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历史问答#2023.02.22
1.他是某政权的宗室,祖上是该政权的某王,该政权因为先后统治者的关系还有不同的叫法。他有两个兄弟,兄弟三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2.X末群雄起义, 他们兄弟三人也纷纷响应,投入了乱世纷争之中。
3.当时的政权中有人大行废立君主之事。他“坑掉”了自己的宗族并且取代了那人的位置,最终建立起了与故国国名名字相同的政权。
4.他曾率领大军与那位出生江东,先辈曾是名将的枭雄展开大战,最终被打得大败而归。他的其中一个兄弟早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死于非命,而他也在这场战争后没多久去世。
5.4里的那位出生江东的枭雄最终也输掉了,枭雄死后没多久天下归于一统,该枭雄的政权也与先秦古国以一个方位词相区别。
请问,他是谁?
【投稿作者】鹰川堇老公
【本题难度】普通
【上期答案】左光先
【上期易混】于成龙
【上期解析】
1.左光先(1580-1659),桐城人,明朝东林名臣左光斗之弟,官至浙江巡按。左光先(?-1648),榆林人,明末武将,官至陕西(固原?)总兵。清正不阿指左光斗受迫害不屈(含弟光先),《明季北略·左光斗传》:公至京,下镇抚拷讯,身无完肤。坐赃二万。……是举也,兄光霁累死,母夫人哭死,弟光先、光明万险几死……变产完赃,不满千余。合亲兄弟辈入产,不满万余。株连同堂、同宗,以及三族、十族,无一免者。囹圄填满,流离载道,始充二万之数。
2.略。
3.《明史·左光斗传》:弟光先,由乡举官御史,巡按浙江。榆林左光先在崇祯十六年(1644)投降李自成,1645年兵败被俘,随后归顺清朝,编入汉军镶白旗。区别项:老于成龙系明崇祯副榜贡生(正取举人员额外,另张榜公布的考试优秀者,无编制),《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4.事两朝指榆林左光先,《贰臣传》无左光先。左光先曾随李自成参加山海关大战(攻打吴三桂)。
5.二左仕明时都是中高级官员,互相应该听说过彼此。
#历史#
寻找明末群英传作者渭水老叟
今年是民族英雄杨嘉谟(1577—1642)诞生445周年、逝世380周年纪念年。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杨嘉谟,甘肃武威市凉州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筹)特约刊登渭水老叟的历史长篇小说《明末群英传》,以飨广大读者。
【长篇小说内容简介】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天气干旱,气候寒冷,瘟疫横行,饥民遍地,加上后金蒙元入寇,人祸不断,民不聊生。明思宗崇祯皇帝与满清皇太极、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各路诸侯纷纷登场,演绎出了乱世英雄传。甘肃镇凉州杨家将杰出代表——明朝民族英雄、正一品武官、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杨嘉谟、杨岳父子闪亮登场,忠勇爱国、保边卫国、浴血沙场、奋勇杀敌,充分展现了中华杨家将后代在国家危难之时,大无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气概!
《七绝•癸卯正月吟》
十八春风绿嫩芽,
明朝又绽几多花。
鲜红遍地铺绸缎,
万树群英聚彩霞。
馨漪婉风幽香暗渡月为邻, 寂寞空庭绕曲音。 玉案书前风阅句, ………… 【上联】雾锁春江水; 【上联】春入江南花宴客; #202
近来喜欢看老片。我去看了1987年的港剧大明群英,只用了两个小时跳着看就把18集的《大明群英》又名《大明英烈传》,见百度百科中的介绍还过得去,就去看了,没有看分集介绍。
只是一看,就觉得这是黑朱元璋最惨的!首先朱元璋刚开始不喜欢马皇后,喜欢郭子兴的女儿在和陈友谅竞争时争不过。而徐达却喜欢马皇后。好吧!真狗血!
