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景泉(图中右三)
2. 津南支队合影(图中后排右一为冯景泉)
3. 冯景泉结婚时与亲朋合影
4. 冯景泉
5. 冯国庆
6. 后排右二为冯景泉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张立平 1985年,一部叫做《血溅津门》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叫响。剧情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背景之下的天津故事。该剧原著小说作者、88岁高龄的作家张孟良先生说,小说中正面人物他是以津郊武工队为代表的抗日力量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其中的典型就是剧中的武工队长郝明。此外,剧中的青帮头子袁文会等很多人物也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存在。
津南支队是活跃在津沽大地的一支抗日武装,成立于1942年,活动范围大致是今天的滨海新区、西青、静海以及河北省文安等地。在天津的抗战史上,津南支队的活动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是为了那些不该忘却的纪念。
拔除据点
地铁3号线穿过外环线,以人们不易觉察的角度缓缓提升。
穿越黑暗,太阳照射进来的那一刻,一个小男孩欢呼着:“快到站喽!是不是马上可以坐高铁去北京了呀?”一旁的年轻女人微笑着点头。
一个头发染得红一绺紫一绺的“潮人”正对着手机喊话:“群里还有人想去听演唱会的吗?收到给哥们儿回个话。”
也有人望向不远处,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哟!嘛时候又起一片新厂房?”
几分钟后,车厢里的人们抵达了3号线的终点站南站。当车门打开,人们带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相聚、分离、落脚、启程,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在了平和、安稳的生活中。
这是2015年8月5日西青区张家窝某一时刻的片段。这个紧邻中心城区的小镇,已经奋斗在通往繁华城市的道路上。
同样是这片土地,在并不太久远的1942年,却处于恐怖的笼罩之下。一群热血青年就是从这里起步,打鬼子、锄汉奸、拔据点、炸炮楼,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据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们回忆,70多年前,在距离今天的南站咫尺之遥的炒米店村,大快人心的拔除伪军据点的战斗打响了。自从这个村驻进了伪军的一个小分队,他们就在村口设卡盘查,欺压百姓,凡有村民从此过,必“雁过拔毛”,乡亲们敢怒不敢言。
1942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较艰难的阶段,日军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式的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包括炒米店在内,整个津郊地区都是日伪的腹地,岗楼密布、伪团众多。
遵照党中央“向敌后之敌后挺进”和反“蚕食”斗争的部署,一些大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人的心脏,开展武装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津南支队建立起来了,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坚决拔除那些老百姓恨之入骨的敌伪据点。
1943年春,村里来了几个外地“商人”。他们挑着扁担,在津浦铁路一侧休息,与一个卖果子、烧饼的当地小贩搭讪,话里话外问着据点的一些情况。天黑了,这几个“商人”进村了。把门儿的哨兵傲慢地喝道:“干什么的?”其中一位回答:“做小买卖的,天黑了,找个店住。”话音未落,领头的一位“商人”突然冲上去,用枪抵住哨兵后脊梁骨,低声说:“八路!缴枪不杀!”顿时,哨兵大惊失色,老老实实缴了枪。随后,“商人”们冲进据点,一枪未放,俘虏了十几名伪军,此外还缴获了一大批大枪、手枪、手榴弹、电话机等战利品。
事后,人们终于知道,这几位“商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津南支队。领头的八路名叫冯景泉,津南支队手枪队队长,因排行老三,被大家称为冯三。这次拔除据点的行动,向人们宣告了武工队的存在,在距离天津近在咫尺的炒米店,有八路军活动,这是敌人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