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抗战期间,宜昌热血青年踊跃从军报国

通讯员 龚亚芹 王奇笛 张晓强 71年之前,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上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无数热血青年不畏强暴,投笔从戎。宜昌作为最后的国门,情况更加危急,当地有识青年毅然投入从军浪

  通讯员 龚亚芹 王奇笛 张晓强

  71年之前,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在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上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无数热血青年不畏强暴,投笔从戎。宜昌作为较后的国门,情况更加危急,当地有识青年毅然投入从军浪潮。

  从军报国气氛浓

  形势呼唤从军。“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发轫于1943年底。当时,由于国民党基层政治腐化不堪、农民生活日益恶化、士兵保育工作低劣骇人以及征兵过程中的种种流弊,国民党政府的征兵工作遭遇极大困难。避役抗征现象甚为普遍,前后方都有大批逃亡,各部队缺额很大。补充既已不济,训练自无从谈起,所以每遇战事,即“持枪而战,武器使用未曾熟练,无法发挥战斗效力”。士兵征集的不善导致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为支援英美盟军对日作战,保卫滇缅路,中国在1942年组建远征军,紧急入缅参战。中国远征军在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的异域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远征军动员入缅总兵力约10万人,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仅有4万人。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了缅北反攻战。次年5月,滇西远征军也开始反攻。当时,这些部队几乎全是美械装备,训练亦由美国教官担任。缅甸及滇西战场形势的发展及部队装备训练的改变亟需补充大量高素质兵源。1943年底至1944年春的知识青年从军热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政府发动从军。据宜昌各县市抗战史料不完全统计,民国三十三年冬,当阳、兴山、秭归、宜昌、五峰、长阳、宜都等地都积极响应号召,发动知识青年从军。其中当阳、兴山、秭归、长阳、宜昌等县还专门成立了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形成了以县领导为主任委员、各机关团体首长为委员的组织领导格局。宜昌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对青年学生提出三点要议:,青年非从军无从创造人生伟大的志业;第二,青年非从军无从湔雪衰弱的耻辱;第三,青年非从军无从获得抗战的较后胜利。宜昌县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还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拟定了12条青年从军标语口号抄送给各团体工会张贴宣传,标语从抗战形势、民族大义、抗战目标等多层面激发热血青年从军报国志。就青年从军制定了优待办法,优待对象涉及学生、工人、商店店员等知识青年,如工人和商店店员应保留职位和待遇,退伍后依然回到原单位工作;在校学生则保留学籍,退伍后可复学等,极大地鼓舞了宜昌知识青年的从军报国热情。

  社团支持从军。宜昌各机关团体工会组织参照知识青年征集委员会的宣传办法,积极宣传响应。据民国宜昌县商会档案记载:宜昌县商会为响应政府号召,在征集委员会拟制的12条标语口号的基础上,结合业界特点,拟制了4条宣传标语:“亲临前线杀敌是无尚的光荣”、“商界知识青年从军去”、“脱离商场走上战场”、“没有知识何用没有职业何存”。为扩大宣传,特在标准钟附近彩扎过街三门牌坊一座,以鼓励青年踊跃参军。购买较细白布四丈分为四段(后街尾一段、标准钟附近一段、宜安门首一段、正街尾一段),用红油漆书写标语。小商户们则利用门灯书写张贴标语,每盏门灯至少张贴两则。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白底朱书标语口号。这些标语口号引发了宜昌各地青年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热血青年积极从军报国的热情,营造出知识青年抗战救国的浓厚氛围。

  民众响应从军。抗战时期,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此时,服兵役已不再是个人利益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面临外侮的本能自卫。政府此时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并组织“青年远征军”,适应了当时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有10余万青年如此热烈的拥护和响应。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参军抗日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责无旁贷。当时,他们并没有“党军”或“团军”的概念,只知道此时面对的敌人是日军。长期处在与日军正面作战的宜昌地区,老百姓也积极响应支持抗战。兴山县复兴乡杨世英响应政府号召,送子杨祖贵从军,其子在七十五军通讯营服役,后因患沙眼复染沉疴,请短假回家疗养,适逢该部移驻重庆,杨世英不忍其子抱病随营奔劳,毅然以爱子之心移爱,代子从军,不幸于民国三十四年冬,病卒于重庆军中。