更黑的是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郭子兴的女儿怀有了陈友谅的孩子,然后成了朱元璋的妃子,朱元璋还把陈友谅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最后郭子兴的女儿毒杀了朱元璋长子朱标。
再到皇四子明成祖朱棣的母亲楚楚是胡惟庸的相好,并且献给老朱,朱棣更是胡惟庸和楚楚的私生子!我的天啊!老朱你有多惨啊!这有被黑得多惨啊!
好吧!明成祖朱棣居然为了自己,知道秘密后要逼死母亲,还出卖要造反扶他登帝位的胡惟庸!朱棣也成了一个大坏蛋了!
这部片怎么看是纯粹黑明朝的!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最后是在见到了和他打江山的好友来找他索命!最后众叛亲离,深受折磨而病亡!
得!纯粹黑明太祖黑得最惨的!
至于建文帝登基后才是个小孩子!本来就不想把港剧当历史来看,可没有想到烂成这个样子。
《中华战争通史》以历代政权更替、群雄争霸为素材,通过细致的战略及时代背景分析,循着历史的轨迹,百集篇幅梳理了从夏末到明末著名战役。中华战争通史-纪录片-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https://www.iqiyi.com/a_20i277fzc5t.html
追证京商纪录片版权官方账号 影视领域创作者秦王再请老将出山,王翦重获率兵大权。#楚汉争雄 #历史 #战争 #历史故事
02:00太极拳对阵巴西柔术,竟无还手之力!太极拳到底能不能实战?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主流的一种是发源于陈家沟,由明末清初武术名家陈王廷博采众家之长,并借鉴儒、道思想和中医理论所创编的拳法体系;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在他之前早就有太极拳的雏形,从南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至清中叶历经多代武术名家,包括陈王廷及其传人陈长兴等,而渐渐发展形成的。其实这两种观点也并不完全矛盾,可以肯定的是,从陈长兴以后,太极拳的发展脉络是清晰的。
陈长兴是继陈王庭之后,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的拳、械功夫高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等。他打破只传授拳法给陈氏子弟的规定,收杨露禅为徒,使太极拳从此得以发扬光大,威震海内外。由此,太极拳除了陈氏,还发展了出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太极拳等分支。
其中,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自陈家沟学成之后来到北京,被聘请为旗营的武术老师,并开馆授拳,闯出了“杨无敌”的称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在看过他习武后,忍不住赞叹他手部动作像运球,全身像一个太极体。并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从此,杨氏太极拳名满天下。
而吴氏太极拳也有精彩的故事。1954年,其传人吴公仪已52岁,与武术名家32岁的陈克夫,进行了一场世纪擂台战。吴公仪竟力压年轻对手,将对方打出鼻血,还不落下风。原来,他的祖父吴全佑曾经随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学拳,是一代名师。他的父亲吴鉴泉,将拳法推陈出新,开创了吴氏太极拳,并在1915年时曾击败过一名叫威廉的美国大力士。而吴公仪本人也在1933年击败过俄国大力士朱某(音译)。
还有,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他最著名的一战,是在1920年,和日本大正天皇钦命的高手板垣一雄的决斗。史有记载讲“先生轻取之”,而且这位日本高手的确在此战以后对他十分折服,甚至想出钱拜孙禄堂为师。
那么,曾经名家辈出的太极拳,如今怎么被人称为花架子了?
这大概是人们心存一些误解。初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这是为了帮助初学者理解和体会换劲、缠丝等要领而设计的。而且,在现代武术套路比赛中,想要得奖牌,就得打得好看,动作就要大开大合,难免“好看不中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太极拳的技击发展,并误导了学拳者。
甚至,为了能够推广太极拳,降低学习难度,帮助更多人强身健体、益寿养生,拳师们也不得不对传统拳架进行简化设计。于是,大家在公园里看到老人们所习练的太极拳大多是太极操。
那么,太极拳还能实战吗?
