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百年印记历久弥新

保安老街,有着百余年的历史,素有金汉口、银保安之美称。古往今来,四邻的人们把上街看戏、上街看电影、上街买菜、上街扯布、上街做衣裳、上街去买油盐等生活习惯,当成是最快乐、最自豪、最时髦和最幸福的话挂在口头上。 站在保安镇东边的梅子山上远眺,

保安老街,有着百余年的历史,素有“金汉口、银保安”之美称。古往今来,四邻的人们把“上街看戏、上街看电影、上街买菜、上街扯布、上街做衣裳、上街去买油盐”等生活习惯,当成是较快乐、较自豪、较时髦和较幸福的话挂在口头上。
站在保安镇东边的梅子山上远眺,保安老街背靠幕阜山脉,面朝保安湖,像一条南北飘动的白带。迎着夏日,置身其中,全长980米的老街连着四通八达的小巷,这里高楼林立,只有偶然映入眼帘的一两座老房子使人遥想着老街的昨天。
据记载,1925年以前,鄂州樊口堤未筑,民信闸未建,每到汛期,江水涨,湖水满,保安湖的湖水,东边,漫到许家嘴以上;南边,漫到王胜村对面的拱背桥以上;北边,漫到丁家山脚下。三面环水的保安老街,俨然是一半岛。
在保安本土作家朱春华的记忆中,保安老街上的青石板街面,被南来北往的人踩踏得棱角凸凹,无比光滑,临街两边的门面都是绛红色的木制板门,门顶上是大木雕刻的龙凤檐梁,斗角翘拱,大门两边是花格式大窗户等,这些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之感。
“老街分为上、中、下街,且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口池塘和庙宇,街桥相连。”今年84岁的婆婆张美容说,当时的场景被人们描述为:三脚两个庙,两脚三坎桥。另外,历史上的保安街还有“三街六巷九口塘”这一说法,记者看到现在很多巷子还挂着蓝底白字的指示牌。
当时,保安街较具特色、较大宗的商贸活动是“土布业”。清末民国初期,街上光是布行、染行,就有五十多家。因当地盛产棉花,几乎家家纺线织布,商家将村民手中的土布,加染成青、兰、花布,再由挑脚子挑到外地、外省销售,或者利用远航货船,将棉花、棉线、土布,成批运到长江沿岸各码头销售。
那时,因货物搬运大多需半个月左右,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此落脚消费带动夜市。每到夜幕降临,街上许多大商户的门前都吊起明亮的“汽灯”,就算一般的商户门前也会挂起“煤油灯”,“夜有万盏明灯”的保安老街,简直是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
穿过农机大楼,沿着老街前行不到100米,在保安街70号老房子前,我们停下了脚步,在这间一层楼的老房子上面,用水泥刻上的“保安”二字仍完好无整。据同行的朱春华介绍,这里就是以前的供销社旅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空房。
走进保安街83号的老屋,午后的阳光透过木板之间的缝隙照射进来,形成一束束大小不一的光柱。今年87岁的李树容婆婆1957年从江苏远嫁而来,这栋一进几重的大房子到她这辈已是第四代,因年久失修,有一间房已坍塌,她还记得刚来时街上铺面多数是两层木制楼房,每天人来人往。
老街和古典建筑,曾给老街上的人们太多的骄傲与自豪。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如今保安老街上的老房子已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当年那条被踩踏得光溜平滑,泛着幽幽的青光的石板街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4年下旬,保安镇党委和政府为了居民群众行路方便,也为了让老街重现昔日的风情,投资800多万元资金重建老街。如今,老街中间路面刷上了柏油,两边的路肩还铺上了人工打磨的青石板,就连地底下还铺设了60年不过时的自来水管网和排水系统。
在对老街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翻修同时,保安镇还将运用古建筑工艺,结合现代商业和旅游需求,将老街打造成一条风情古街,并将“古字牌,油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重新搬上老街,形成“马头墙、青石板、古明灯、曲子巷”的景观,让保安旅游产业多添一方文化休闲之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46504/
1
上一篇官方屡提落实带薪休假 鼓励每周两天半短假
下一篇 咬定目标不放松———论保持发展定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