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名更要重实

天津网 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李国惠 学校不能光注重名,更要注重实,这里的实,是指传授知识,启发思想,培养人才。要面子无可厚非,可必须要有里子来支撑。里子厚实的,面子再光鲜些,便是互相映衬两全其美。 面子文化源远流长。有些人重面子已经到了匪夷所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李国惠  学校不能光注重名,更要注重实,这里的实,是指传授知识,启发思想,培养人才。要面子无可厚非,可必须要有里子来支撑。里子厚实的,面子再光鲜些,便是互相映衬两全其美。

  面子文化源远流长。有些人重面子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孟子就讲过“齐人之福”的故事,说齐国有个人,每次出门都酒足饭饱回家,到家就耍威风,一次妻子问他和谁吃饭,他就说全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妻子偷偷跟在他后面才发现,原来丈夫的“和富贵人聚餐”,不过是到墓地里与人讨剩余的祭品吃。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出门混社会,如果名片上没有一个响亮的前缀,仿佛就寸步难行一样。比如以前流行叫经理,后来流行叫老总,现在流行叫C某O,如CEO、CTO、CIO、COO等,莫衷一是。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叫起来响亮悦耳能压阵,可细究之下,有些确实名实相符,有些名头则是障眼法,实际不过是个身兼老板、业务员、信息员等于一身的“光杆司令”。一言以蔽之就是“徒有虚名”。

  可往往越是虚名,越能忽悠一大堆不明真相的人趋之若鹜。而无虚名有其实的,却乏人问津无人理睬。可见在面子文化有一定市场的时候,虚名也有其重要意义。

  近日,同样因为虚名,一些高校又被卷入风口浪尖。据报道,全国多所高校即将更名,目前名单正在公示中。据了解,在过去6年内,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改名的规律也很明显:一是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从大地方到“中国”;二是层次不断升级,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三是越来越“洋气”,将“农业”、“纺织”等旧名、土名,改成“科技”、“理工”等时髦、热门词汇。

  新闻一出,热议颇多。其中不乏嘲讽式评论。其实高校也有苦衷。有些人习惯于以“名”看校,名字不响亮,就招不到学生。如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志愿填报仅148人,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但更名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攀升,分数线也节节升高。而对学生和家长而言,也希望学校能改个响亮名字,以便就业能貌似容易些。

  坦白说,只要学校办学水平上了等级,也符合相关规定,那么更名既顺理成章,也符合时代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理应宽容对待。然而在更名大潮中,还有一些高校“浑水摸鱼”,除了头衔更换外,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都没有任何改进。旧壶装旧酒,不过是贴了个高大上的标签,懂行的问问看看转身就走,可外行人却误以为好酒,重金买回去才发现上当。买酒上当倒还好说,大不了不喝便是。可学生选错了高校,可能就会改变命运误了前途。

  所以,学校不能光注重名,更要注重实,这里的实,是指传授知识,启发思想,培养人才。套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名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面子无可厚非,可必须要有里子来支撑。里子厚实的,面子再光鲜些,便是互相映衬两全其美。可里子单薄的,面子即便再耀眼,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54095/
1
上一篇狗咬人? 人“咬”狗!
下一篇 “贵圈那些事”咱都懂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