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个小长假,今年赶上了父亲节,又碰上了夏至,大家过得都蛮开心的。安康还是快乐,其实本无区别。既然安康了,怎能不快乐?这有什么可矫情的!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刘宏伟 近些年的端午,每次都要掀起点“纷争”。端午不放假的时候,大家争论该不该放假;端午开始小长假以后,大家争论高速该不该免费;确定不免费之后,大家又在争论粽子里究竟应该夹肉还是放枣;荤素搭配已成定局,按说应该消停下来了吧,偏不,今年的主题是,端午节,是该互祝快乐,还是互祝安康?
本来,这不是个问题。端午是个节,而且又放假,中国人已经快乐好几年了。但是就在今年端午前夕,微信朋友圈一个“知识普及”性质的帖子爆红,它以“非遗专家杨广宇”的名义告诉朋友们: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理由是,这是一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屈原投汨罗江,曹娥投曹娥江,是个毒日,所以它和清明节一样,只能送安康,不能祝快乐!
这个帖子传播速度惊人,它的号召也十分奏效,印象中并不善于改错的国人这次却非常听话,在朋友圈,在微信短信,到处飘着端午安康的祝福。其接受程度之广泛,大概仅次于“人贩子判死刑”的倡议了。我本人也是个“端午安康”的传播者,在一个很大的微信群,我还注意到一位朋友发了“端午快乐”,但是下面堆了一层层的“安康”之后,这位朋友居然重新发了一条“端午安康”,他虽然没说明为什么“改正”,但我觉得,他似乎有点不甘心落伍,一定要赶上这趟时髦的快车。
北大教授张颐武很快发出质疑,并举出古人端午行乐的案例;一些网友也“人肉”了一下“非遗专家杨广宇”,发现根本查无此人。一个被广大群众接受的“知识普及”,居然近乎“谣言”,好在并不伤人,也就没人追究了。
我们知道,清明节大家是不会互祝快乐的。因为这个节日,扫墓寄托哀思是较大的主题,而主题曲就是杜牧的那首《清明》诗了。“路上行人欲断魂”,让很多人理解为哀伤,但我觉得,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后两句:这人想喝酒了。
清明在古代原本不是以祭祀为主题的,相反,踏青游乐才是主要项目。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端午在古代确以祭祀为主题,但发展到后来,成了有点励志、欢乐色彩的节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伍子胥、曹娥后来被认为是愚忠、愚孝;屈原更被有些人认为不是个爱国诗人,而是个爱楚怀王的同性恋者。时代在变,思想在变,历史总逃不脱被解构的命运。不信你就想想,在这个端午,有谁会真心纪念跳水的屈原呢,除了中国股市?
端午是个小长假,今年赶上了父亲节,又碰上了夏至,大家过得都蛮开心的。安康还是快乐,其实本无区别。既然安康了,怎能不快乐?这有什么可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