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 近期,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而南京一公办小学校长在此当口公然“索贿”,对农民工子弟学生家长说“你要给我们意思意思,有什么送什么……”曝光之后,这位小学校长被免职,也被勒令退回了收受的7份礼物。
“意思意思”,“有什么送什么”,这种明目张胆地索要礼物,嘴脸如此,焉能为师,何况还是一个作为教师管理者的校长,被免职也是情理之中。像南京这位校长一样明着索贿的,还有前不久曝出的苏州一位幼儿园教师,她不仅违规兼职做微商,还把孩子家长都发展成了客户,并晒出某些学生家长给自己发红包的图片,其他家长也不得不发微信红包,造成了变相索贿的效果。
教育部早就发文规定了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财物,但一些基层教学单位,向学生家长索要或暗示索要礼品财物的现象并不少见。除了明目张胆索贿的案例之外,在一些中小学或学前教育机构,更典型的人情存在方式是家长教师双方你情我愿,或者说是家长送了,老师也不明确拒绝,一项调查就显示,某地9成老师不会拒绝家长的礼物。

教育领域人情关系的存在,是人情社会向校园的延伸。虽然学生们白板一块,萌萌的不谙世事,可家长早就各种显规则潜规则了然于胸。开学了、教师节了,有些家长嘀咕了,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多受些照顾,该给老师“表示表示”或“意思意思”,而其他家长呢,觉得其他家长送了,自己不送,孩子就会吃亏。
教育领域的人情礼往,表面看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事,实际上还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双方的关系中,老师作为教的一方是学校各种资源的掌握者和分配者,甚至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如果能做到公正透明地分配教学资源,事事出于公心,心底无欲,就能挡住各种人情攻势,也能消除家长的各种嘀咕和揣摩;比如,家长们所在意的那些利益,像孩子座位安排或班干部、三好学生等职务或荣誉的评选,坦诚地讲,这根本算不上多大的利益;拿座位来说,即便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成绩,那如果学校、老师采用公开透明的操作办法,按个头、视力来排定,家长们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心思,进而各种“表示”。而如果老师方面自己就意志不坚定,甚至半推半就般地一句“来日方长”,那怎能不让家长们乱琢磨,甚至上网发问“老师这话到底什么意思”。
教育,在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三观,而不是让学生们从小就见识那些暗箱操作。教育人情,严重的可能倒向教育腐败,教育寻租,各地各学校,应当督促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严查不正之风。教书育人,立德为先,当一身正气,清清白白,别让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有那么多雷人的“意思”和“表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