  学子从军无所惧

  从逃避到请缨。抗战初期,中国战场失地过快,征兵范围急剧缩小,只有西南数省可以提供稳定但极为有限的兵源。由于《兵役法》实行只有短短数年,加上长期以来人们深受“好男不当兵”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国民至今对于服行兵役的观念,还没有切实养成,对于当兵的义务,更没有普遍的履行;甚至有若干及龄壮丁,为避免兵役的缘故,借在学的名义取得缓役的资格,以致兵役的负担,不能平均普及”,征兵工作的难度极大。此外,国民革命军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军与地方军在待遇方面差距较大、抗战形势极不乐观等原因,也使国民革命军的兵源状况极不理想,一些部队甚至出现“逃亡数大于本年度第二期交接之兵”的现象。到了抗战末期,宜昌军民的坚持抗战不仅仅拱卫了陪都重庆,更削弱了当时日军的嚣张气焰。鄂西大捷让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为之振奋,民众的抗战热情大大增强。知识青年从军风气一开,宜昌各地学子莫不争先恐后,踊跃应征,竟超过政府配额很多,各县报名人数均突破百名,尤以长阳从军人数较多,一次录取了173名。部分体格学力不够未能录取者,也请求以其他方式尽效忠、民族之责。

  现居住长阳磨市镇多宝寺村、今年86岁的夏道运回忆说,15岁那年,还在读书的他响应青年从军号召主动报名从军。1944年夏天,夏道运次上战场是在湖南常德的对日抗战。“打得非常惨烈,敌人的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有个炸弹在我身边不远开了花,一个弹片射在我的额头上出了很多血,昏迷了几天,要是再深一点可能就没命了,但右侧额头留下了永久的伤疤,视力也因此下降。”夏老说,在战场上枪炮声一响,就没有“怕死”的概念了。庆幸的是经历枪林弹雨的磨砺,自己还活着回来了。

  由学书而论剑。今年92岁高龄的徐自美是宜都五眼泉镇拖机村人,19岁参军。他说,“我那时候在上初中,正上着课就被动员去参军了,在刘家场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开到湖南参与了长沙会战。”离开学堂走向战场,那时他是79军194师33团一名普通战士,因为有文化,他在团部当书记员,负责后勤送弹药以及士兵伙食等工作。随部队在长沙会战中打了半个多月后被调到常德又打了一个多月,之后转战到交通枢纽城市衡阳,切断日军的公路、铁路供应线。

#p#分页标题#e#

  徐自美回忆,当时日本飞机空袭很厉害,他们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去前线送弹药,轰炸时就趴在地上,起来时身上足足有1寸厚的尘土,耳朵被震得嗡嗡响。“有一次险些送了命。”徐自美还记得,在石门县子榔坪的一次交战中,他与战友们肩扛手提往前线供应弹药,突然一阵机枪扫射过来,随行好几人牺牲了,当时他摔了个跟头倒地脚竖起来,小腿被子弹擦破皮。“我们曾经流血牺牲抵抗外敌,我较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不再受外辱。”徐自美说。

