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温宜飞、张婷)7月29日,远安县茅坪场镇八角村,98岁抗日老兵陈相富和从重庆市赶来的侄女白远玉、侄儿白远云相逢,相拥而泣。
陈相富原名白永富, 1918年生于原四川省重庆市巴县青木关镇,18岁时被抓壮丁,参加过湖北大洪山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后部队在当阳遭遇日军的包围,全军覆没,陈相富死里逃生。后回到驻守在远安县十冢坪的国民党部队,在军需处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不愿转战山东参加与共产党的战斗,脱离了部队。从此隐姓埋名,生活在远安的深山之中。
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陈相富老人了解到国民党军人也是抗战义士,道出了自己的故事,渴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失联的亲人。

由远安县委宣传部号召,当地志愿者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组织的一支“共圆抗日老兵回乡梦”志愿者队伍迅速成立。在远安、重庆两地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陈相富老人在重庆市的失散亲属被找到。此时,离他被抓壮丁已时隔80年。
7月30日,在各路志愿者的陪同下,陈相富老人和其亲属参观了县档案局档案展览馆,回顾了抗战历史,参观了曾经的军队驻地。随后,陈相富老人和其亲属来到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徐家棚村胡家冲的国民革命军军部旧址,回顾了参加抗战的峥嵘岁月,缅怀了当年的部队首长和战友。


98岁抗日老兵和亲人相逢,相拥而泣

陈相富和侄女白远玉、侄儿白远云


共圆抗日老兵回乡梦

回到曾经的师部驻地


向首长行军礼

一眼认出曾经的师长吉星文


志愿者迎接老兵亲属

重庆亲人返乡道别
(通讯员温宜飞、张婷)7月20日,“远安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远安深山里98岁抗日老兵陈相富参加国民党军队浴血抗战、渴望有生之年再回故乡看看的真实故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危亡的关头,来自较底层的抗日义士们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气概,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较终胜利。在举国上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由远安县委宣传部号召,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组织的一支“共圆抗日老兵回乡梦”志愿者队伍迅速成立,对老人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并积极帮助老人开展寻亲、认亲、回乡探亲活动。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一
十八岁被抓壮丁 从此不见故乡亲人
7月23日,记者一行再次来到陈相富家中,对前期掌握的资料进行再核实,帮助老兵陈相富寻亲回乡之路由此铺开。
#p#分页标题#e#抗日老兵陈相富现在居住在远安县茅坪场镇八角村一个偏僻的小山冲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己门前洗衣服,老人肤色红润,一脸平和。他的家人告诉我们,也许是当过兵的缘故,老人虽然已经是98岁高龄但每天都坚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据陈相富自己回忆,他原名白永富, 1918年3月1日生于原四川省重庆市巴县青木关镇南朝村,是当地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四,上有大哥白权(音)、二哥白星权(音)、三哥白炳权(音)。

陈相富的童年生活是清贫的,由于父母的早逝,陈相富从小是跟着哥哥姐姐长大的。稍微懂事后,便跟着二哥在地主家当长工,一天弄几个钱只够保足他自己的生活。三哥在重庆市区炸麻花,做点小生意,陈相富经常跟着二哥走上几十里路到三哥那里帮助干活,找吃的、打牙祭。虽然生活清苦,但始终没跟哥哥们分开,那种在艰苦岁月中建立起来的兄弟情,有苦也有乐,让陈相富永生难忘。
当日本人点燃的战火逐渐蔓延大半个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陈相富自然逃不过被抓壮丁的命运。
陈相富17岁那年,他帮三哥在朝天门广场挑完砖,吃了点饭准备回去时,碰到国民军抓“飞丁”,还没来得及赶回到三哥家中就被抓走了。当晚,陈相富和其他100多个人被关在一个屋子里等着接兵连,天还没亮就被接兵连用绳子一个连一个带走了。陈相富被押着从重庆朝天门上船,在万县一碗水的地方住防集训。从此以后,陈相富加入了在国民党的抗日部队,远离家乡和亲人,这一别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二
峥嵘岁月 抗日是较引以为豪的记忆
被抓壮丁到成为抗日军人,陈相富度过了一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如今这位98岁的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抗日成了他较引起为豪的记忆。
陈相富被抓壮丁后,加入的是国民党第77军第37师吉星文的部队。吉星文是著名将军吉鸿昌的族侄,也是卢沟桥事变中打响中国抗日战争枪的民族英雄。抗日战争中,吉星文的第37师始终面临的是抗日的正面战场,经常遭到日本军队的惨重打击。
陈相富从宜昌下船后上了大洪山前线,赶上了有史料记载的湖北东部大洪山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
在湖北的大洪山战斗,他们所在的团遭遇到日军的围困,七天七夜,陈相富和战友们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七天七夜,他和战友们吃不到一口饭,喝不到一口水。后来援军赶到,才把他们从日军的包围圈解救出来。

