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较近,“鄙视链”成了热词。一项“你在鄙视链的哪一层”的活动,竟然引起超过100万人的兴趣,不少人还纷纷造句晒出心中的“鄙视链”,并用“>”代表“看不起”的意思。比如,“上班族鄙视链”:公务员>国企>白领>农民工>大学生;“男生鄙视链”:高帅富>白富美>暴发户>经济适用男>矮丑穷矬>土肥圆闲二;“二代鄙视链”:军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煤二代>贫二代>农二代……前日《人民日报》一篇反歧视的评论《比辱骂更伤人的是什么?》引用了“鄙视链”一词,更让舆论为之热议。
印象中“鄙视链”一词较先被谈起,是缘于三年前国内某媒体的《鄙视链——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优越感之社会心理分析》,这种鄙视似乎更来自于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上的优越感,诸如,看原版《纽约客》的鄙视看《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的,看《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的鄙视看《读者》的,看《读者》的鄙视看《知音》的……这种鄙视似乎无伤大雅,就好比听古典音乐的鄙视听凤凰传奇的,听凤凰传奇的也未必看得过眼听古典音乐的。后来,有好事者又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鄙视链”制作了一张图,说的也是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之间“文人相轻”。虽以夸张并略带尖酸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更多是调侃,没多少人当真。
然而,时下网上所传的各种“鄙视链”却深深烙着阶层和职业的歧视印记,层层传递仿佛“生物链”,一级一级向下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这不免让人心塞并难以释怀。不过,转而一想,这很可能是网上无聊之人的一种起哄,更多是想象或调侃出来的。现实中不太可能有这种节节鄙视的“链”存在。如果说有,也更可能体现在某一职业或阶层的少数人身上,比如,有的公务员鄙视国企员工、有的国企员工鄙视私企或民企白领之类,而且这种鄙视未必总是如“食物链”一般正向传递,也可能是逆向的,比如,有的私企或民企白领鄙视国企员工。然而,无论如何,这种以身份和职业贴标签的歧视行为,说来都是不可取的,都应遭到鄙视和唾弃,因为歧视他人者看似优越感满满,实则透着自卑、丑陋、阴暗,在虚妄中给他人贴标签,寻找歧视理由,自以为是地自我安慰。比如,小说中,阿Q歧视小D,调戏小尼姑,现实中很多人通过羞辱比自己更弱势的人来满足阴暗心理。
倘若“鄙视链”真的存在,谁也不能保证永远占据“鄙视链”的较高一环,而在环环相鄙视中,社会将面临阶层的隔阂与撕裂。谢天谢地,“鄙视链”在现实中至少还没形成气候,有关“鄙视链”的传说,却可以警示我们——偏见和隔阂等“心中之贼”的可怕,平等交流和理解尊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