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阳新孟门三杰

[db:摘要]

阳新孟门三杰

  孟宗是孟嘉、孟陋的曾祖父,孟嘉、孟陋是兄弟。阳新孟门三杰,祖孙三人,各施其才,各展其能,为黄石文化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孝称于世的孟宗
  
  孟宗(218—271),官至司空。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这样记载:“《吴录》曰:仁字恭武,江夏人也,本名宗,避皓字,易焉。”
  孟仁本名宗,因避孙皓字元宗之讳,改为仁,是“江夏人”。
  “江夏”是一个宽泛的地名。他到底哪方人氏?学界有四种说法,一为今孝感市孝昌县;二为武汉市武昌;三为鄂州市鄂城;四为黄石市阳新县。我采信第四种说法。
  东晋陶渊明在其母孟氏去世之时,为外祖父孟嘉写下一篇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孟宗是孟嘉曾祖父。陶渊明在传记中写道:“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显然,孟宗是“新阳县”人。“新阳县”与“阳新县”是什么关系?
  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出版著作《陶渊明集笺注》,收录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他根据史料将“新阳县”改为“阳新县”,并作如下注引:“原作‘新阳县’,《世说新语·栖逸》及刘孝标注均作‘阳新县’。《晋书·地理志》武昌郡下有阳新县,而无新阳县。今据改。”
  袁行霈注引简洁,于史有据,事实充分,无需赘言。
  阳新人孟宗,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和西晋前期。其父为民除盗贼而英年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幼熟读《孝经》《四书五经》,少年时,在南阳名师李肃门下求学,才思敏捷,又持之以恒,还尊师爱友,洁身自好。当地郡、县官员一致推举孟宗为“孝廉士”。汉帝不仅亲自接见了他,还赐其物品以慰其母,安排他在吴王手下骠骑将军朱据名下当了一名军吏。后出任望江监池司马,主管渔盐业,他兢兢业业,勤政廉政,有口皆碑;迁任吴县县令时,以民为本,关顾民生,百姓安居乐业。
  孟母年迈病逝,孟宗不顾禁令,来不及呈报上司批准,就弃官为母奔丧,被削职为民。孙权母后对此赞许有加,孙权念他为天下之大孝子,且治国方略过人,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又诏其复出为官。
  孟宗感恩戴德,后升任光禄勋,居宫中,主管光禄、大中、中散谏议等大夫,羽林郎、武官、虎贲、左右等中郎,井井有条。孙权龙颜大悦。永安五年(262)吴景帝孙休,升任其为右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科察以及掌管图籍秘书等,深得信任。
  宝鼎三年(268),吴末帝孙皓又将其提升为司空,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建衡三年(271),他积劳成疾而病逝,家中银粮所剩无几,朝廷内外,无不为其清廉、忠孝动容。
  孟宗以孝而名传天下。其中,“孟宗哭竹”或者说“哭竹生笋”成为他独特的文化符号。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记录此事:“《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
  这则故事,以哭竹生冬笋为核心,艺术地再现了大孝子孟宗至孝的高洁形象。
  “孟宗哭竹”为人仰慕,由此衍生的传说故事,汗牛充栋。在孟宗故乡阳新,就有孟宗竹、孟泪泉、孟宗守孝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童叟皆知。
  不仅如此,还以孟母为题材,引申出“大被”、“还鲊”两个典故,主角是孟母,配角是孟宗。母子共演一台反映孝文化的大戏,褒奖的是孟母的伟大、孟宗的孝行。#p#分页标题#e#
  先说“大被”。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说:“《吴录》曰:……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其读书夙夜不懈。肃奇之,曰:‘卿宰相器也。’”
  这则故事,以设疑、释疑、立志的方式,铺陈展开,较后落脚在“卿宰相器也”,令人信服。众人奇怪孟母为什么给儿子送去“厚褥大被”,却不明白这位母亲的伟大之处:这床大被子不是为儿子一个人独自享用,而是给贫寒学友一起共同御寒,进而增进他们学友之间的感情。细微处见精神,细微处见品德。孟母“棋高一着”,给孟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大被”被后人作为“招贤接友”之典实。
  再说“还鲊”。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又说:“《吴录》曰:……除为监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
  孙皓时期,孟仁被授予主管渔业的官职,他亲自捕鱼精心烹制后送给母亲,其母送还,并责之以道,“你是主管鱼盐业在司马,却捕鱼腌制后送回家给我吃,你难道就不知道避避嫌疑吗?”孟母退鱼之举,实则是语重心长、春风化雨般的提醒,对孟宗既是一种告诫,更是一种孝廉氛围的熏陶,引导其照镜子正衣冠,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孟母“大喝一声”,无疑是一种当头棒喝式的警戒。
  后人将“还鮓”指称贤母,或以“鱼鮓”表达为官清廉之意。
  孟宗的孝文化体现在孟宗故事上,孟宗故事以“孝”、“忠”为主线,以哭竹生冬笋、行孝治母病、品端举孝廉等故事情节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大孝子孟宗光彩人间的一生,孟宗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资源,描绘了灿烂的孝文化景观,凸显了独特的孝文化价值。
  
