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彭辉 5月3日,27岁的江苏无锡男子邹明到黑竹沟游玩探险时失联。事发后,景区及家属组织了大量人员在黑竹沟进行搜救,均无发现。不过,23日,失联17天后的邹明现身拉萨。经了解,他是主动关机,制造失联假象。搜救者颇气愤,“哪有这样耍人的?”家属得知邹明消息后,未通报景区和搜救队,而是不辞而别。搜救已耗资近30万元,其中家属约20万元、景区近10万元。
有着“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黑竹沟,不止一次发生过有关游客“失联”的消息,选择这里主动失联,怎能不让家人和景区工作人员焦急万分?不过,当事人对此似乎很淡定,因为他说自己为此预谋了半年。尽管当事人已经成家,且已有女儿,但“没有幸福感”,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所从事的IT工作,也让他吃不好睡不好。翻译一下,大意就是,哥累了,想一个人静静,于是,需要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原本计划消失四五年。
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个个体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事实上,由此引发的恶性效应和后果,显然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体的范畴。不但牵涉到其家人忧心如焚的寻找,更是让景区蒙受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从旅游管理的角度,更属于违规旅游之列。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之规定,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景区进行露营、穿越和探险,如果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影响植被生态和景观等,景区可以对其进行处罚。而依照2002年起施行的《黑竹沟风景区保护条例》,景区也可以对其做出了罚款的处理决定。
这些年,时不时爆出驴友“失联”的新闻,出现这些事件,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跟驴友或游客不遵守景区管理规定,违规地去盲目探险有关。加之违法成本低,致使很多人即便明知景区的管理规定,也往往视而不见。要治理这样的“任性”,一方面需要驴友们加强自律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景区加强管理和惩罚力度,以提高违规旅游的成本,来阻止各种“失联”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