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金学思 高考临近,与高考有关的新闻如期成为舆论热点。5月20日,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撒下,并大喊“高考加油”,在网上引发关注。这种舆论关注自然让厦门教育部门倍感压力,一份《关于做好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日前下发。《通知》称,高考临近,近日个别高中校组织学生以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考前压力,并上传视频,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提出“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
近年来的青春片中,我们屡屡见到高考前后,毕业生撕书、撕卷、嘶吼的情景。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成规模的也并不多见。真正去问问学生和家长,无论考前还是考后,撕掉旧时书籍是对或错?大部分人都会给出理性答案。倒是近年来毕业学长学姐把书本、笔记、复习材料、校服等传给下届学弟学妹的行动蔚然成风,其中反映出来的传承、互助、节俭的精神也博得社会的认同和点赞。

这次事件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若真如文件所说,这种行为是由“个别高中校组织学生”而做出的集体行动,才是问题更深层次的所在。自古以来,我们听闻过撕书的学生,却没见过组织撕书的学校,这次撕书确实不能不说是当代教育的悲哀。
谁都知道十年寒窗苦,但苦的不仅仅是学生,那誊写着各种标注的书本、用心编排和批改的试卷,反复使用修改的习题册……无不凝结着师生共同的心血。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居然体现出极端的功利主义色彩。既然高考近在眼前,部分试卷课本已无他用,倒不如一撕了之,还减轻了学生压力——或许就是这样的简单逻辑搞出了集体撕书的安排,让这所学校“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蒙羞。
高考的“压力山大”,每个过来人都感同身受。释放压力,不是不能带上一点青春的激进和冲动,但高考前的“敏感时期”,学校尤其不该助长冒失的火苗。读书育人,不仅应该教给学子知识与技巧,还应该教会学子感恩的德行、温良的仪态、节俭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本、试卷、教学设施都是助力一个人成才的伙伴,一旦不再需要,就弃之如敝屣草芥,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为师者不但未能引导学子以科学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反倒组织学生撕书毁卷的行动,不得不说是学校之耻。这次“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责任,确实应该由组织撕书的学校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