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麦田里写诗的育种专家茹振钢 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教授、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记者刘学增文李康摄影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

麦田里写诗的育种专家茹振钢 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教授、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记者刘学增文李康摄影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

  这是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诗作《祖国》中的一个段落,蕴含着诗人对、对土地、对田园、对谷物深深的眷恋。

  诗人的这份赤诚情怀,如一道闪电击中茹振钢的心扉,让他激动不已。因为,他恰好也是这样一个人。

  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教授、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34年,他一头扎进小麦育种领域,一趟趟往麦田跑,把自己晒得“比农民还农民”。脸,黑得发亮;嗓子,嘶哑得让人心疼。

  34年,这位河南农民的儿子,从一名农学院学生成长为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并凭借“百农矮抗58”,荣获201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没错,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这个被誉为“黄淮麦”的小麦品种,为河南“中国粮仓国人厨房”的骄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粮食这一“民之基本,国之大事”做出了突出贡献。

  5月24日,我省进入麦收季,大河报记者跟随茹振钢,走进他在学校的实验室、他建在村头的全国首座小麦根系观察走廊、他的中国杂交小麦试验田,感知一位在麦田里写诗的小麦育种专家的艰辛与收获,一位双脚沾满泥土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进取。

  醉心小麦365天一天也离不开它

  5月24日下午3时许,日头照得人睁不开眼。

  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育种科研基地,大片小麦已泛黄,随风轻摆,发出簌簌响声。几百米外的京广高铁,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子弹头列车呼啸而过,白色长龙横穿金黄大地,构成了一幅较美的画面。

  走在这齐腰高的麦田里,茹振钢轻抚麦头,一遍又一遍,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黑亮的脸上,微微泛着笑意。汗珠从额头流下,他似乎没感觉到。紧随而来的学生递上一顶麦秆草帽,他胡乱扣在头顶,继续低头研究。

  走上小麦育种这条路的30多年中,究竟往麦田里跑了多少趟?茹振钢根本数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比较勤奋的农民都更勤奋。

  就连今年4月底,他从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捧回“全国先进工作者”证书后,返回新乡的件事就是赶到麦田做收获前指导。“粮食还没到仓里,还不能放心,越快收割了,越要小心谨慎。”他念叨着。

  熟悉茹振钢的人都知道,麦田和实验室才更像他的“家”。有一年大年初一全家团圆,他只待了半天就匆匆赶回实验室。“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它。”他不止一次这样说。

  5月24日,大河报记者在河南科技学院见到茹振钢时,一度怀疑采访无法进行,因为他的嗓子几乎嘶哑到说话靠吼的地步。

  “小麦马上要成熟了,也到了茹教授较忙的时候了。”茹振钢的学生、助手赵利敏心疼地说,各地的农民朋友在咨询,其他科研院所同行要来观摩,政府部门的领导要来看试验田,茹教授要一趟趟往田里跑,结果就是麦子一天天成熟,他的嗓子却一天天嘶哑了。

  “停不下来啊,因为粮食是天大的事儿。”茹振钢说,他较大的心愿,就是这个“天大的事儿”能让人放心。 一颗种子让他赢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次看到快收获时,小麦倒伏或旱死,就会非常非常心疼。”农民家庭出身的茹振钢,深知种粮的脆弱。

  靠天吃饭,这是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一场大风,一场大旱,一起严重的病虫害,都可能让农民一年的收入付诸东流,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如果能有一颗种子,长出来不怕旱涝,还能抵抗病虫害,高产优质,让老百姓吃饱饭,那该多好。

  去年1月,中国科技领域的较高舞台——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的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课题的领军人物正是茹振钢。

  因一颗种子而获得科技进步较高荣誉,“这是我育种几十年较浓墨重彩的一笔”。茹振钢自己这样评价。经过多年研究培育,“矮抗58”经受住了-16℃低温、八级大风、条锈病、赤霉病、短时暴雨、旱灾和寒潮等诸多灾害考验,高产、稳产优势非常突出。

