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系统“不给力” 城区“逢暴雨必看海”
“雨后看海”一词折射出我国大部分城市如今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城市内涝。而大冶的内涝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顽疾”。
有人说快速城市化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地上轻地下”,地面上的高楼大厦是看得见的面子,隐藏在漂亮高楼大厦下面的,是城市脆弱的排涝系统。城市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决定了积水的程度,因而,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给力”。面对暴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开始严防内涝,然而,效果始终平平。
15日下午的一场暴雨,虽然只下了半小时,但在城市排水系统还没能经受暴雨考验的情况下,大冶被淹得不轻,一时间,淹水的照片和网友的调侃在网上铺天盖地而来。
在荟萃北路开副食店的市民石师傅对内涝深有体会,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已经让石师傅的神经长期紧绷,因为每一次被淹,副食店里的商品就难逃“厄运”。采访中,大冶排水处负责人介绍:“一般只要下暴雨或长期下大雨,都会导致城市内涝,不光大冶,这在很多城市都是个普遍现象。”
排水管道粗细不一 “雨污合流”吃不消
据了解,目前大冶在中心城区铺设管网11.8万米,城西北片区铺设管道6.7万米,罗桥片区1.96万米,总计20.5万米。整体布局为“四纵四横”的网状形式,既独立又相互交织。
老城区排水系统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形式,多为明渠加盖板的排水网,排水管道的直径大多为600至800毫米,较宽的管道直径也仅有1.35米。因此,老城区部分路段一旦遭遇暴雨,总是出现严重的内涝。
在新城区,如湖滨路和新冶大道,当初埋下的排水管道直径是1.35米,但因为新冶大道的地势太低,便添设了很多排水口,每隔20米就有一个排水口,可排水口的排水孔太小,一到下大雨,还是需要人为的将排水口的盖子打开来加速排水。
而排水的走向,总体是根据城区地形和实际建设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排水方式。老城区基本上是“雨污合流”,而新城区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方式。因此,“雨污合流”是导致老城区积水严重的原因之一。
然而,老城区的各条排水管道之间也存在冲突。相关负责人介绍:“管道直径不同,从1.35米直径的管道排的水,突然变成直径800毫米的管道,肯定会有点堵。”此外,东风路道路刷黑时,抬高了东风路的排水主管道,如今东风路的排水主管道是要高于荟萃路的,这也是导致荟萃路排水不畅的原因。
易淹点多位于老城区 排水设施规划尚未编制
大冶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城区内涝严重,较关键的原因是没有编制城区排水设施规划,不能科学指导排水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工作,导致排水设施无序化建设,排水工作不能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针对内涝,大冶市城管局在几年来的收集调查中,列出了城区11处容易被淹的点,并分析了原因。记者看到,这11处地点大部分位于老城区,都存在地势低、地下管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对金湖大道检察院段、青龙路与新华路交汇处、下黄村三处排水功能薄弱位置的设施开展改造工作,但想真正缓解内涝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以规划引领建设和管理,为城区排水设施的科学建设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该规划编制经考察和询价约需资金185万元,需要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
据介绍,面对大冶如今的排水系统,需要进行一个科学整体的规划,然后市政府继续加大投入,深入研究,逐个予以改造建设,增设排水口,加强管网清淤,不断增强排水功能,改善渍水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