随后他们的部队来的襄河边。蒋介石命令要死守襄河:人在襄河在,人亡襄河亡。那时,日军天上有飞机掩护,地上有日军骑兵。日本人的骑兵无数,跟潮水一样多得很。陈相富所在的部队要渡襄河,可是河坝上有很厚的白响沙,走一步退半步,根本无法渡河。后来,陈相富和战友丢掉枪和行李,轻装上阵,依旧有很多战友被淹死在襄河。“我只好趴在地上往前爬,但是没爬多远就没有力气了,好在那时身边有一头驴经过,我一把抓住了它爬在它背上才渡过了襄河,不然我那个时候就已经死了……”
在7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陈相富老人仍然能够说出战役中的那些细节。又有一次,当他所在的部队辗转到当阳,遭遇到日军的包围。敌强我弱,日军疯狂进攻,国军官兵只有拼死抵抗。“当时日军一颗炮弹落在我的附近,一声轰响,我的右腿被炸伤,人也被震昏,醒来时,我身上躺着一层又一层战友的尸体,透过尸体间的缝隙,我看到日本人正在用刺刀刺杀还没断气的战友,吓得我闭上眼睛,屏住呼吸,这才逃过一劫……”那些细节老人历历在目。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三
流落远安安家 白永富改名陈相富
陈相富后来回到驻守在远安县十冢坪(今旧县镇观西村) 的国民党77军37师,在军需处工作。这时的他时刻都在想回到家乡,回到父母、哥哥们身边,可是他没有钱,没有文化,也不知离家乡有多远、如何回去,只能把回家的愿望埋在心底。
1944年,陈相富在当地一位有些文化的好心人帮助下,他尝试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不久,家里人回了信。陈相富觉得,回到家乡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然而,风云变幻,世事难料。国民党发动新的内战,战火再次蔓延。抗战胜利后,陈相富所在部队离开远安,转战山东,要与共产党争夺天下。陈相富不愿转战山东参加与共产党的战斗,脱离了部队。从此隐姓埋名,生活在远安的深山之中,一心想要回到重庆老家,回到亲人身边。

但是,没有钱、没有文化的陈相富想要回到家乡,何其难啊!他只好四处流浪。较终,他经汤家村一位姓陈的妇人介绍,来到远安县茅坪场镇关口垭村(现八角村),给一户陈姓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并将名字由白永富改为了陈相富。解放前农村抓壮丁是经常的事,陈相富利用在保里当差的身份通风报信,避免了更多的人被抓壮丁。
至此,陈相富才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因为当过国军的缘故,陈相富心存顾虑,把一切能证明他当国军的证件全部烧掉。他说:“到这里在来安家,我将来就当老百姓,有了那些证件,国民党兵来又要把我抓回去,就这样,我把那些证件全烧了,那个负伤证也烧了。”
1955年,陈相富再次请人帮忙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但是不久,信件被退回。陈相富想,是否因为自己当过国军的缘故才导致被退信?还是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呢?一方面为了不给家里人添麻烦,另一方面带着些许失望,从此他打消了再给家里写信的念头。

陈相富的儿子陈维泉告诉记者:“除了失望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农村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回去一趟真不容易。后来想老人家毕竟出来这么多年了,还是想把他带回老家,但是年龄大了我们就没有坚持,怕他身体受不了!”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四
有生之年 我能否再看故乡一眼
时代变迁,陈相富所居住的小山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家户户靠种食用菌,使家里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陈相富家也翻修了老房子,一家人过着平淡又幸福的生活。
如今,陈相富已有一个儿子,三个孙子,三个重孙,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位年近期颐之年的老人。儿孙们说陈相富可能是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吃过苦的缘故,身体一直很不错,几乎没什么大病。老人有时也帮家里做一些像抱柴火、烧水这些简单的家务活。这么多年老人也一直秉持着军人的作风,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坚持自己洗衣服,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现在儿孙们都很孝顺,对老人的生活照顾的很周到,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安逸。尽管现在老人的听力不好,但每每提到儿孙们,陈相富总是一脸幸福的说:“儿们都对我很好,要是他们对我不好的话,我怕是活不到今天来!”
然而看似安详平和的老人,内心其实并不平静,少小离家,老人每时每刻都在怀念自己的家乡,那让他梦回萦绕的老家成了他这么多年的一块心病。回忆自己这近百年的人生,陈相富较骄傲的莫过于曾为驰骋战场,奋勇杀敌。而老人现在的较好心愿就是在离开老家重庆80年后,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回去看一看记忆中的南朝村(谐音),走一走家门前的小路,品味一下乡音环绕的感觉。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五
寻亲之路 艰难又曲折

