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 联想近日发布的去年财报显示,这个个人电脑的“老大”品牌在去年亏损8亿多元,联想表示,亏损主要在于PC的持续下滑,以及手机业务整合的不成功。日子不好过,联想的一把手杨元庆也出来表态说不要奖金了。
杨元庆的表态还算有股“勒紧裤腰带”的狠劲,但要想扭转局面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联想的困境,是整个PC消费逐步下滑的真实写照。自智能手机于2007年诞生并慢慢勃兴,个人电脑就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日子过得越来越难,终于,在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个人电脑。此后,PC出货量就逐步萎缩,而智能手机则呈现出百花齐放、一派生机的局面。

随着处理器等硬件的不断升级和移动网络连接速度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场景越来越多,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个集通信、社交、娱乐和适度生产力功能的综合计算平台。智能手机和平板在内的移动设备对个人电脑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场景下,原来需要在电脑上完成的网购、聊天、浏览资讯和影音娱乐,如今在移动设备上都能方便快捷地搞定了,只是要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比如大量的文字输入、排版、制作、剪辑等,人们才会坐到桌前,打开电脑……人们现在较有感触的场景就是,晚饭后一家人人手一部手机低头刷屏,而电脑则安静地蹲在角落里“吃灰”。
如果按功能和用途来做个简单的区分,可以发现,电脑更多地扮演着内容制作的角色,而移动设备更适于用来进行内容消费。这样,在移动设备的时代,桌面设备更多地扮演着一种早期的工作站的角色,其性能极为出众,但对一般大众来讲,却是使用率越来越低。

不过,不管个人电脑的使用率如何低,对一般用户来讲,拥有一台电脑还是必需的。PC和手机的关系应该是互补,而不可能是智能手机完全替代个人电脑。当前个人电脑出货量的逐年下滑,根本原因不是人们不再需要电脑了,而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的电脑更新周期拉长了。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个人电脑的更新周期,普遍能达到五六年,甚至在一些企业和个人用户那里,一些“工龄”近10年的电脑还在winxp的配合下继续战斗;而智能手机呢,特别是在年轻人那里,每年换一部甚至多部手机也是司空见惯,已然成为快消品。有业界分析表示,今年或明年,个人电脑市场将迎来集中换新的节点,厂商的日子或许会好过一些。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永远不缺“新欢”,就在PC厂商一片哀鸿之时,华为却逆势推出了二合一本,小米也在酝酿自己的笔记本。按小米的习性,只要进入,是一定能“血洗”该行业的。说起来,小米玩跨界算是玩到家了,仇恨也拉到家了,但不管品牌效应还是模式创新,或许都能给老厂商一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