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天津印迹》系列特刊开篇语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编辑部 70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
在报社办公室里,透过窗口远眺这座城市,高楼起伏,碧树掩映,井然有序。这份和平从容,容易催生一种错觉,仿佛这座城市从来都是这样,所有的家园也应该这样:生命自在绽放,万物自然生长。或许难以想象,而我们准确地知道,就在这片土地上,70多年前,曾经踩过侵略者的军靴,曾经遭受军国主义的轰炸,曾经浸染抗战英烈和无辜群众的热血。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那是怎样屈辱、苦难的生存?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又是怎样悲烈、悲壮的抗争?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深怀对历史的敬畏,寻访战场旧址,记录家国情仇,求证传说传奇。70多年过去,盘山上草枯草绿,海河水东流不回,战争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正在湮灭,但巍巍城墙的弹孔铭记,那些曾经穿越过枪林弹雨的生命铭记!当我们走近那些满面风霜的亲历者、目击者,陪同他们一起重温烽火岁月,一起翻看泛黄照片,一起吟唱抗日战歌,一起泪流如雨、扼腕感慨,才真正发现,每一个民族的苦难,都是个人的苦难;每一座城市的精神,都渗透于家国情怀;英雄辈出的津沽大地,见证无数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抗战故事!
70年,历史的回音清亮悠长。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抗战·天津印迹》系列特刊,聚焦历史的切片,从一座英雄的山、一支铁血的队伍、一所流亡的大学、一场激烈的战役、一个普通的家族、一群忠勇的军人、一段新近发现的史料,打捞鲜活的抗战记忆、触摸历史的血脉温情、见证共产党人的中流砥柱。我们再次确认,历史从来都是在细节处衍生和爆发,脚下的这片土地蕴藏多么丰饶的人间悲欢和生命壮歌。更何况,我们还有胜利,波澜壮阔的胜利!抗战胜利,一扫中国长期沿袭的颓丧萎靡之气,让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以“铭鉴”作为这组报道的版题,紧扣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和先辈从来不是隔“河”相望,而是身处同一条河流。当我们穿越70年的风雨,沿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程,就是为了破译曾经隐秘于历史和心灵的密码,把散落的个体记忆、家族记忆转化为一种社会记忆、一种集体意识、一种民族认同和这片热土家园的感染力、凝聚力——这是我们构筑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历史根基,也是观照当下、启迪未来的历史镜鉴。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决定以怎样的姿态面向未来。长歌当哭,在痛定之后。痛定思痛,更要坚毅前行。战争史作家克劳塞维茨认为,苦难和胜利是精神力量的两大来源。回首这座城市走过的路径,从“精卫填海”的传说到“天子津渡”的史话,从饱受炮火硝烟洗礼到引领开放风气之先,苦难和光荣滋养海河两岸,厚重的历史底蕴承载丰厚的城市精神。今天,我们再一次深情叩问脚下的这片土地,沿着历史的线索发掘精神的富矿,必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家园,更加珍惜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叠加期,凝聚起共筑中国梦、共建美丽天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