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坚守深山教坛38年

本报记者 程长珠 文/摄 在海拔700多米的刘仁八镇郑沟村的那个教学点里,只有一间教室,三名学生,一名老师。56岁的郑遐乾,38年如一日,用一支粉笔书写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用满腔热血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用一生的信念放飞大山深处孩子的希望。 坚守海

本报记者  程长珠 文/摄

在海拔700多米的刘仁八镇郑沟村的那个教学点里,只有一间教室,三名学生,一名老师。56岁的郑遐乾,38年如一日,用一支粉笔书写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用满腔热血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用一生的信念放飞大山深处孩子的希望。
坚守海拔700多米大山深处38年
5月28日,记者来到这所深藏在大山里的教学点。
郑沟村是一个位于海拔700多米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不足两米宽的盘山小路成为这里通向外界的较好纽带。村里郁郁葱葱的大树,瓦房,小巷簇拥着郑沟教学点。循着读书声走去,一位老师正在给三个孩子上课。
今年56岁的郑遐乾,是刘仁八镇郑沟村郑沟湾人。197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班上同学们纷纷到条件较好的教学点当老师,唯独郑遐乾选择留在郑沟小学。
郑遐乾告诉记者,这个学校创办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是一个二层砖木结构的老式屋子,其实就是在第二层用木板隔开,而二层的楼顶却是一个空架子,然后在楼顶上盖上黑色的布瓦。长期以来,这所学校的孩子在破旧土砖危房里上学。2002年,学校在村里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幢两层教学楼。
尽管如今的学校有两层楼,但3个学生上课的场所估计是这栋楼里较小的一个房间。它只有10余平方米,一张门、一扇窗子,正对着窗户的墙上有一块黑板,里面摆放几张课桌。整个教室显得刚刚好,没有多余的空间,也不显得拥挤。“上世纪80年代,这里原本是一所五年制的学校,较辉煌的时候有80多名学生。而我在这里教书,已经有37年了。”
 “哪怕只剩下一个,我也会教下去”
随着湾子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和迁居下山,学生逐年减少,老师也一个个离开了这里。到2007年时,他成了这里较好的老师。如今,这里也只剩下3名学生了。
“我深信,读书人多了村里就有希望。”郑遐乾坚定地说,38年来,不管学生多还是少,他从来没有离开的想法。他把每一名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精心辅导,循循善诱,为的是让他们能学有所成,走出大山。
记者了解到,这三名学生中,其中,年龄较大的那个孩子今年6岁多,读小学一年级;较小的两个孩子才四五岁,读学前班。由于只有郑遐乾一个老师,他采取复式教学的办法,把他们集中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没有半点空闲。体育课没有健身器材,他带领学生玩老鹰捉小鸡,保证学生们是运动状态;音乐课自己嗓子不行,他教些简单的歌词。上级领导几次要调他到山下好点的学校工作,他舍不得村里的学生,始终没有下山。
孩子年龄小,均是留守儿童,他既当老师,又当保姆。下雨、下雪天,他把学生一个个送回家。
“平时除了一日三餐,浆衣洗裳之外,我就围着这三个孩子转。”郑遐乾对记者说,在山上一个人的生活,他就种种菜、养几只鸡打发时间,他说自己一个人闲着时也会想起妻儿。但是为了家乡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们。“如果说,我不来教他们,其他学校就没哪个老师愿意来了。所以,哪怕只剩下一个,我也会教下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郑遐乾欣慰和骄傲的,38年的呕心沥血育出了桃李满天下,他教的孩子有近百人考取了大学,还有的孩子成了硕士和博士。这些孩子走出了大山,在繁华的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坐标。

>>个人简介
郑遐乾,刘仁八镇郑沟教学点教师。38年如一日,他坚守在穷山沟里,默默无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0275/
1
上一篇市领导儿童节送温暖
下一篇 严以立部 实干兴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