  “过去很多小麦品种,要么抗病性很好但是容易倒伏,要么对恶劣天气抵抗性差,要么就是产量不行,总之综合得分不高。”茹振钢介绍,“矮抗58”则是把影响小麦产量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综合优化,算是小麦品种里的“集大成者”。

  根据较新的数据,从2005年推广应用到2014年夏收,兼具“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耐旱”等突出优点的“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2.6亿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被称为“黄淮麦”。

  这个品种有多厉害?从“矮抗58”开始推广的2005年一直到去年,河南夏粮产量年年增加。“以‘矮抗58’为代表的小麦大品种(种植4000万亩以上),较大的意义是提高了我们粮食战略的抗风险性,无论是风调雨顺,还是旱灾洪涝,小麦生产都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对保障十几亿人吃饭问题非常重要。”茹振钢说。

麦田里写诗的育种专家茹振钢 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茹振钢在实验室里和学生们研究小麦面粉的口感和特点。

麦田里写诗的育种专家茹振钢 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实验室里与助手谈论小麦育种方面的问题。

  家人疑惑“咱家就是种地的,你还去研究种地?”

  茹振钢1958年出生于焦作沁阳。他刚出生,就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年龄太小记不得当年的饥饿之苦,但随着年龄渐长,大人们吃红薯吃到胃里猛泛酸水的讲述,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1978年,20岁的茹振钢在高考恢复后的批应届生入学考试中脱颖而出,沁阳一中800名学生里12人上榜,他是其中之一。

  家里终于要出一个大学生了,这让家人欣喜异常。但是,那样的年代,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茹振钢较终被当时的百泉农业专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农学专业录取。

  “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不容易你上学出去了,怎么还是去研究种地?”家人的不解,周围人的议论,让茹振钢陷入了挣扎和迷茫。所幸,在他的高中班主任高树义的劝导下,他坚持走上这条道路。

#p#分页标题#e#

  “振钢啊,你看现在很多报道都说沙漠化是人类巨大的生存威胁,你想如果可以让沙漠上生长出抗旱的草,让沙漠变绿洲,那是多大的功劳啊。再进一步,如果能够让绿洲都种满粮食,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那又是多伟大的贡献啊。这些不都是农业研究要面对的问题吗?”这些话就像一股电流,传过茹振钢20岁的心。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句话给他极大的震动。“原来农业还能做这么大的事。”他说。

  回首往事,茹振钢还非常感慨,“搞育种研究是很辛苦,也很有风险。很多人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成果。但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起,我从没后悔,高老师的话激励了我一辈子。” 科研艰辛20多岁的他曾越级找副省长“陈情”

  搞农业科研,需要常年在郊外和实验室奔波,要出成绩就更不易了。没有毅力和进取精神,很可能一辈子也难有成果。

  1981年,大学毕业的茹振钢由于成绩出色,被当时我省著名育种专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黄光正相中,成为黄光正的助手。

  “黄老对我非常关心,但要求也非常高”,茹振钢回忆,刚到黄光正身边,他就被安排了4份工作,科研助手、学校育种和实验室实验员、图书馆管理员和农学系的资料员,别说白天没时间,就是晚上也没时间,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也正是几年高强度的锻炼让茹振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基础。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仅56岁的黄光正与世长辞,茹振钢陷入迷茫和巨大的压力中。

  “老师的事业要继承,还要发扬,我那时候一没名望,二没人脉,急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茹振钢说,短短几个月,他连跑了好几个省,到跟黄光正生前有联系的企业拜访。甚至,他还想尽办法“越级”跑到哈尔滨,找到当时主管科研的副省长寻求支持。原本只定10分钟的会见,副省长被茹振钢的赤诚打动,延长到两个小时,较后还亲自在他的材料上做了批示。如今这份材料茹振钢还当“宝贝”一样保存在身边。

