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的老伴杨靠山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麻殷图 首席记者 石教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这两类人对话,那也许只能用无语来形容彼此的心情。今天,故事的主角也是秀才和兵。 兵去年去世了,秀才呢,自那之后,每天都怀念着他,所有记忆,都是他的好机智、勇敢

我的老伴杨靠山

我的老伴杨靠山

我的老伴杨靠山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麻殷图 首席记者 石教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这两类人对话,那也许只能用“无语”来形容彼此的心情。今天,故事的主角也是秀才和兵。
  “兵”去年去世了,“秀才”呢,自那之后,每天都怀念着他,所有记忆,都是他的好——机智、勇敢、真诚。
  她说他有点像《亮剑》里的李云龙——骁勇善战,但缺文化;而在他看来,他可以决定很多事,唯独说到纸和笔,他都乖乖听她的。
  这是84岁的周毓芳和她的丈夫杨靠山的故事。
  杨靠山的身份,老黄石人比较熟悉,曾任湖北省黄石军分区副司令员。
  
  丢失布匹无奈离家从戎
  
  “投笔从戎”,在历史上,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在杨靠山这,则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委屈。
  1924年,杨靠山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第二年,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想方设法把杨靠山送去了学堂,指望儿子能多长点知识,以后能撑起这个家。
  上学第四天,学校里有人恶作剧激怒了先生,先生挨个逼问学生,杨靠山手被戒尺打肿、头上也冒了大血包,倔强的他忍着不掉眼泪,跑回家一头扎进母亲怀里,此后再也没去上学。
  1938年,14岁的杨靠山去集市卖菜。邻居一位大娘托他带一匹棉布去卖掉。结果,他不小心弄丢了棉布,心想卖多少菜都还不上。愧疚万分,直到天黑都不敢回家。
  当晚,杨靠山将扁担和箢箕轻轻放在家门口,三鞠躬,默默拜别母亲,离家而去。路上巧遇八路军冀南军区骑兵大队四连,他几乎是用死缠的方式,赖着要参军才被部队接纳。
  很快,战友们就发现,这小家伙似乎天生就适合呆在部队里。
  因为年纪小,刚开始只做一些比较轻的活。部队给他配了一匹没人要的小骡马。
  杨靠山可没小瞧这活,投入了全部心力,不分昼夜地照料小骡马,带马儿去操练,没多久,小骡马被养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竟成了标准军马。小骡马很快被副连长看中:“我这匹枣红马又慢又笨,我跟你换,再送你一套军装。”
  不过,枣红马到了杨靠山手里一段时间后,就变得生龙活虎,团长提出用黑马跟他换,黑马后来被杨靠山培养成他较喜欢的一匹马,甚至救了他两次命。
  从养马到挑水、通信等活,他都做得得心应手,就好像曾经在哪学过一样,“他天生就适合军人这一行。”周毓芳回忆说。
  而这些,只是他赫赫战功的开端。
  
  战斗英雄智取好色鬼子
  
  虽然活做得好,但杨靠山更想上战场打鬼子,主动申请到前线。
  1944年,杨靠山作为沙河独立团成员,在两次战斗中崭露头角。当年6月,日伪军八九百人在沙河县暗合高庄一带扫荡。沙河独立团在榆树岭包围敌军。杨靠山击毙一名日军兵长,团里奖给他一支三八式双准星步枪,一套呢子军装。
  当年10月,杨靠山带领一个班13人,伏击日军,毙敌6人、俘虏11人,另缴获枪支、粮食等物。11月,他被团里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在整个军事生涯中,杨靠山参加过10多次战斗突击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年后,一些久未联系的战友听说他还活着,无不惊讶。
  除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战斗,周毓芳印象更深的是老伴曾经的一些“智取”的小故事。因为机智,在枪声响起之前,战斗就已经完成。
  1944年,沙河县石岗村,常常有几个鬼子前来作恶。村里有一户崔姓人家,其女儿十七八岁,鬼子常常来此调戏该女子。其家人敢怒不敢言,暗中将事情告诉八路军。
  杨靠山和另一名战友打听鬼子又外出作恶,提前埋伏在崔家放麦草的小杂屋里。
  等了三个多小时,远处一阵枪声,估摸着鬼子扫荡回石岗了,两人严阵以待。
  一个日本兵,提着鸡和酒瓶,闯进门来。
  两人一人抱头一人摔腿将日本兵制服。担心被日军发觉,两人片刻不敢耽误,一口气赶了十多里路,将俘虏交到抗日区政府。
  要说“活捉”,抗战胜利后,杨靠山有一次著名的战功——落网的是有“东陵大盗”之称的孙殿英。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组织豫北反攻战,杨靠山时任六纵十八旅五十三团三营九连长。
  1947年4月3日,孙殿英被六纵围困在汤阴古城。5月2日,五十三团获知,孙殿英已逃往石家庄。立即派三个营团围石家庄。杨靠山和营部书记员武英带着一个通信员跟着突围不成回缩撤退的敌军混入了石家庄。
  借着夜色,杨靠山等三人混在城中,发现一个大地堡旁边围着不少士兵,判定是孙殿英指挥所。
  武英和通信员守住了地堡门口,杨靠山则一手驳壳枪一手手榴弹,爬到地堡顶上,三人高喊:“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乱作一团的敌军不知情况,一头戴礼帽、身穿呢大衣的军官举着双手,带了一帮人出来,示意投降。
  一营营长周新体率队赶到后,确认被控制的军官正是孙殿英本人。
  
