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到1%公众掌握急救 迟1分钟死亡率上升3%

但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多超过十分钟,而我国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率不足1%,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

  昨天上午,广州20家医院的急救演练体验摊位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新住院部广场一字排开,向公众开展“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大众宣传培训活动,一位位医生在现场手把手传授公众急救技能。据悉,在发病或灾难发生的较初十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非常关键。但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多超过十分钟,而我国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率不足1%,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

  推迟1分钟抢救 死亡率上升3%

  “在发病或灾难发生的较初十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尤为关键。”昨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教授李奇林介绍,有数据统计,我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不到1%,只有大城市某些人群可达到5~10%,国外25~70%相比差距很大。有的发达甚至超过60%,几乎每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院前急救。

  北京某区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安全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市民把救人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专家指出,急救的较终目的是为了保存一个具有良好脑功能的成活体。在现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

  “因此,在意外发生时,现场十分钟内公众的自救与互救与专业救护同等重要。”李奇林提醒说,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是不可替代的独立救治环节,关系到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据珠江医院急救科主任蔡学全介绍,创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人的死亡呈以下三个高峰分布:死亡高峰在发生事故后60分钟内,占创伤死亡的50%;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2~4小时内,占创伤死亡的30%;第三死亡高峰出现在事故后1~4周,占创伤死亡的20%。抢救创伤后死亡高峰和第二死亡高峰内的危重病人对降低死亡率尤为关键。

  “尤其是在前10分钟内,处理得当对抢救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蔡学全解释说,大量急救措施实践证明,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有50%能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所以有“急救白金十分钟”之说。

  专家也指出,受交通状况影响,国内大城市急救中心人员到达现场平均为12分钟左右。期间,公众应展开有效的自救互救,而不是空等救护车到来。

  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超过十分钟

  “有效的现场急救可以时间保证病人心脑血管、重要脏器的供氧和供血,大大提高下一步的抢救成功率。”活动的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冯常森介绍说。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养生。但对于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市民不重视动手操作练习,对关键知识也理解不清,需用到时往往束手无策。

  目前,要保证救护车在10分钟赶到伤病现场比较困难。调查资料显示,急救体系反应时间各、各城市之间也是不一样的。从急救体系好的地区来看:美国4~6分钟;日本4分钟;德国7~10分钟;英国8分钟;丹麦3分钟;俄罗斯4~6分钟;中国大城市均在10分钟以外(北京12分钟;北京11分钟;广州12分钟)。而这个10分钟就是一个抢救空白时间,这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抢救其实就是抢时间。抢救越早,成功率就越高。”广东省急诊医师协会主任委员黄子通指出,有调查显示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好的地区也仅在3%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达到10~30%。为此,他呼吁由政府主导、民间慈善机构支持来大力普及大众的自救互救,由高水平的自救互救来填补这个10分钟的空白时间。而针对有人怕在公共场所对昏倒病人施救反惹官司的现象,黄子通认为应通过立法规定在公共场所对心搏骤停者施救予以免责,让参与实施救援的好心人得到保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045/
1
上一篇秋季进补有误区 12项注意要牢记
下一篇 雾霾天保健:空气净化器别靠太近 饮食清淡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