太极拳本身是具备实战性的。平时慢练,但在实战中需要快打。正如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说的那样:“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它不是一味慢,而是快慢相间,当快则快。
而且,太极拳是内家拳,并被誉为“哲拳”,对习练者的心性和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高。习练者除了练习时要心神合一,意气相连,还要有中华传统文化阴阳太极的辩证思想,在熟练套路的基础上,才能懂得”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等技法的奥妙与深意,进而运用在实战当中。
武术应运时代而生,过去的年代,主要靠它上战场杀敌,保镖,行走江湖,没有实战功效早就淘汰在时代的潮流中了。而到了现在,这种武力逐渐淡化,更多的需求是养生,强身健体。所以不是不能打,而是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变了。
总之,太极拳历经几百年,流传至今,对于普通大众,它的养生意义大于技击的用途。习练太极拳能够舒经活络,还不会累得气喘吁吁,对人体消化系统、心脑血管、反应和身体协调能力都有益处。连钟南山院士也在疫情期间建议大家练习太极拳提升免疫力。
所以,跳操能和它相比吗?它能不能益寿延年呢?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判断。
87岁还能写出这么精湛的行书,除了文徵明,明朝没有其他人能做得到!他这件作品精彩至极,人书俱老!
明代书坛“群雄争霸”,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董其昌、王铎、傅山直到今天依然是极具热度,他们的作品是拍卖和收藏界的“宠儿”。这些书法家,文徵明是最长寿的,他活了接近90岁,在整个明代几乎没有敌手。
而在艺术创作上,他晚年更为高产,不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胜过中年、青年时期,尤其是他80岁之后,还每日笔耕不辍,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令不少还处在壮年的书家汗颜,要是再跟文徵明比比作品的精妙程度,恐怕会更加羞愧难当了!
文徵明,名壁,字徵明,因先世为衡山人,故自号衡山居士,明成化六年(1470年)生于南直隶苏州府一户书香世家,其父结交名流,因此文徵明的书画启蒙老师都是当时一顶一的大人物,书法从学李应祯,绘画跟随沈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也为他晚年功力大成奠定了基础。
文徵明的书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熟期,他在小楷、行书、草书上成就最高。其行草书分为明显的两种风格,大字行书学黄庭坚,小字行书则学“二王”、智永、颜真卿、苏轼等人,相比于大字行书,他的小行书更为精湛。
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他的行书,有很多都是他80岁之后的作品,比如其行草书经典名作《前后赤壁赋》,写于嘉靖丙辰年,即1556年,此时的文徵明已经86岁了,但人老笔不衰,反而更显老练劲健,让人赞叹不愧是文徵明,换了旁人估计笔都拿不了了。
文徵明非常崇拜苏轼,不仅多次书写他的名篇《赤壁赋》,还在行书中学他的笔法。这一帖《前后赤壁赋》内容完整、笔法精熟,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全卷行笔流畅连贯,某些字的横画与撇捺还汲取了黄庭坚的笔法,略有变化,如“余”“郎”二字。
《前后赤壁赋》结字灵活,笔力遒劲,连带纵逸,在温雅中含有苍劲,在平和中时出老辣,显示出文徵明练达的笔法技巧和崇古的文人情趣。整卷气韵生动自然,上下之间字与字间距紧密,左右疏朗通达,疏密得宜。
文徵明一生曾以不同笔法、书体多次书写《赤壁赋》,仅传世之作就有16件,温润如玉的文徵明和“乐天派”的苏轼性格上有相似之处,想必这也是他崇拜苏轼的一个原因吧。
这卷《前后赤壁赋》不仅笔法成熟精湛,风格古雅动人,而且颇有《圣教序》遗风,值得临摹与收藏。现在,我们将文徵明《前后赤壁赋》真迹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制,与原作几乎别无二致。特向大家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文徵明行草书《前后赤壁赋》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长卷
文徵明行草书《前后赤壁赋》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练字帖长卷
看到一个说法,大意是,如果没有朱元璋,就不会有汉文化的恢复。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识:
1、没有朱元璋,元王朝会不会结束?
