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致敬黄石名家 树立文化标杆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人才名人称号,7家企业被授予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其中,王晓愚、孙亮、李社教、吴刚、张实、胡永炎、胡燕怀、黄瑞云、廖美泉、黎千驹被授予2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人才”“名人”称号,7家企业被授予“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其中,王晓愚、孙亮、李社教、吴刚、张实、胡永炎、胡燕怀、黄瑞云、廖美泉、黎千驹被授予“2014年度黄石文化名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离不开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也离不开名家和文艺人才的集群效应。
  
  黄石拥有一批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显示了这座城市应有的文化高度。昨日受表彰的十位黄石文化名家,是其中的佼佼者。推介他们的事迹,讲述他们的文化故事,将激励更多精品力作的涌现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追求卓越”的城市人文精神由此进一步发扬光大。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版画名家王晓愚:笔刀落下显风韵
  
  与版画相伴四十六年,精品频出,在国内版画界口碑极佳。他就是黄石参加国展较多、拿奖项较高的画家王晓愚。
  
  没有油画的缤纷绚丽,没有水墨画的轻描淡写,一生低调创作的王晓愚,人如其名,大智若愚,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守得住繁华与喧闹。以刀代笔,取木为纸;以黑白色调木板为基,刀木相见;笔刀落下,木屑飞起,所过之处,入木三分。他用一幅幅版画精品征服着观众,让我们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王晓愚的版画《世纪三峡》捧回了金奖;2002年,《神女峰》获湖北省楚天群英奖金奖、第二届全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2007年版画《当年阳光》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展览类别作品较高奖——创作奖;获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在八年时间里,他连续获得三个级政府奖,两次获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三次获省楚天群星奖金奖。2002年获湖北屈原文艺奖,20余次入选级展览。
  
  去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王晓愚的版画作品《中流砥柱》,入选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春天的故事——全国版画艺术精品展》,并被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永久收藏。
  
  “版画创作是以刀代笔,刀刀都要见精神、见风骨,要用看起来粗犷、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版画人物的感情,看起来很简单,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晓愚说。
  
  目前,王晓愚与湖师美术学院院长李也青、湖大艺术学院教授谭崇正合作完成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青铜文明》,有望明年在中国博物馆展出。
  
  “俗中求雅,雅中见达。”市文联副主席吕永超曾这样评价王晓愚的版画,把“通达”和“气韵”很好地融合,至情至性,构成他版画入骨的潇洒。
  
  在王晓愚看来,文化是一种静观的人生,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漂浮;有时代的气息,就知道自己站在哪里。(记者涂豆豆)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广播人孙亮:传递黄石好声音
  
  爱听广播的市民,对于广播人孙亮的声音是再熟悉不过了。从业近38年来,孙亮先后主播、主持过《黄石新闻》《家庭百事通》《朝鲜战争》《黄石党史100讲》《黄石人物100讲》等各类节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音像”。
  
  1977年,19岁的孙亮进入原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专业广播播音工作。从较基层的播音员开始,一步步从业务岗位,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原黄石电台播音部副主任、新闻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等职。2001年起担任原黄石电台副台长。2009年走上该台总编辑岗位至今。
  
  从录播室里只有一台电风扇和几台破旧机器,发展到现在高端专业设备,孙亮见证了黄石电台的发展历程。而他自己,也从播到说,到参加采访、录制,成为这个领域里的行家。从事这份工作以来,孙亮的各类广播作品先后20多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奖,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997年,他撰写的论文《漫谈“短期行为”对城市广播播音队伍建设的困扰》获中国播音学研究会城市电台分会第十一届年会一等奖,实现了黄石广播电视系统优秀论文在全国专业评审中“零”的突破。
  
  三十多年来,每次大大小小的宣传事件中总有他的身影:防汛抗洪、抗击非典、抗冰雪、汶川地震救援、黄石首届矿冶文化旅游节……他带领广播人在一次次新闻事件中经受洗礼,经受考验,不断成长,为传播黄石好声音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久了,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使广播仍然具有吸引力成了孙亮研究的重点课题。2013年,推出“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又推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均在全市各界引起非常高的关注度。“时刻要有新的东西”,成为孙亮领导下的播音系统的工作宗旨。
  
  因为业绩显著,孙亮曾获得“湖北省十佳广播主持人”、“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记者张晗)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社科专家李社教:一心扑在矿冶文化上
  
  知天命之年的李社教,是湖北理工学院院长,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不仅如此,他还是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发起人之一,并身兼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省美学学会理事、市文联主席、市政府咨询委员等职。
  