  
  德行天下的孟嘉
  
  孟嘉(296—349),字万年。东晋时期名士、官员。早年便名扬京师,后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安西大将军功曹、江州别驾、巴丘令、荆州刺史参军,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甚至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晚年奉使进京,长期在桓温幕府任职,担任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后辞京官回乡,任阳新县令,良谋善政。公元349年,卒于家中,享年53岁。
  孟嘉出身名门,满门俊彦。曾祖父孟宗是三国时吴国豫章太守,官至司空,曾以行孝著称于世;祖父孟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弟弟孟陋,是著名的学者和隐士,著有《注论语》一书;岳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孟嘉为陶侃第十女婿。后来孟嘉的第四女儿又嫁给陶侃之孙陶逸,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潜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曰:“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孟嘉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带着两个弟弟生活,孝敬长辈,兄弟和睦,襟怀淡泊,节操高远,有修养、胆量和才华,年轻时就很受同辈人的尊敬,名冠州里,声传京师。
  《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记载:“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部庐陵从事。嘉还都,亮引问风俗得失,对曰:‘还传当问吏。’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谓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转劝学从事。”#p#分页标题#e#
  该书又载:“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
  东晋初年,中书令庾亮出镇武昌兼江州(今九江)刺史,闻当地才子孟嘉之名气,召他为从事,佐理军务。在衙门中孟嘉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办事很随和,他的公正、谦让、学识,深得下士信服。
  一天孟嘉巡视回来,庾亮传见他,问及庐州的风俗及利弊得失,孟嘉坦然回答:“我不知道,这事还得回去问问随从官员。”庾亮以拂尘掩口笑着对他弟弟庾翼称赞说:“孟嘉的确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过访江州,庾亮设盛宴招待,遍请江州大小官员及名人贤士作陪。褚裒也久闻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谋面。便问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这时,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离主位和客位都比较远,在一个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试试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认出他?”褚裒扫视全场,拈须略一沉吟,指着远处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这位气度不凡、与众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见老朋友能在衮衮诸公中一眼认出孟嘉,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庾亮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公元345年,孟嘉奉使进京,兵部委以尚书删定郎。孟嘉不谢官,也不就职。晋穆帝司马聃久闻孟嘉才名,赐见东堂。孟嘉不想见,以足疾不便拜见为由推辞,皇帝只好下诏派人扶着他晋见。此后,他调任从事中郎,稍后任长史。
  公元346年,他辞官还乡,任阳新县令。在衙门中,他为人严正,很少与闲杂人员来往。他很爱读书,一有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直到天色昏暗才痛饮而归。
  公元349年,孟嘉病逝,墓葬于阳新县龙港镇风火尖孟家堰。
  斯人已去,影响长存。
  陶渊明虽然出身名门,但到他父亲一代,家势衰落。他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病逝,只得与生母孟氏和同父异母妹妹三人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不仅像当时一般士大夫那样学习《老子》《庄子》,而且学了儒学《六经》和文、史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同时受到儒学、道家两种思想影响,培养了“猛者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这时孟嘉虽已去逝,但陶渊明通过母亲对外祖父为人处世了解得非常透彻。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遗风。
  学者逮钦立说,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还在《饮酒二十首并序》(十四)诗云:“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读书、饮酒习惯跟外祖父如出一辙。他对其外祖父孟嘉是非常敬佩的。母亲去逝后,为纪念母亲,他专门为外祖父作传,即《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以称道的口吻论述了外祖父孟嘉很多逸事。陶渊明后来成为著名隐士和田园诗人,可以说与外祖父是很有关系的。
  另外,“孟嘉落帽”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晋书》言:“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p#分页标题#e#
  这就是成语“孟嘉落帽”的出处。后人用其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后辈文人雅士对此推崇有加,如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云:“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杜甫《九日》诗曰:“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辛弃疾《玉楼春》词说:“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明后七子之一吴国伦,为孟嘉同乡,还亲临墓地祭扫孟墓,并赋诗云:“为问阳新令,谁如孟氏贤?孤坟不可吊,虚识永和年。”
  
