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李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当下社会声望较高的5个职业依次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不过,医生、律师对自身职业声望的评价仅处于中下水平。在是否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问题上,大学教授、律师、医生表示不愿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高于全部受访者41.3%的总体比例。
生活中总能听到这样的交谈。甲说:“真羡慕你,工作清闲,没有压力。”乙说:“我整天无所事事,花钱都要算计,哪像你。”从心理学角度讲,现实中总有些东西是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总有些事情是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的。人对自己没能实现的、未能拥有的,心存遗憾,是正常反应。所以,职业声望的社会评价与个人感受有些错位,并不奇怪。但上述调查显示出,两者的冲突性、分裂性如此之高,就不能不问个为什么了。
首先,信息严重不对称。人们无法很全面地掌握别人的信息,只知道自己的一些东西,没办法通过科学地比较得出结论。比如很多人羡慕公务员,一些医生、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当公务员。其实人们羡慕的往往是领导干部和个别部门的公务员。基层公务员压力大、待遇不高,升迁也很困难,对此人们了解得并不多。
其次,社会没有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从调查结果看,社会声望较高的5个职业全部是知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学习,行业内部的竞争评比也很激烈。圈外人认为他们的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但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甚至自己应该得到的比这更多。一旦遇到个别职业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收入却和他们不相上下,他们就会心理失衡。
较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一些职业的自我评价。比如,大学里爱抛头露面的教师名利双收,踏实做学问的反倒吃亏,自然感觉不公。再比如,频发的伤医事件阴影下,寒了心的医生谈何职业自豪感。
本来嘛,是评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对职业、行业的评价亦然,再加上人本身就有不满于现状、希求更高发展的愿望,那么认为自己的职业不好,不希望下一代继续投身其中,也属正常的心理反应。不过,自我评价可以不高,但身处其位就要恪尽职守,站好每一班岗。而和社会层面,也应该从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入手,给个体提供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