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霜降后不再适合“春捂秋冻”

对此,医生提醒,很多老年人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但是随着气温的下降,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反而要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

  李大爷听到老话“春捂秋冻”对人体健康有益,入秋以来一直坚持“秋冻”原则;近日晨练,突然出现头晕、手麻状况,迅速回到家中,用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已经由平时的140/90mmHg升至180/120mmHg,幸好及时发现,吃了一片降压药后,卧床休息,并未出现严重后果。

  对此,医生提醒,很多老年人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但是随着气温的下降,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反而要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据了解,“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一般情况下,初秋日照温度(白天)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秋末初冬日照温度(白天)低于15℃时,市民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据相关资料显示,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引发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低温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使血液中栓子形成,引发脑中风、心肌梗死。

  此外,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记者 王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674/
1
上一篇秋冬时节需防风湿病侵袭
下一篇 口腔溃疡也能拖成癌症 或是其他病变征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