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2008年就已经落户北京,但没想到,自己身份证号码的前三位跟他开起了“玩笑”。近日,他要在北京买房,申请房贷时因身份证号码前三位是福建代码350而遭银行拒绝,且银行透露,因为几年前有不少福建人在北京从事钢材生意,骗贷违约,给银行造成很大损失,所以“福建人被各大银行封杀了”,记者调查也发现,在北京“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成了潜规则。
消息一出,即成热点,公众纷纷谴责北京有些银行搞“全省连坐”“地域歧视”。确实,因为一小部分人的贷款违约,一个在北京落户数年、工作很久的守法公民,在征信报告和资质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居然无法申请房贷,且银行的识别手法,也从常见的户籍、身份证住址,升级到了身份证号码前三位,这么有“技术含量”的歧视,想想也是让大家醉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受人们偏见的影响,在不少地方,都存在着类似于黄先生所遭遇的地域歧视,动辄“某省人如何如何”,什么租房子不租给哪里人,招工不招哪里人。而以球迷文化为代表,地域歧视、地域攻击在网络上也是比比皆是,在门户网站体育新闻的评论板块里,稍有意见不合,便有可能因为显示的IP地址(某某省网友)而招致地域攻击。现实世界的地域歧视跟虚拟世界相比也是毫不逊色,较极端的案例就是河南省的被污名化,这片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因为地域歧视,竟至于有的河南籍同学在自我介绍时都有点自卑,更有著名作家都出书《河南人惹谁了》为家乡辩护,向不健康的舆论风气开战。
不得不说,地域歧视是当今社会身份歧视的一大“主力”,是损害社会公平、阻碍个人发展的一大毒瘤。当然了,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或多或少存在公民不诚信、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但是,这些跟社会主流的正能量相比仍然是极少数,怎么能因为这少数现象而给大部分社会成员贴上歧视的标签呢。以黄先生遭遇的潜规则为例,少数人的骗贷行为当然会造成损害,但是如果因此而搞“连坐”或扩大化,那对普通公众造成的伤害或许会更大。
所谓众口铄金,要消除地域歧视殊为不易。目前较迫切需要杜绝的就是像黄先生所遭遇的这种“体系性歧视”,因为这种歧视极可能影响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正常生活、剥夺其正当权益。个人在社会上的“权限”,应该以完善的征信体系为依据,而不能以地域来划分。还有,消除地域歧视的潜规则和舆论氛围,需要我们建立起共识的“显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正能量,生活中、网络上,多些平和,少些戾气,多些理性,少些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