  大字不识缘定大家闺秀
  
  虽然战场上,名声四起,但杨靠山身上一直埋着一个弱点——不识字。
  当年弃学后,这毛病跟了他一辈子。
  周毓芳回忆,杨靠山在三营当营长时,批示文件只有三招:同意的打勾,不赞同打叉,需要考虑打问号。“扁担倒下去,一个‘一’字不认识。”27日下午,周毓芳如此形容杨靠山当时的窘境。
  有人开玩笑说,也许上天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周毓芳是去给杨靠山扫盲的,结果成就了一段姻缘。
  “哪怕只是差上一天,都未必成了。”周毓芳回忆。
  1950年,大别山,两人次见面,杨靠山在台上,将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周毓芳当时是团里的文教员,置身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注意到了杨靠山的不一样——战斗英雄都带红花,杨靠山直接扯下来,不愿意带,不喜欢太张扬。
  当年秋天,杨靠山所在的省军区独三师七团三营正在湖北省麻城县四坪岗。当时三营奉命调往海军参加抗美援朝。出发前一天,营里干部都去团里开会了,杨靠山时任代营长,留在营中。
  那天,周毓芳从团部到二营白庙河驻地,路过三营。巧合的是,当时下了暴雨。她说:“于是我就被老天爷‘请’到三营躲雨去了。”
  杨靠山接待了她,她对他的印象是,热情有礼貌。当地距离二营还有几十里路,杨靠山找马夫送周毓芳一程。
  后来三营较终没被调往海军,杨靠山留在了大别山。
  一天,周毓芳得知三营来人找自己,一看还是上次送自己的马夫,得知组织已经为她和杨靠山牵线搭桥。“当时知道他是战斗英雄,觉得他思想挺单纯。”周毓芳说。
  
  相伴一生留下满屋记忆
  
  1951年结婚,两人相伴64年。
  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杨靠山读了不到4天书,而周毓芳则是“我们全家都是教书的”。她的三个姐姐还有父亲都是教书匠。
  再往上追溯,其曾祖父周文熙,更是精通书、画、医术。作品被收入《芥子园画谱》。
  两人的结合,其实也免不了遇到“秀才见兵”的沟通障碍,“争吵多着呢。”周毓芳笑说。不过,她会确保不跟他针尖对麦芒,总是提醒着自己:“他有时候有点脾气,但是打仗需要这个,给了他这个优点,也就会带着相应的缺点。”
  她从拼音开始教他,有时还教书法。她说:“他挺有悟性,学得也快。”不过,即便后来能自己看书报,杨靠山还是跟纸笔不搭调,还闹了不少笑话。
  外出开会,杨靠山胸前挂着一排各种钢笔,不是他很需要笔,恰恰是不怎么用,拿去送人。
  他被组织派去参加学习,回来后像受了委屈的学生跟周毓芳诉苦:“那些都学的什么代数、几何,我跟不上。”
  纵是怎么也爱不上“文”,但这在周毓芳的眼里,老伴的缺点还有点可爱,甚至是为了突出他的优点。
  优点不只是带兵打仗,周毓芳一直觉得,杨靠山言谈举止都透露着他的是善良、单纯、耿直。
  杨靠山晚年身患重病,从1998年到去世,基本都靠周毓芳照料。周毓芳会跟他聊起他曾经战场上辉煌的往事,她心里还计划着,要记录下来。“很多老战友会问起,大家也盼着我能记下来。”周毓芳说。
  不过,只要妻子拿笔,杨靠山就会耍性子,不讲故事了。所以她只能陪着他聊,用心收集他的记忆,趁他睡着时,整理成文字。
  杨靠山去世后,满屋子依然还是关于他的记忆,书房保持原样、院子的月季花、桂花也似乎等着人摆弄。谈话间,周毓芳会说:“这凳子,他以前喜欢坐在这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6896/
1
上一篇拥抱新媒体 更要多尝试
下一篇 颂歌献给党 欢庆建党94周年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