2、朱元璋“恢复”了什么样的“汉文化”?
3、如果是其他人建立新王朝,对汉文化的恢复是更好还是更坏?
我对第一问题的回答:元末之际,群豪并起,朱元璋也是群雄之一而已,元王朝被灭是迟早的事,没有朱元璋建立明朝,也会有其他义军建立新的王朝,比如张士诚可能会建立吴朝。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朱元璋的明王朝确实恢复了华夏衣冠,但比衣冠更重要的制度文明恢复了没有?没有。恰恰相反,朱元璋延续了元朝的以人身控制为特征的诸色户计,建立了以劳役和实物税为基础的洪武型财政,厉行海禁,敌视商业,困辱大臣,以八股取士,以大诰严控臣民。如果这就是汉文化,那不恢复也罢。当然,汉文化也不背这个锅。
第三问题的回答:个人认为,如果是张士诚胜出,建立的新王朝应该不会比朱元璋时代更坏。当然,这个问题无法证实。
1373年,朱元璋突然把徐达召进了宫,意味深长地问道,“听说你的女儿徐妙云才貌双全,不知道是否已经婚配?”徐达听后额头冒出一层冷汗,心想,“不好,难道皇上是想老牛吃嫩草?”
作为明朝的24位开国功臣之一的徐达,其实还有一层容易被众人忽视的身份,就是朱元璋的发小,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明史》这样评价过:“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在正史中,徐达女儿的名字始终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有的人称其为徐仪华,有的人称其为徐妙云,而本文则统一采用后世相对流传较广的徐妙云这一称呼.
据史料记载,徐妙云1362年降生,作为徐家长女的她,自幼贞洁娴静、知书达理,平生最大的爱好便是博览群书,自然徐妙云也继承了其父徐达的聪慧与豁达。
1373年,奉旨进宫面圣地徐达猝不及防地被朱元璋一句“听说你的女儿徐妙云才貌双全,不知道是否已经婚配?”弄得惊疑不定,实在揣度不出圣上的心思,一方面,徐达知道一旦女儿嫁入皇家,那么其一生必定衣食无忧.
且自古以来皇家的政治联姻无非就是皇帝对朝臣的一种掌控,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另一方面徐达又担心女儿花儿一样的妙龄若就这般进宫,那么也无异于是自此葬送了余生,最重要的是作为老父亲的自己实在不忍心年轻的女儿嫁给一个早已年迈的老头子为妻,所以在朱元璋提出此问题时,徐达内心是极为惶恐不安的。
久居上位多年的朱元璋自然是看出来徐达内心的顾虑,遂也不在卖关子,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想法说与徐达:“老四朱棣也已成年,但尚未婚配,听说你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你与朕干脆结为儿女亲家吧!”
原来朱元璋从未想过迎娶好友的女儿,而是想要好友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听至此,徐达的心也着实放下了一半,但对方毕竟是身份高贵的皇室血脉.
