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廖巍巍 通讯员 龙凌俊)“报告指挥长,花湖泵站突然停电,无法运行,我们建议立即启动1级应急响应。”
“同意启动1级响应,请妥善安排好各项抢险工作,全力排险,确保泵站安全。”
24日下午,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花湖泵站响起,黄石市城市防汛排渍抢险应急响应演练正式拉开序幕。经过一小时抢险工作,花湖泵站恢复安全运行。
下水道被誉为“城市的良心”,每到汛期,黄石城区频繁遭受暴雨袭击,部分沿山、低洼路段积水严重,交通受阻。城市在不断“长大”,但内涝积水隐患仍存,病因何在?有无良方?
病因:脆弱的排水管网
经历了端午节的大暴雨后,这几天黄石各处的积水已全部退去。但想起21日那天暴雨倾泻的场景,西塞山区华记里居民徐培荣仍心有余悸:“这里地势低,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旧房,住的大部分还是独居老人,每当大雨天都心惊胆战。”
不仅是华记里等老旧小区,在沿湖路胡家湾、谈山立交桥等城区低洼、易渍路段,每遇强降雨必然出现局部渍水现象。
当前防汛排渍工作的病因何在?据市政公用局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排水管道长950公里,但管网维护经费普遍投入不足,根据行业要求,大型雨水管道疏通频率为1次/年,中型雨水管道为1。7次/年,小型雨水管道为3。5次/年。按照这一标准,仅市管雨水管网,每年应至少安排疏通300公里。然而,受经费紧缺限制,我市每年仅能疏通70公里雨水管网。同时,城区对排水设施维护管理投入不足,尤其是团城山开发区建成以来,从未对排水管网进行系统疏浚维护;去年底,我市对杭州西路、大泉路等路段排水管网进行调查发现,管网淤塞现象十分普遍,部分路段管网与排水井室已被淤泥全部闭塞。而且,由于缺少经费,青山湖、花湖、中窑3座泵站均为单回路电源,一旦在汛期遭遇雷击或突发性故障,势必给城区排渍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与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因素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如摩尔城项目在进行湖滨中段人行道施工时,将部分排水井室埋设,导致维护单位无法开展检查及疏通维护作业。
黄石中心城区先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城区易遭受外洪内涝的固有格局,加之各种主观原因的共同制约,黄石城区近几十年来屡遭洪涝灾害……
良方:构建“海绵”型城市
城市形象光鲜,对于排水管网这条“地下血脉”,却亟待进一步重视。
截止今年6月4日,我市总降雨量在668。6—862毫米之间,特别是4月上旬,降雨之多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少见。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气象年景与1998年极其相似,黄石城区排涝将再临大考。
为此,市防汛排渍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市建委主任余常晏表示,今年我市按照“提升指挥级别,建立高位协调机制”的工作思路,重新组建城市排渍指挥部,负责城区排渍抢险综合协调、技术设备保障、抢险物资调配、安全保障和检查督办等工作。并参照1998年城市排渍抢险标准,对《黄石市城区防涝排渍应急预案》重新修订。同时,安排200万元用于抢险设备与物资的购置储备;安排60万元对市管十二处重点排水管渠进行集中疏浚;安排40万元由各城区对重要排水管渠、渍水点进行疏浚与改造。目前,市排水管理处已对沿湖路陈百臻社区路段、杭州东路至磁湖山庄路段、桂林路至尊门第路段等6处易渍、易淤、地势低洼路段排水管网进行拉网式疏浚维护,确保排渍功能正常发挥。
构建“海绵”型城市能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市建委副主任谢旭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正在围绕“海绵城市”项目持续开展前期的研判工作,对城区的生态资源进行充分的合理评估;同时希望由市政府牵头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创建“海绵城市”试点的保障机制,在认识层面、技术层面、部门协作、市场主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探索,确保项目一旦实施,能真正让城市不内涝、让水体变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