  变知识为本领。青年远征军入伍训练期为 3 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青年远征军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营后,以学历、体格、志愿等项为标准而编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谈起抗战往事,90岁的胡代文眼中泛起点点泪光。家住宜昌市献福路的胡代文老人,生于1925年3月,曾在宜昌四川中学读书。抗战时期,胡代文随家人逃难到恩施,并在恩施第七高中继续读书学习。1944年,湖北在全省中学中招录青年军,19岁的胡代文马上报名参加,录取后分在青年军204师。经短暂而系统训练后,按照部队命令,他前往缅甸作战,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作为通讯兵,胡代文的“战场”主要在后方,他将学到的无线电知识运用到架设通讯设施实践中,保障了前方电话畅通。“不过,我也曾经历一次敌机轰炸,躲过一劫。”胡代文回忆,大概是1944年七八月间,他和战友在缅甸孟拱地区架设电话线。突然,有两架日军战机低空盘旋到他们上空,然后开始用机枪扫射。“班长马上命令我们到树林内躲避,可还是有两位战友不幸牺牲。”

  杰出青年亦从军

  县长带头参军。据《宜都县志》记载:陈宗荣民国三十二年至民国三十四年担任宜都县长,福建人。另据《宜都县抗战史料》载,当年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时,时任宜都县长的陈宗荣首先响应,带头报名参军,继而百余热血青年在县长的感召和带领下,踊跃应征入伍,后分批编入青年远征军各师受训。民国三十三年6月2日,县长陈宗荣因在抗战中协同国民革命军抗战,受到省里嘉奖,并于7月8日被记大功。虽然战争形势后来突变,日寇很快投降,陈宗荣未能身赴战场,但一县之长带头从军的壮举在知识青年中树立了榜样,其勇于担当重任、不畏牺牲之精神感染了全县有志青年。为此,当时的档案评价他说,“其志气足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其勇气足以使敌寇胆寒,更为奴颜事敌者愧赧”。

  巾帼不让须眉。朱璧成生于1926年冬,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并无兄弟。1939年她肄业于兴山县立初级中学,因品学兼优,后到四川万县,在武昌大公中学高中部继续学习,为当时学校有名的高材生。抗战后期,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朱璧成响应号召,毅然报名从军,在四川万县入营后,即随队赴重庆,编入从军女青年军第五队接受训练。不幸的是,朱璧成从军的当年5月7日,其母校大公中学即接到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从军青年服务总处的来电,称“本队学生朱璧成,于冬日午前学习手枪,分解结合时,因失火伤殒”。当年的重庆《大公晚报》详细报道了这一不幸事件:“从军青年第五队于昨午举行实弹射击,由康教官率领操作,待子弹装入枪膛后,康教官不慎,手指误撞开关,即时砰的一声,女生朱璧成乃饮弹而死,用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从军报国之志。众女兵以该同志死于非命,皆痛哭失声,闻此惨剧发生后,女青年队之高级长官,已呈报主管当局,除对死者从优抚恤外,对该失职教官不以枪口朝天而误毙女兵,并将予惩处。”

  事件发生后,万县和兴山两地分别电请中央予以抚恤,并分别发动各界举行追悼大会,以慰英魂而安忠烈,朱璧成终葬于重庆大坪。

  兄弟争先从戎。丁大前、丁大林兄弟二人,是兴山县复兴乡人,以务农为业,非常孝顺,把母亲照顾得很好。抗战期间,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兄弟俩争先恐后当兵。长子丁大前舍小家保大家,毅然主动应征入伍,在三十二军充当二等兵,驻防马粮坪,由于离家不远,曾请短假回家省亲,假期结束本打算回到部队继续报国,不料老母亲不舍儿子离去,痛哭流涕,形容凄惨。当时身在一旁的弟弟丁大林目睹此情此景,颇为感动,说道:顺亲者孝,报国为忠。自古忠孝难两全,遂决定留下哥哥侍奉老母,对母尽孝。哥哥也努力说服母亲,让弟弟在家尽孝,兄弟上演了争先从军报国的一幕,较后还是弟弟毅然离母别兄,代兄服役,报国效忠,后不幸于军中病亡。兄弟二人尽孝不忘尽忠的精神,更是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50458/
1
上一篇五一市场近300流动摊点缓解菜市场不足
下一篇 “秋老虎”作怪 较高温可能回至34℃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