  李社教从事人文社科研究三十余年,硕果累累。作为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首席负责人,他是国内个把美学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对三星堆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由此项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被评为湖北省第九届优秀博士论文。
  
  李社教倡导“矿冶文化”研究,是国内个矿冶文化研究机构——湖北理工学院矿冶文化研究所所长。通过他筹办的“张之洞与中国矿冶企业”等学术研讨会,“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根、再生之魂的观点,得到了社会和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2010年、2012年、2014年,他三次配合黄石市政府、政协筹备并主持“中国(黄石)矿冶文化国际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2009年,“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李社教任该中心主任及首席学术负责人。他主持的《湖北理工学院学报》“矿冶文化研究”栏目,两次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湖北期刊特色栏目”。此外,他还主编了《黄石矿冶文化丛书》和《黄石矿冶文学作品选》,并合著《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他所做的这些,为我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对于“黄石文化名家”称号,李社教笑称,自己做得还不够,愧担此殊荣。他表示,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黄石的文化、历史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作为人文社科研究者,未来他会多加担当、多做努力。 (见习记者程婷)
  
  

#p#分页标题#e#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传媒人吴刚:文化产业的先行者
  
  这是一个媒介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市场决定生死的时代。面对经济新常态、新机遇,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吴刚,坚持做好主业,做强产业,坚持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硬”。
  
  光阴荏苒。1999年,吴刚通过竞聘上岗,担任《东楚晚报》总编辑,同时创立“四全机制”——经济上完全独立、经营上完全自主、用工上全员聘用、分配上全额浮动,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改革。同年,《东楚晚报》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
  
  面对媒体融合转型的日新月异,2009年9月,在吴刚的带领下,黄石日报传媒集团率先在全省市州报社中挂牌成立。
  
  “不改革就是等死,不转型就会早死。”吴刚经常强调,报媒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要转型。在他的力主下,2010年,党报户外阅报栏项目竣工投产;2011年,东楚传媒大厦项目投入使用;2012年,东楚传媒文化产业园项目竣工投产;2014年,全省市州报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集团文化产业园成功召开。
  
  吴刚深谙“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之道,在该集团建设之初就密切关注媒体资本运作信息,以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金融专业人才。2011年,该集团注资成立东楚传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弥补了集团发展投资的空白,并一举成为中部内陆省份媒体首个投资控股公司。2013年,该集团再进军,发起并相对控股的“黄石东楚金桥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为黄石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因业绩突出,吴刚先后被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评为“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全国城市党报优秀社长”等荣誉称号,并成为我市传媒界首位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
  
  吴刚表示,大到一个,小到一个城市,因为有了文化软实力,所以才更有影响力。文化产业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想要在这个领域出成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长期的积累和默默的耕耘。(记者张晗)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文化老兵张实:汉冶萍历史的研究者
  
  《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为张实赢得大名后,近来他正笔耕不辍,忙于另一部作品——《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暂名)的创作。
  
  退休前,张实曾任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是市委政策研究室创始人之一。他为市委决策的制定和宣传,为我市国际乒乓节等重大文艺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重点文艺作品电视剧《总督张之洞》等的推出,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退休后,张实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和写作。他出版的文化普及读物《两分钟能工巧匠故事》,系统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果、代表人物和著述。而已出版的《一生必读的十五个京剧经典故事》和即将出版的《戏曲舞台上的中国故事》,则通过描绘舞台演出,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经典传统剧目。
  
  张实还热心于黄石老区革命历史的编纂和宣传。他曾为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主编《碧血丹心——黄石革命老区的斗争和建设》,并执笔编写《史实编》约十余万字。他还为长篇电视专题片《彭德怀与红三军团》编撰解说词。
  
  退休十余年来,张实把主要精力都花在结合黄石实际、着重研究汉冶萍的历史上。他的著作《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作为重点图书已发行到海外。另外,他还发表有相关论文《关于叶景葵及其〈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考证》等。2013年,张实走进湖师,成为客座教授,并参与该校汉冶萍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工作。去年,他参加“中国黄石·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论文《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被胁迫说”考辨》,作了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我祖籍鄂州,但出生、生长于黄石,工作在黄石,这一辈子对黄石很有感情,所以退休后就想为研究黄石做点事。”对于此次入选2014年度黄石市十大文化名家,张实自言目前所做的与获得的这一荣誉还不对称。他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完成《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的研究与创作。(见习记者程婷)
  