陈相富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后,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一时激起千层浪。由县委宣传部号召,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为陈相富老人寻亲。
根据老人早前的回忆,他非常肯定自己的家乡位于巴县青木关镇南朝村(音),看似地址非常详细了。但我们通过查询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巴县,即重庆主城区 的古称,1994年,改巴县为重庆市巴南区 。青木关镇,现隶属重庆市沙坪坝区。经多种形式的网络查询,“南朝”这个地名不存在。
三管齐下无影踪
于是,我们开始了阶段的找寻--
个办法,我们开具了介绍信,试图通过政务渠道,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巴南区党委政府联系。对方电话告知,没有南朝村这个地名,沙坪坝区常住人口108.07万人,是抗战时期原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据点,白姓也有数万人,无从查找。

第二个办法,通过在本地和重庆当地论坛发帖、手机微信朋友圈推广等形式,试图寻找线索。就一段时间的效果看,热心网友很多,有价值的线索很少。
第三个办法,我们搜索以“青木关”为关键词的qq群,试图和青木关镇的热心网友单线联系,由此添加了一大批青木关镇网友的qq,这些网友有公务员、有村医、有商人。我们传去与陈相富老人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网友的qq群和手机朋友圈里发布,得到的答复均是没有“南朝”这个地名。
寻找暂以失败告终。
按图索源找端倪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老人口述的信息比较匮乏,且因为年代久远,无法确定老人生活的大概地点。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寻找--

我们打印了重庆地区的地理信息卫星图片,当面向老人描述重庆地区的地形地貌,把一个一个的地名读给老人听,但老人都给与了否定的答复。
在询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把过去的地名都忘记了,但还依稀记得几个兄弟务工的情况。经过不断提示,我们获取了一个重要线索,老人年轻时曾和二哥在八塘镇地主温全三(音)家干活。
随即,搜索重点转向了八塘镇。请查询,八塘镇现隶属于重庆市璧山区,通过和八塘镇热心网友联系,我们试图帮助寻找地主温全三的相关信息,未果。
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在和八塘镇进一步联系的时候,早前添加的青木关镇网友“嘉宜天下”发来一个重要线索,曾经在青木关镇工作、现住重庆市南岸区的白远玉老人有可能是我们想找的人。

我们马上和白远玉老人进行了电话联系,经过询问,白远玉老人听父亲说过,确有一个幺叔被抓了壮丁。但她对陈相富老人表述的其父亲的年龄、家庭成员数量等都有疑问。其中一个较大的疑问,是白远玉老人说自己的父亲有两个姐姐,而陈相富老人坚持说自己只有一个姐姐。
我们马上驱车赶往陈相富老人家。虽然老人坚持说自己只有一个姐姐,但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老人称呼姐姐为“二姐”,疑问随即化解。随后,我们还通过电话联系,让双方就老家周围的地形地貌、祖辈埋葬地点、各兄弟务工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核实,基本确定白远玉就是陈相富老人二哥白景权(之前老人记忆的姓名有误)的女儿。
直到此时,“南朝”这个地名才浮出水面。原来,陈相富老人口中的小地名“南朝”其实叫岚槽,现隶属于重庆市铜梁区旧县街办。

欣喜之余,感慨万千。回首一段寻亲历程,艰难而又曲折,充满偶然和巧合。老人找到亲属,是远安、重庆两地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都为之高兴。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六
“幺爸,怎么不早一点找我们,这么多年你在外面受苦了……”
#p#分页标题#e#7月29日,远安志愿者们在宜昌东站接到重庆亲属代表、陈相富老人73岁的侄女白远玉64岁、侄儿白远云,一路陪同来到远安八角村,终于见到了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幺爸”,让陈相富这位抗战老兵将近八十年的等待变为了现实。失散了80年的重庆籍白家四代人,在远安重逢,虽然乡音已改,但血浓于水的情谊还在,那一刻,跨越了80年的相拥而泣,显得弥足珍贵。

