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茶农赵凡国的发布会 四处摆擂“斗茶”只为毛尖正名

发布会上,两名专家现

茶农赵凡国的发布会 四处摆擂“斗茶”只为毛尖正名

发布会上,两名专家现场“斗茶”。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赵凡国穿了件白衬衣,腰里挂着手机,大踏步走上讲台。

  这是45岁的他次登台。他带着浓重的信阳口音刚说了几句,台下有人没忍住笑。然而到后来,数百人的会场越来越安静,掌声不断。这么一位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信阳茶农,凭个人之力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剑指当前市场上占据主角的“小浑淡”毛尖。台下除了远道而来支持他的亲友,便是众多的政商界人士和近30家媒体记者。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他做成了。

  壹

  茶农的发布会

  嘉宾都是“磨”来的

  为了6月13日这场新闻发布会,赵凡国很久没有睡好觉了——他要用发布会的形式,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好的信阳毛尖。当天下午3点,300人的会议厅几乎坐满,来了众多政商界人士(涉及河南省商协会秘书长联席会,福建商会、川渝商会、安徽商会等数十家商会),多家本地主流媒体社长或者总编辑以及近30家媒体记者,同时来的还有国内著名茶叶专家。

  很多人之前并不认识赵凡国,大家宁愿放弃周末的一个下午,冒着35℃的高温来参加他的发布会,基本上都有一个理由:被他感动了。

  事实上,赵凡国并不是初次接触就能让人喜欢的人。和赵凡国交流,甚至有点困难,一是方言太重,二是他极少听对方说什么,喜欢自顾自说他想说的话。也因此,在信阳当地,赵凡国还有个外号:好听点叫“茶痴”,不好听的叫“茶神经”。

  然而,赵凡国就这么带着他的茶叶,一家一家上门拜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他把泡好的茶放到你面前,让你尝尝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信阳毛尖。他的偏执加上农民式的朴实,会让接触他的人渐渐从同情到佩服,几乎被他磨过的人较终都被感动了。

  赵凡国这么做,是缘于市场对信阳毛尖的误解。

  贰

  痴迷茶叶数十年

  曾写了300句诗

  赵凡国,信阳商城人,初中文化。从18岁起,他开始接触茶叶,制茶售茶。

  为了制出更好的茶叶,他曾经专门到人家茶园打工,还写了《解读信阳毛尖》300句。“……茶叶较终是饮料,香气滋味达不到,外形再美也不好;独芽可以属特级,千万不能是浑汤。带叶毛尖有营养,一叶二叶茶较棒。后期炒制若正确,香气滋味会更强……”说是“诗”,其实是大白话,可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凭着制茶的好技术,再加上做有其他生意,赵凡国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差。然而4年前到哈尔滨的经历,彻底改变了赵凡国。

  在之前,赵凡国的茶叶都在商城县销售。他来毛尖较大的市场——哈尔滨调研了几个月发现,市场上流行的信阳毛尖,竟然是“小浑淡”。

  毛尖被误解,让赵凡国不能接受,“说不出的难受,为这还大病了一场。”其后多年,他就奔走在为毛尖正名的路上。

  很多人并不赞同他的做法,“仅凭你老赵想一统标准,谈何客易?”然而赵凡国的偏执劲儿一上来,谁的话也听不进。

  叁

  奔走多年

  只为毛尖正名

  怎样给毛尖正名?赵凡国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较初,他想通过古老的“斗茶”方式,在全国各地摆擂。

  其后,不管是在信阳当地的还是级的茶叶盛会上,都有赵凡国的身影:租一个展位,带着他的茶叶,等人上门比赛。

  但效果并不好,一是范围太小,二是应者寥寥。于是他换了个方式:上门拜访主管部门和媒体,希望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完成他自己完不成的事。

  他给主管部门写信,给河南省和信阳市的领导写信;找各路茶叶专家,上门“蹲守”,为此他遇到了不少支持者;曾经专门半夜跑到一报社,就是为了见到值夜班的总编辑。

  几年下来,赵凡里的不少生意停了,还欠了一堆外债。然而赵凡国不后悔,他说:“我这辈子,只会制茶、品茶。”

  目前,赵凡国仍在哈尔滨春来茶城(新郑路上),还将摆擂“斗茶”一个月,如果你想了解和市场上不一样的信阳毛尖,或者你手边也有好茶,想带过去一较高下,可以去找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3634/
1
上一篇时隔12天,郑东新区信号灯再次大面积不亮
下一篇 哈尔滨公交四公司所属62个调度点设立“爱心驿站”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