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挂艾蒿、洗艾叶、吃粽子、斗诗 端午文化强势回归

民俗创新 端午节“端”出宜昌味 记者 崔艳华 通讯员 肖鹏程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里,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随着各种民俗传统逐渐回归,市民也越来越注重端午节,不少市民感叹,这个端午节更有“传统味道”了。民俗专家表示,传统节日只有不断鲜活于时代,鲜

民俗创新 端午节“端”出宜昌味

  记者 崔艳华 通讯员 肖鹏程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里,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随着各种民俗传统逐渐回归,市民也越来越注重端午节,不少市民感叹,这个端午节更有“传统味道”了。民俗专家表示,传统节日只有不断鲜活于时代,鲜活于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内涵,才能让端午节“端”出宜昌味道。

  老年人热衷传统民俗

  6月21日7时,家住城区北山坡的张大妈和老伴王大伯就早早起床了。他们将屋子内外打扫干净,然后在门口挂上艾蒿,又将泡了一夜的糯米端了出来,老两口开始包起粽子来。不一会,二三十个粽子就包好了,两人又架起炉火开始蒸粽子。9点多,女儿一家三口回来看望老两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粽子。

  “我们过端午节的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已坚持40多年了。”张大妈开心地对记者说。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老居民楼的住户都在门口绑上了艾蒿,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清新的味道。不少居民也在自己家里用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柊叶包粽子,一片片柊叶和一勺勺糯米在人们的妙手之下,变成了一个个棱角分明又圆润清香的粽子。

  民俗魅力吸引年轻人

  记者在街头对30余名40岁以下的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家庭都保留着包粽子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有50%左右的家庭保留着挂艾蒿的习俗,还有40%左右的家庭则保留着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的传统习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年轻人过端午节不仅保留了老年人喜爱的一些传统习俗,还增添了前往屈原祠祭祀屈原的习俗。

  22日,记者在位于秭归县茅坪镇的屈原祠门口看到,这里游人如织。除了本地游客外,还有不少外地游客。

  许多前来屈原祠的年轻人认为,端午节传统习俗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因为这其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和价值观。

  端午民俗强势回归

  除挂艾蒿、吃粽子、给孩子系香囊袪灾、女儿回娘家等颇具民间味道的端午节活动外,在全国较具特色的端午节“2015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还可以看到更多颇具宜昌味道并传承到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6月18日,秭归举办了“诗在民间”端午诗会,300余名当地民间诗人,吟诗过端午。其实,像这些具有地方传统习俗的端午节活动还有很多,中国屈原协会会员、省非遗传承人郑承志就总结出了 “五月日日尽端阳”“临江祭祀屈大夫”“斗舸红旗满急湍”“骚坛斗诗沿屈风”“粽子粑粑户户香”“艾叶洗澡迎端午”等6项宜昌独有的端午习俗。

  民俗要传承更要创新

  传统民俗的回归,让端午节也不再只是老年人“唱主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重视端午节。但是,节日年年过,如何传承并发扬宜昌特色,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屈原协会会员、省非遗传承人郑承志。郑承志介绍说,保留传统文化节日,不仅可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可以凝聚民心,树立文化自强,从而传达我们自己民间文化的传统价值观。要把握住本地端午民俗的精神内涵,才能让它再次走进百姓生活。

  郑承志建议,要传承和发扬端午文化,首先就是要让端午习俗鲜活于时代,用时下较先进的方式来传承端午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5328/
1
上一篇骄阳高温迎夏至 本周阴雨绵绵午后多雷雨
下一篇 有人忙出游有人晒幸福 有人一直在坚守岗位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