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出现在夜宵摊、餐厅,甚至正规超市,就连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其潜在销售渠道。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何为“僵尸肉”?即冰冻多年销往市场的冻肉。“色香味俱佳”的泡椒凤爪、鸭脖等冷冻品,“肉龄”高达三四十年,不仅未经检验检疫还私自“穿越”,赫然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舌尖上的“美味”,想来便令人作呕。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再加上反复解冻、腐败变质,以及恶劣的运输条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层层监管的“失守”,让“僵尸肉”成功“闯关”,蹿上百姓餐桌,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此次曝光的“僵尸肉”事件,再次挑起公众的敏感神经,将舌尖上的安全推到风口浪尖。
走私贩卖的背后是惊人的暴利,就在此前,有媒体曾曝光成都餐桌上高价的“神户牛肉”不是冒牌就是走私的,一块“神户牛肉”穿越五国违法上桌后,价格疯涨20倍。此番曝光的“僵尸肉”蚂蚁搬家式的走私偷运方式与“神户牛肉”如出一辙,正是对高额利益的追逐,才使得一些不法之徒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大规模的“僵尸肉”重见天日,追本溯源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进口食品到底归谁管,职能界定模糊,“僵尸肉”趁乱得以“复活”。就走私肉来看,检验检疫监管进出口商品,海关同样负有缉私之责,进入国内市场,食药监部门责无旁贷,但像进口肉类这些农产品,和农业商务部门也有关系。海关、公安、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看似参与度高,但“谁都参与,谁都不管”的情形不断上演。九龙治水、分段监管的状态,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几个部门治不了一头进口牛成为尴尬的笑话。再加上一些地方养鱼执法,将罚款视为监管的目的,倒逼不良商家加强自律,其结果往往使得不法之徒不仅“死而不僵”,更是流害不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斩断走私“僵尸肉”的利益链条,事前控制显然优于事后打压。加强源头管控,对走私猖獗的区域编织严格的监控网络,将“僵尸肉”挡在国门之外。实施源头打击,各部门之间还需整合资源,厘清职责,打破藩篱,对问题食品给予重拳,端掉“僵尸肉”的黑窝。用监管之手维护市场秩序,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决不容“僵尸肉”蹿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