意外发现,成了他们的世外桃源。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寻踪而至。有的人有着同样的情怀,更多的人纯属慕名。伴随着人流而来的还有商家,人来得越多,商铺开得越多。老街老巷、古村古镇名扬天下了,同时也面目全非了。
对老街巷、古村镇过度开发、商业味太浓的问题,人们习惯性归结为当地政府保护不力。这方面的原因固然有,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游客究竟想看什么或者做什么。央视的现场采访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很多年轻人就是奔着南锣鼓巷的小店小吃来的,他们也不在乎小吃是不是老北京的。相对于逛街吃饭来说,喜欢文化艺术的人本就小众。所以商业味浓一定程度上是游客价值取向造成的,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另一个问题是老街巷、古村镇承载着文化,而这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就拿京味来说,是大碗茶、豆汁、酸梅汤,是四合院影壁墙,还是胡同里大槐树下,一边吃炸酱面一边侃大山?似乎都是,但都不能完全代表老北京。更何况老北京人现在都不这样生活了,又怎么让来去匆匆的游客们体会和记住呢?
太浓的商业味打破了人们的希冀,但一味指责商业开发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保留住老房子和老居民,同时对本地文化进行梳理,寻找到具体可行、游客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多年来,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太重视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课程也要重视一下。如果大多数游客都认为旅游休闲等于吃和买,老街巷、古村镇的文化开发会因为乏人捧场而夭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