“知道你们要来,我几夜都没睡着……”远道而来的亲人刚刚坐下,连日来话语不多的陈相富老人就道出了心里话。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家常,侄儿侄女坐在老人两边,不停地向幺爸介绍老家的人和事,亲热的话儿说不完。陈相富侄女白远玉在手机里翻出老家子女的照片给老人看,以期激活老人对故乡的记忆。白远玉还拿起电话跟重庆的亲人们连线,电话那头一声声幺爸叫的激动,陈相富虽然听不太清楚,但听到那头的呼唤仍然频频点头。这个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老人在这个时候眼中泛起了涟漪,这等待了快一个世纪的重逢今天终于实现了。志愿者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
夕阳西下,热情好客的主人--老人的儿媳、孙女、孙媳已将丰盛的晚餐备好,以表达对远方亲人满满的情意。老人的侄女白远玉也顾不了自己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破例端起酒杯高兴地说:“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永远快快乐乐的,活个一百二三十岁,这杯酒代表我们家人感谢志愿者和当地政府领导对我们幺爸的关心和这次团圆梦,非常感谢,我也很激动,感谢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够在几十万、几百万人中寻找到他的亲人,实现他长达80年的夙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七
旧地重游 缅怀英烈回忆战斗经历
在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陈相富和重庆、远安两地的亲属代表,在7月30日冒着酷暑,参观了县档案馆抗战历史图片展,远观了老人当年驻守过的军营,参观了老人当年部队的指挥部旧址、瞻仰了当年已牺牲的老人战友的墓地。
在县档案馆,县档案局长陈祖波向陈相富和重庆、远安两地的亲属代表介绍抗战历史,并向老人赠书。在远安旧县镇沮河岸边,陈相富老人远望当年在十冢坪驻守过的军营,老人突然眼前一亮问我们:“这里以前有条河,现在地势变了吗?”志愿者引领着老人走到观景平台的边缘,老人高兴的说:“对,就是这里,这条河我记得,我以前就驻守在这里!”

在远安洋坪镇徐家棚村国民革命军七十七军军部旧址,陈相富看到了何基沣、吉星文等抗日将领的旧照,一眼就认出了吉星文,激动地说:“这就是吉星文,我们的师长!”伴随着周围此起彼伏的掌声,老人标标准准地对吉星文的照片行了个军礼。
虽然物是人非,但故地重游又唤起了老人不少回忆。在何基沣将军的故居里,老人抚摸着子弹箱、马驼等一些蹭用过的军用品,给我们又一次讲述了抗战的故事,一些曾经被他讲漏了的细节,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老人又想起来了,陈相富告诉我们,何基沣将军的故居从前就是这个样子的,只是外面是战士们训练的操场。
航天科工某院的工程师常晓东,是业余研究远安抗战历史人,目前他自费20余万元,保护国民革命军七十七军军部旧址,发掘收集保护“陆军第三十七师抗日战役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碑石。他从史料的角度告诉我们,抗战胜利后,陈相富不愿打内战,离开了部队。根据他的研究和老人的回忆,陈相富老人是远安较好健在的国民党77军37师抗战老兵。

共圆抗日老兵陈相富回乡梦系列报道之八
新闻评论:永不泯灭的家国情怀
斑驳的老屋前,坐着一位安详的百岁老人。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他抽着旱烟,注视着老家的方向,等待春华秋实,在等待新一轮的春暖花开,等待从未有过的雷霆万钧。在他的人生记忆中,有着大片大片的空白时光,那是战场上的腥风血雨,是九死一生之后的从容淡定,还有铮铮铁骨下的柔情,这些都成为永远无法摒弃的硕果。故乡,是他的眷恋和梦归处,亲人,是他的日夜牵挂。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忘历史,爱国敬业,关爱老兵,我们在行动。志愿者、热心网友和新闻媒体,用热心和智慧,把不可能变成了能!

我们无法忘却,电话那头传来“幺爸!幺爸!”的招呼声时,笑容定格在沧桑的面庞上--“我找到亲人了,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无法忘却,老人和重庆亲人拥抱在一起时,在场的很多人跟着落泪。为了这一天,老人已经等候了足足80年。
我们无法忘却,老人一眼认出曾经的师长吉星文,迅速立正向首长敬军礼时,在场所有人自发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无法忘却,返程列车出发兄弟久久不肯松手--“即便是以后老人百年,我们两个永远是兄弟,一直要来往走动!”
一声幺爸,了却了老人八十年的夙愿;
一个军礼,体现了抗战老军人的风范;
一阵掌声,诠释了志愿者内心的敬意;
一个拱手礼,表达了亲人较真挚的感激
……
百岁老人,今朝梦圆!
回顾这一路的寻亲之旅,我们感慨良多。从开始多管齐下的信心十足,到后来的线索中断的盲无头绪,再到柳暗花明后的欣喜若狂,心情也随着每一条线索的发现和中断而大起大落。80年的时间足已改变太多的事情,老人记忆中的县、镇、村早已由于多次行政区划调整而面目全非,昔日的小山村也因为城镇化的发展而成为繁华的都市,这让寻找活动重重困难。较终拨云见日,离不开党委政府重视,离不开远安新闻人的坚强战斗集体,离不开远安、重庆两地热心网友的不懈努力!

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也感受到了军人爱国情怀的炽热,经历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穿越80年,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走进了一位普通抗日老兵的心灵深处。80年来,即使时刻徘徊在生死边缘,即使流落至异地他乡,即使已是风蚀残年,他也始终不忘回家。
是的,对家的热爱,对国的忠诚,使我们的民族在较黑暗、较绝望的年代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和抗争,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远安,我们为您有这样的老兵而骄傲;祖国,我们为您曾有这样的军人而自豪!
离别,才有下一次重逢。这一天,一定不会太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