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赵晖 9月28日,中国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启用新校区。
2008年11月28日,上报建设新校区的规划请示。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与天津市签订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
2013年5月18日,天津大学新校区打下根基桩。
2015年9月28日,经过7年的规划建设,天津大学新校区——“北洋园”规模初具,落成启用。
1895年创办至今,天津大学历经数次更名、校舍被占、法科停办、西迁播火、北洋复建、院系调整,一路风风雨雨,跨越了三个世纪。120年一部校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也”,但一所大学的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对于学校科研、教育和多学科协同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120年校庆到来之际,天津大学启用新校区。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反复强调新校区于天大绝不是简单的搬家,“我们要以新校区为契机,促进学科融合,进行学科重组,为天津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发展契机,留出发展空间。”
新校区是天大人下的一盘棋,谋篇布局,向一流大学冲刺的一盘棋。借120年校庆之机,天津大学新校区“北洋园”正式亮相,天津大学也向世界宣布:天津大学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双甲子,天大再出发。面向一流,继往开来。
走向融合
天大新校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打隔断。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我希望天大的学者们因为彼此尊重而一起工作。”天津大学新校区推崇大开间实验室和公共试验平台,校长李家俊希望通过消除有形的隔断,打破学科间无形的阻隔,促进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在天大形成一流的学术氛围。
整合,新校区的作用一目了然。
开学在即,天大北洋园第五十教学楼正在安装调试实验台。空荡荡的大楼并不寂寞,不时会有学生前来“扫楼”。“我研二,来提前看看实验室。”谈及对新校区的印象,这个同学脱口而出的词是方便,“原来天大化工学院号称八大处,分散在卫津路老校区各个地方。在老校区我要做纳米粒子制备,先得在化工楼做实验,再去结晶中心精馏,还得去南天大联合大厦、20教学楼做质谱、核磁。一个试验下来得跑四五个楼,像个梭子一样在学校穿来穿去,稍有不慎样品污染还得从头再做。搬到新校区,化工都整合在一个组团,太方便了。”
新校区终结了化工、机械、经管、软件、建工、建筑、水利等诸多学院分散办学的烦恼。新老校区都形成了若干相互衔接的学科组团。
融合,则是规划建设新校区要达到的实质效果。
搬入北洋园的天津大学软件学院结束了5地办公的尴尬,在新校区与计算机学院进驻同一学科组团。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陶文源笑谈:“新校区让天大计算机的软硬件终于无缝连接。”
天大化工学院年轻的教授博导,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巩金龙称赞学科交叉融合的组团设计让实验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具有相似基础的各个学科(如工业催化、材料化工、物理化学)彼此做了邻居,更便于我们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以相互启发,促进合作,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灵感与火花。”
学科是大学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基本单元,早在规划设计之初,天大新校区就确立了教学区交叉融合的组团设计,促进学科融合。“我们希望天大人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适当把目光投向相关学科领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激发创新之光。”在校领导的规划中希望天大新校区能创建“学术村落”。
今年7月,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陈焱作为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厚板折纸》的论文,这篇让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津津乐道的论文,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开辟了折纸结构工程在建筑结构、太阳能帆板等方面的应用道路,还在于折纸是美学、数学、机械、力学、材料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前沿学科,这一科研成果为传统学科机械,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学科融合的星星之火开始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