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看病难问题困扰着患者,生病了不仅意味着身体上的不适,还得在医院花费很多时间等待治疗,有时候一个小感冒,得连续几天跑医院,费时费力。因此,好多人患了感冒、拉肚子、咳嗽甚至牙痛等病症,为了追求快速见效,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输液(俗称为点滴)。在他们看来,输液见效快,很快就能“药到病除”。也有部分医生为了显得治疗“见效快”而给病人输液治疗,输液已经成为一些基层医院临床主要用药途径。有关专家指出:首先,不赞成患者遇到发烧、感冒、腹泻等就去医院输液,公众用药还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其次,如果一定需要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医嘱。
对输液的认识误区
2014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在北京各大医院中率先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作为此项措施的倡导者和决策者,航空总医院院长兼妇产科主任高国兰教授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设想:“下决心推行这项决策,较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施治。现代输液治疗是从西方传来的,西医输液较初针对的只是抢救病人,至今在国外输液治疗不亚于一个小手术,非常慎重。国外很多大医院没有输液室,而国内绝大多数医院都有门诊输液,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就医习惯。”
认为输液好,输液快,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和就医习惯,因此要改变患者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用药习惯非常重要。
对于输液是否具有必要性,一线药师深有体会。江苏省镇江市朝天门医院主任药师武谦虎认为,一般性的感冒根本无需输液,休息喝水较有用。他说:“普通感冒,就算不吃药,7~10天即可自愈。轻者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大量饮水即可。症状明显者可适当对症吃药,减轻症状。患病早期适当用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能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
如果是流行性感冒,武谦虎强调,一旦患了流行性感冒,全身症状明显并伴有严重的咽痛、头痛、低热等,或是由于症状明显,导致无法进行日常工作生活时,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区分细菌还是病毒的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在流感表现出症状的48小时内,可以针对病因选择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来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仅限于48小时内使用,如果超过了48小时,就无抗病毒治疗作用了。除此之外并无特效治疗药物,除了休息和多饮水,仍然是适当对症吃药,如服用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或者有并发症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使用抗菌药物。
武谦虎说,因为宣传不到位、公众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越是在基层用药误区越是严重。“在基层医院,医生和患者普遍认同治感冒输液好得快,那是因为一些医生在输液时加了地塞米松,它能掩盖病人的发热症状。对于老人、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地塞米松更容易诱发或加重感染。”因此,武谦虎建议患者一定要合理、对症用药,慎用输液,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这些特殊群体。
合理、安全使用输液治疗
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来讲,输液相对于其他给药方法有较大风险。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主任药师王树平说,因为输液的给药方式是药液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相对于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风险也比较高。他提醒患者,输液可能会存在以下危险:
输液反应。当体内静脉输入了致热、致敏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就可能发生反应。
微粒危害。药液中直径2~50微米之间的不溶性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些微粒进入人体内循环系统,不能在体内代谢,有可能造成各种输液污染疾病。
输液室环境影响。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条件有限,很难做到病患的分类隔离,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和身体接触产生病毒细菌的二次感染。且受到急救设备和急救能力所限,患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就会危及生命。
增加耐药性。一些普通感冒和轻微肠道感染的患者,并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治疗,经常大量抗菌药通过输液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还有一些患者不听医嘱,不少人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总是嫌速度太慢,自行调快药液的滴速。殊不知这一小小的举动也许就会导致昏厥甚至死亡。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专家建议,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过度输液问题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继今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的举措实施以后,各地也相继推行一些政策控制医院门诊的过度输液现象,如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也出台政策,向过度输液说“不”。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的数据对比为例,取消普通门诊输液这一举措得到了绝大多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实施半年成效明显:航空总医院输液量由原来的300~400人/日降到70~80人/日,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5.3%降至7.61%,药品不良反应率下降了51%。当然,遏制过度输液绝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生单方面的责任,患者要走出“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好得快”的认识误区,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医患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才能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 本报记者 陆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