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荆楚行”黄冈采访组记者 李龙伟 周娜 张清 全正
5月26日,黄冈市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农家书屋内,汪新民正在为乡亲们登记借书。(十堰日报社记者 全正/摄)
“公元前249年,鲁灭于楚。黄冈地区当时正是楚国的范围,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传承自此在黄冈地区发扬广大,自此黄冈崇文重教的传统流传至今。”5月25日,黄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吴怀明的一席话,打开“荆楚行”采访组在黄冈的采访序幕。
百万少年重走大别山
说起黄冈,一般都会想到巍巍大别山,想到黄麻起义,想到“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安。黄冈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如何将红色文化与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黄冈人一直在思考。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冈团市委率先在“读书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中,找到了切入点。在团省委的支持下,黄冈团市委组织全省青少年开展了“重走大别山活动”,组织青少年到红安、麻城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三年来,已经有100余万名孩子重走了这条红色之路。”黄冈团市委副书记张章介绍说。
从2013年开始,黄冈市总工会在全市工会系统深入开展了“红色书籍进班组、红色电影进社区、红色精神进企业”活动。
传统文化深植沃土
在黄冈,有两所以文化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特别引人注意。
一个是东坡小学。在东坡小学,孩子们每学期要背诵15首苏东坡的诗词,阅读15个苏东坡的小故事,写12篇关于苏东坡的小文章。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东坡思想品德教育”。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会背100首苏东坡诗词的不在少数。
另一个是闻一多中学。学校坐落在浠水县巴河镇闻氏宗祠旧址。在这个学校,学生们不仅对“老乡”闻一多的事迹如数家珍,更是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学会了对对子、写对联。
在电子产品风行的今天,怎么样让孩子们更深地感受传统文化呢?用书信。“中小学生书信节”在黄冈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以邮政明信片、邮笺为载体,给父母写一封信,给老师写一封信。每期活动的近10万封书信,让家庭伦理亲情和社会道德文明的价值得到回归。
全民阅读的黄冈劲头
“只要做事情,就想着一定要做好。”这是经常挂在黄冈人嘴边的话。这种劲头,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得以充分表现。
“黄冈讲坛”是黄冈的文化宣讲重要基地。2009年以来,先后有余秋雨、郎咸平等20多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登上讲坛。
还有夜校。黄冈市现在已经构建了市、县、乡三级夜校网络,全市各级组建夜校95所,已有4万多名干部参加夜校学习。
当地曾有自嘲式说法,黄冈有“三会一不会”,会读书、会打仗、会种田,唯独不会经商。
黄冈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德高告诉记者:“我们将‘书香’溢到了更多不可能的地方。比方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5家‘书香商场’,配备了时尚、财经、商务等内容的书籍;还有5家‘书香医院’,配备了健康养生类书籍。”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黄冈农村,生活因读书而改变的例子比比皆是。
5月26日,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范家岗村。正逢梅雨季节,田里忙碌的人很少。相反,村里的大礼堂热闹非凡。范家岗村有两个舞台,一个是露天的,能容纳2000人同时看戏,一个是室内的礼堂,也能坐几百人。从礼堂出来,记者来到旁边的农家书屋,竟也是一屋子人。一位姓阮的大爷正在翻看一部二胡曲谱。
该村党支部书记彭国民告诉我们,他们村里办有诗歌协会,村民写的诗歌还上过《黄冈日报》。
5月27日,记者即将离开黄冈的当天,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样一份文件:“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中国文脉》……有的我已读过,有的我看了内容介绍,觉得很好,正准备读,相信会大有收获。”落款是“刘雪荣”。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作为黄冈市委书记的刘雪荣,已经多次给大家推荐自己的读书书目了。
“好学尚能,书香黄州。”如今的黄冈,果真是人人喜读书,处处闻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