#p#分页标题#e#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考古专家胡永炎:与矿业结下不解之缘
  
  在市博物馆,“天地一洪炉——黄石矿冶文化展”作为全面展现黄石地区绵延数千年的矿冶发展史的精品展览,给了所有参观者一个全面了解黄石历史文化的窗口。这个展览,是我市老博物馆人胡永炎退休返聘后,着手设计、策划的。
  
  胡永炎从专科学校地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182地质队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1977年3月调入市博物馆工作,曾任市博物馆副馆长、党支部书记,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处长等职。
  
  自参加工作以来,胡永炎就与矿业、山野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初,他负责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足迹踏遍了黄石所有的角落。“我有专业基础,上手快,东西挖出来立马就可以分析。”胡永炎记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在1974年被发现的,这个遗址的开掘时间延续很长,许多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他都亲自参与了。
  
  尽管离开了大山,胡永炎仍长期工作在田野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的线。1982年至1984年间,他主持完成了黄石大冶地区的文物普查任务,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黄石大冶地区文物古迹的分布和特征,为本地区文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信息,也为《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卷》的编撰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20余年中,胡永炎先后撰写了10余篇学术论文。他与博物馆有关人员一起,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研究、整理和编写工作。该部发掘报告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代矿冶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在文物保护方面,胡永炎主持完成铜绿山7号矿体的文物勘探任务,并提交考古勘探报告,这份报告为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如今,退休多年后,胡永炎仍心系专业,欲将如何保护铜绿山的始末写成报告,为后人研究提供参考。(记者张晗)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作家胡燕怀:每天伏案写巨著
  
  去年4月,胡燕怀所写的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部《大国烟云》一上市,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其第二部《红顶尴尬》出版在即,备受期待。
  
  胡燕怀出生于1948年3月,当过知青,教过书,曾在我市文化部门从事过专业创作。期间,他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长城》《当代作家》等报刊上发表过各类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风流港》《胡燕怀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大国烟云》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胡燕怀转向电视剧创作,写出了一批展现我市悠久人文历史的优秀剧目。其中,历时四年、八易其稿的8集电视剧本《总督张之洞》,受到广泛好评。该剧由我市与央视联合投资拍摄,先后在央视一套、四套、八套等黄金时段播出。曾荣获第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是我市建市以来,首次获得由中宣部颁发的全国较高文艺大奖的作品。
  
  随后,胡燕怀创作出根据我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兰英先进事迹改编的电视短剧《活出个样儿》,荣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参与主要编剧的2005版电视剧《铁道游击队》,荣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十年之内,由胡燕怀担任编剧的电视剧,三度摘得全国较高荣誉奖,这不仅在省内绝无仅有,在国内也属罕见。
  
  如今胡燕怀已年近七旬,仍每天坚持伏案写作。他表示,“汉冶萍三部曲”全书预计在2018年前后完成,总字数约120万字,这将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厚重之作,他希望用充满思想性、艺术性和传奇性的笔触,再现汉冶萍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多彩画卷。
  
  “等写汉冶萍第三部汉阳铁厂西迁重庆时,我打算租条船,重走西迁路,找一点实地的感受。”胡燕怀如是说。(记者张晗)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儒雅学者黄瑞云:“当代中国的伊索”
  
  创作五十余年,一生笔耕不辍;八十三岁高龄,仍精神矍铄,儒雅之风扑面。
  
  “黄石文化名家”颁奖台上的黄瑞云,从容淡定,一生清贫,仍笑看人生。
  
  从湖南娄底到武汉,再到黄石,也曾卷入“反右派”下放到乡村改造,即便牛棚度日,也不改对文字的痴迷。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在古典文学上造诣颇深,老庄哲学研究突出,有著作《老子本原》、《庄子本原》、《诗苑英华》、《词苑英华》等。他发起并参与整理的古籍《历代辞赋总汇》,约2800万字,力透纸背。
  
  与古典文学研究相比,在现当代文学中,以写寓言为主的作家,极为少见。于是黄老的寓言创作引起广泛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
  
  六百多篇文字精炼、艺术精湛、哲理深邃的寓言,为黄老赢得“当代中国的伊索”美誉。有专家认为,“中国20世纪的寓言,上半个世纪的代表人物是冯雪峰,下半个世纪的代表人物是黄瑞云”。
  
  《马和猪》、《苹果树和杨柳树》、《国王的画像》……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微言大义,通过故事娓娓道来。
  
  上世纪90年代,黄瑞云寓言曾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读物奖”一等奖,两度获得中国寓言研究会“金骆驼奖”创作一等奖。
  
