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职业中毒,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如今,职业中毒已经成为威胁职工安全的主要健康隐患之一,是我国目前较严重的职业病之一。职业健康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政府为此落实安全生产监管,企业则应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而职工自己,更是应当对有关职业和行业的健康知识多加了解和学习,并在平时严格做好劳动防护措施。关乎身体健康一事,来不得半点的“想当然”。今天,本版便和相关劳动者们一起,学习一些个体防护职业中毒的相关知识,以助众人在平时劳动过程中多加注意,防患于未然。
选用恰当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各类呼吸器、安全防护眼镜、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护服、防护帽、防护手套和涂抹类皮肤防护用品等。选用时,要根据毒物存在的形式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应注意以下五点:
1.用人单位应对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辨识,并对作业人员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法规、标准要求,配备安全、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
2.作业人员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应符合标准,对于属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要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认证,产品包装上要有绿色LA认证标志。
3.选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适合使用者特点和作业环境要求,提供必要的舒适性和作业便利性。
4.各类个体防护用品共同使用时,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干扰。
5.在未使用有效、适合的个体防护装备情况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高危害作业场所作业或救援。
此外,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等,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冲洗设施。
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劳动者们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1.呼吸防护: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是防止有毒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起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防护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保护措施,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改善劳动条件,降低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用于防毒的呼吸器材,大致可分为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和隔离式防毒呼吸器两类。
2.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镜等,这些防护用品可以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皮肤进行接触。对于外露的皮肤,则需涂上皮肤防护剂。应注意的是,由于工种不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也应根据工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操作者应按工种要求穿用工作服等防护用品。对于裸露的皮肤,也应视其所接触的不同物质,采用相应的皮肤防护剂。当皮肤被有毒物质污染后,应立即清洗。许多污染物是不易被普通肥皂洗掉的,而应按不同的污染物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剂,但较好不用汽油、煤油。
3.消化道防护:为防止有毒物质从消化道进入人体,一是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有毒工作场所作业时,应按照规定不饮水、不吃食物,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二是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注意搞好个人卫生。
本报实习记者 李聃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毒物一次或短时间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
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岗位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以化学、制造、水处理、开采、建筑等行业多见,清洗、检修、生产、采矿、挖掘等岗位的危险性较高。
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物质
直接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较多,主要以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及其同系物、金属和类金属等为主,不同行业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有所不同。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常见原因
1.作业人员缺乏职业健康安全教育,防护意识差。
2.作业人员没有使用个体防护设备或使用的防护用品不当。
3.作业场所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施或排毒效果不好。
4.作业岗位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5.设备跑、冒、滴、漏,或设备故障、设备没有维修、检修。
6.施救人员没有防护时的盲目救援、不当救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