  隐士、学者孟陋
  
  孟陋(326-388),字少孤。“希慕古人,不乐仕宦”。《世说新语·栖逸》载:“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京城里的显贵们想一睹孟陋的风采,于是便假说他哥哥孟万年(孟嘉)病了,催他赶紧来京。孟陋急急忙忙赶到京城,只见对他围观者如堵,人们一边看着他,一边嗟叹说:“少孤既是这样,万年可以死而无憾了。”
  据《晋书·隐逸传·孟陋》记载,孟陋少年时,品行端正,清白贞洁,“清操绝伦”,非一般人所比。生活上,他“布衣蔬食”,唯一的爱好是读书,“以文籍自娱”,把阅读看作娱乐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读书,他“口不及世事,未曾交游,时或弋钓,孤兴独往,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孟陋年轻时,母亲病死,他受到了重大打击,自此“不饮酒食肉十有余年”。邻居们都有些看不过去,纷纷劝慰他,“少孤!谁无父母?谁有父母!圣人制礼,令贤者俯就,不肖企及。若使毁性无嗣,更为不孝也。”他认为邻居们说得有道理,于是改变过去做法,恢复正常生活,并潜心研读圣贤,埋头执著学问。
  随着孟陋名气的增大,有识之士纷纷向朝廷推荐孟陋。简文帝(371—373)“命为参军”,他竟然“称疾不起”。桓温“躬往造焉”,他依然固我,不改初衷。贤德之人继续向桓温建议,“孟陋高行,学为儒宗,宜引在府,以和鼎味。”桓温感叹:“会稽王尚不能屈,非敢拟议也。”
  孟陋此举在朝野引起震动。消息也传到了他耳朵里。他只是谈谈一笑,说:“桓公正当以我不往故耳。亿兆之人,无官者十居其九,岂皆高士哉!我疾病不堪恭相王之命,非敢为高也。”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野之人,才华不高,简文帝、桓温如此,是高看了他。可是,众人不从,异口同声称颂他学问高深,虚怀若谷。“由是名称益重”,声名更加远扬。
  孟陋没有为名声所累,静下心来,“博学多通,长于《三礼》。注《论语》,行于世。”据传,他撰写《论语注》十卷、《老子注》二卷、《庄子注》十八卷,在东晋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孟陋寿终家中。终其一生,未曾为官,一介黎民百姓,事迹却收录在《晋书·隐逸传》中。前朝刘备身为“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辅佐蜀汉;当朝皇帝、丞相力邀孟陋为官,不为所动,隐于乡野,专心学问,是名副其实的隐士、学者。(吕永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62365/
1
上一篇 黄石文坛“桑榆暮景”四人行
下一篇 鲁迅的亲子妙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