  “走过了崎岖的道路,他伫立着,凝望寂静的荒原。他深知前路的艰难,但他决心坚持走下去,向着遥远的目标。”在黄瑞云的作品里,他以在沙漠中行进的骆驼自比,“我的心中始终怀着看见亮光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让我坚持着走过这几十年的人生苦旅。”
  
  “他有双智慧的眼,以一个正直、睿智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理性,紧咬自己的嘴唇,挺直胸膛,以宁折不弯的精神和赴汤蹈火的情怀,通过寓言来表达爱恨情仇。”省作协副主席曹树莹这样称赞黄瑞云。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回馈社会。”颁奖台上,黄老一句朴实的话语,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记者涂豆豆)

#p#分页标题#e#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老报人廖美泉:一生写不够的是新闻
  
  81岁的廖美泉,18岁起在《工人报》(《黄石日报》前身)担任记者、编辑。1995年退休后,返聘创办《黄石晚报》(《东楚晚报》前身),是黄石资深老报人。
  
  特殊年代,廖美泉曾在底层劳动、生活了23年,对劳动人民有深厚感情。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激情,充满人情味。1988年,他改写阳新农民作者石诚意的稿件《世俗压得一个农民喘不过气来?石林冲不愿当舅父》,获全国晚报一等奖。1954年冬,编辑冶钢工人重山的长篇唱词《工地两姑娘》,见报后又发表在老舍主编的《说说唱唱》上,后被选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选》。
  
  1957年4月,廖美泉写了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崔建国转业来黄工作的长篇通讯《英雄本色》,发表在《湖北日报》上。2001年他跟踪写了《共和国不会忘记他》及《中华男儿》等。前后写作之间,时隔45年之久。
  
  廖美泉热爱新闻工作。冶钢重点工程170开工之时,他上午采访,下午一口气写了社论、消息、通讯,次日都见了报。
  
  退休后,他还以见证人身份,参与编写了《黄石日报》创刊50周年特辑《传承·创新·超越》、60周年44万字的《印记》、电视片《击水中流》。《黄石日报》创刊55周年时,他写了总结性长篇通讯《曙光在前》,60年社庆时他写了《在历史的呼唤中诞生》及跨越发展的《第二高度》。
  
  不仅如此,他还受聘当了12年报刊审读员,交给省新闻出版局的《审读报告》达30余万字。2004年,出版了以自己人生经历为主题的纪实散文集《歪瓜正果》,广获好评。
  
  “这次我有幸被评为黄石十大文化名家,欣喜之余却有几分忐忑。从某种意义来说,荣誉也意味着是一种‘债务’,债务是需要偿还的。”作为一名性格率真的老报人,廖美泉说,“如果老天假年于我,今后当抓紧时间,认真回忆、整理自己所经历的采编故事、工作心得和教训,把它们条理化、系统化,并尽可能升华到理论高度。然后用座谈、讲课等形式,与年轻一代报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长。”他说,尽管已是“回首夕阳已含山”之际,他仍决心以老骥伏枥精神,做好传、帮、带。 (见习记者程婷)

昨日上午,我市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75名同志被分别授予各行各业


  
  湖师教授黎千驹:模糊语言学的
  
  作为中国模糊语言学的专家,湖北师范学院教授黎千驹在专业研究上成果不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市专业学术研讨的水平。
  
  黎千驹出生于1957年,湖南长沙人。1975年经历了“上山下乡”后,他仍不懈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后,于1999年晋升教授职称。如今,黎千驹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师范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国内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黎千驹是著名的专家。他在该研究领域出版著作4部,学术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中,他所著的《实用模糊语言学》是国内部公开出版的、成体系的模糊语言学著作;《模糊修辞学导论》建构了模糊修辞学的学科体系;《模糊语义学导论》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
  
  2008年,由黎千驹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研究所、出版单位的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此后,该大会也成为中国模糊语言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团结中国模糊语言学者的桥梁与纽带,极大地促进了模糊语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由此,湖北师范学院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模糊语言研究的重镇。
  
  此外,在训诂学方面,黎千驹也位列“国内著名训诂学家”之列,学术成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训诂方法与实践》是国内仅有的两部训诂方法专著之一;《现代训诂学导论》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纳入“华大博雅”语言学系列教材。
  
  在国内模糊语言研究领域,有“北伍南黎”之说。黎千驹成为了继中国模糊语言学创始人伍铁平之后,在该领域取得成果较为丰硕的学者。(记者张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0870/
1
上一篇湖北高速公路ETC月底将畅行全国
下一篇 中心城区经适房申购开始 7月31日截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