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杨郁卉 昨天是高考天,当942万考生走进考场的时候,一则记者卧底曝光替考的新闻引爆了舆论,报道称,有团伙组织湖北省几名大学生在江西参加高考替考。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高考替考案出现,在给地方和教育带来巨大耻辱的同时,也在挑战着“高考公平”这个人们心中的底线。
对于新闻爆出的替考事件,江西省教育部门立即反应,并联合警方展开调查核实,涉事的一名考生已承认替考。同时,教育部也介入调查,表示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并重申了处罚办法,即对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对参与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开除学籍。官方的反应虽然很快,可是相对于人们对事件背后真相的渴望来说多少显得有些“被动”,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疑问等待着他们主动投入调查,给出较终答案。例如“枪手”的专用“身份证”和“准考证”如何制作出来?“枪手”的照片是怎么进入考试院系统的?涉事人员将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
疑点重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作为中介的替考组织到“寻枪”的考生家长,再到替考的“枪手”,在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相连,那就是钱。不法者的“唯利是图”遇到了家长的“用钱换一切”,再加上“想挣点钱”的“枪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灰色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出卖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教育的尊严和未来。然而,对于参与者来说,替考所承担的风险要远低于预期的收益,甚至可以说,之所以替考成为高考的一个顽疾,多年屡禁不止,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出在“低风险,高收益”上:一边是为了孩子花钱很“任性”的家长,另一边是“撑死了开除学籍”这样的“处罚”。违法成本低,侥幸获得的收益却非常巨大,难怪一些有经验的“枪手”曾多次替考。因此,消除高考替考的顽疾,还需要提高参与人员的违法成本,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要针对“枪手”和被替考的考生及家长进行追责惩戒,更对幕后的策划和组织者严厉惩处,形成巨大的法律威慑力,让任何人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毕竟,“公平”是公众较看重的高考红利,是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心目中较“干净”的一次考试,任何人都不会允许让各种形式的舞弊去破坏它。
今天,高考还在进行之中,或许在某个考场的角落中还侥幸隐藏着未被发现的“枪手”,还有一些考生家长在动找“枪手”替考的歪脑筋,也会有不法分子为了高额的“利润”想继续铤而走险。但是,当替考的“秘密”被不断揭露,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时,相信“替考”必然会被关进法律的“笼子”,替考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将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