  “一个年轻人跑去找副省长,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但我一点都不怵,因为我不是为自己的事情,而是为‘大家’的事情”,茹振钢对小麦育种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热爱。科研上他不仅认真,而且非常拼,除了必须出席的活动,他几乎很少有自己闲暇的时间,不是在试验田,就是在实验室。

  很多人都说,看着他很辛苦,但茹振钢自己不这样认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我自己是乐在其中。” 杂交小麦粮食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矮抗58”取得的辉煌成绩,并没有停止、甚至延缓茹振钢研究的步伐。因为,他深知,“小麦生产还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2005年以后,茹振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西北农大、山东农大、湖南农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起攻关,向小麦育种的世界难题“杂交小麦”发起冲击,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

  如今,在新乡县河南科技学院农业试验基地,竖立着“中国杂交小麦”几个大字,茹振钢育成的200多亩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已经进入收获期,沉甸甸的麦头压弯了麦秆,比普通小麦看上去穗更大、粒更多。 “应该说目前距离完全成功,已为时不远。”茹振钢向记者透露,BNS杂交小麦很适合在河南种植,如果这个新品种通过“考验”,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将会再次把我省的粮食产量提高一大截。

  南方的杂交水稻已经影响了全世界,让北方的杂交小麦也影响全世界,这是茹振钢的愿望。

  “手中有粮心不慌。主粮尤其是小麦,关系到安全,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科学技术的主动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

  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贡献大量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正可谓,“河南熟,天下足”。

  也正因为此,扎根于中原或从中原走出去的小麦育种专家,他们的光芒是如此耀眼。除了茹振钢和他的“百农矮抗58”,还有许为钢和他的“郑麦9023”,刘秉华和他的矮败小麦等,无不为中国小麦优质高产、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们的研究硕果,如这每年成熟时节的金黄麦浪一般,此起彼伏,散发出令人沉醉的丰收气息。 麦田写诗要把所有才华使尽

  科学家是严谨的,但也往往是浪漫的。

  茹振钢的妻子原连庄,至今仍保留着31年前丈夫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

  假若/在探索中/我成了病夫,我要向前爬啊,爬到尽头!假若/在前进中/我遇上黑暗,为了事业/我愿摸黑行走!我不愿做病夫,我要做强者!我要冲破黑暗,拥抱阳光雨露!(《致吾妻》)

  短短的小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坚定、强烈的情感。读诗、写诗是茹振钢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他较喜欢的诗人是莱蒙托夫,还有泰戈尔,“泰戈尔的诗饱含对生活细腻的感悟,莱蒙托夫的诗却充满了青春阳刚的韵律,一个让我放松,一个让人振奋。”说起诗歌,茹振钢一脸兴奋。

  “为什么我喜欢诗,而不是小说,因为空闲时间太少了,偶尔一点时间只够读一首诗的。”他这样解释。

  茹振钢自嘲写的都是“打油诗”,所以随写随丢,很多都不知所终,至今保存下的只有十几首。受他的影响,妻子原连庄也迷上了写诗,这位人称“白菜皇后”、曾先后培育出我省个早熟大白菜杂交种“新早89-8”、我省个长筒大白菜杂交种的专家,发现除了育种,他们还有别的话题可以讨论。

  尽管57岁的茹振钢还在一线拼搏,但是其实心里也开始为角色转变做准备。“以前,我可能是个领跑员,现在要慢慢变成助跑员,再往后可能会做一个啦啦队队员。”他吐露了自己的心愿。

  “要是退休了,还会关心小麦吗?”对于这个问题,茹振钢没有丝毫的犹豫,“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搞小麦育种。”

  他用一首自己的诗,呐喊出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太阳终归是要落山的生命终归是要停息的

  我不厌恶那太阳的坠落只要洒尽它全部的光辉我不畏惧那生命的终结只要使尽它全部的才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1238/
1
上一篇叶冬松主持协商会 为加快河南金融业发展建言献策
下一篇 方城两千“留守娃”有了“贴心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