无论怎么想都是自己女儿高攀,本想拒绝的徐达在看见朱元璋越发不悦的神情后无奈只得答应了,因为他知晓皇上找自己说此事并非是询问,而是妥妥的命令。
得到满意答复的朱元璋瞬间大喜,遂当即便与徐达开怀畅饮,1376年,四皇子朱棣和徐妙云大婚,婚后的夫妻俩日子过得竟意外的鹭港、幸福、甜蜜,朱棣极其满意父皇给自己挑选的这位才貌双全、温柔大方的媳妇。
且徐妙云自入宫后,一直恪守儿媳的本分,深得帝后的赞扬与宠爱,然而众人不知道的是,自天下平定后,文武双全、才德兼备、功高盖主的徐达一直以来都是朱元璋内心之中的一根刺.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即便徐达从未表现出对皇权的渴望,但作为天子的朱元璋也不得不防。
只是毕竟是自小长到大的情谊,朱元璋无法直接对徐达下手,遂便想挖个坑诱徐达就范,一日,朱元璋故意传徐达进宫陪自己饮酒,席间将其灌醉后,让贴身太监将徐达搬到龙床上休息,而自己则在一旁细细观察徐达的反应。
待徐达酒醒后,发现自己竟躺在龙床上,遂当即连滚带爬地来到朱元璋身前并跪下请罪,要知道这段时间以来,徐达一直都在接受朱元璋的试探,而正是他的谨小慎微,使得其一次次地安稳过关。
朱棣成年后就藩北平,作为妻子的徐妙云自然而然地担起王妃的责任,为丈夫守好大后方,每日里除了必要的相夫教子外,便是兢兢业业的处理王府中的琐碎事务,最值得一提的是自幼饱读诗书的徐妙云竟在朱棣就藩北平之时用自己的兵法理论帮朱棣顺利守住了藩地。
1402年,朱棣成功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而徐妙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也是此时二人才得知原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清算那些老臣,只因为他要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开路……
三国第一狠人臧洪被袁绍围攻一年,粮食吃光后把爱妾杀了给将士充饥,为何陈寿写《三国志》猛夸他是壮志未酬的义士?
三国是很多历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究其原因还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流传甚广的原因,然而很多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因为没有罗贯中没怎么写而被埋没。
比如一个叫臧洪的狠人,被很多人称为三国第一义士,东汉末年与吕布张邈等人齐名的群雄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想当年董卓把持朝政时,臧洪是最早发起会盟,从而形成关东联军共讨董卓的局面。
臧洪的父亲曾担任过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务,曾经平定过会稽妖贼许昭的叛乱,臧洪也因为父亲的功绩拜为童子郎,到20岁是被选孝廉,外选为县长。
汉灵帝执政时期,朝纲混乱,臧洪辞官回乡,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功曹,不久,董卓杀少帝刘辩,臧洪立刻劝说张超:“您祖上世代受国恩,你们兄弟俩都掌握着一方大郡,现在王室经此劫数,乱臣贼子未被惩处,正是报效之时。”
张超听了臧洪的分析后,立刻动身到陈留那里去见他的兄长陈留太守张邈,商议起兵之事,两兄弟一拍即合,随即又联合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等人在酸枣正式会盟举兵。
因为当时的这种结盟实际上就是造反,诸侯们齐聚一堂,到设坛盟誓的时候,各路诸侯都互相推让,不肯上坛领誓,这时臧洪直接上台领着大家宣誓。
随后,关东诸侯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讨懂关东联盟,一直将董卓逼退出长安,联盟才宣告瓦解。
张超留在了陈留,派臧洪去幽州联合刘虞,刘虞是汉室宗亲,在当时很有威名,董卓废掉刘辩时立刘协,关东诸侯都不认可,于是打算推举刘虞当皇帝,这样大家就可以更没有顾忌地讨懂了。
但是臧洪走到一半的时候,恰逢袁绍公孙瓒交战,公孙瓒还杀了刘虞,袁绍在会盟时就很欣赏臧洪,于是就将臧洪留下,举荐他为青州刺史。
当时青州黄巾军很活跃,连年战乱,在臧洪两年的治理下,青州出现“群盗奔走”的面貌,就连袁绍看到后都忍不住夸赞他是个能人,后来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
正在臧洪想要在袁绍的手下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中原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元194年,曹操为夺取徐州,亲自率兵去攻打陶谦,让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陈宫镇守兖州。
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走,后脚陈宫就和张邈、张超兄弟迎立吕布为兖州牧,等于是把曹操的大本营给侵占了,还在前线的曹操,立刻挥军来战吕布。
陈宫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在兖州也很有影响力,但是奈何吕布就是一个草包,办事很不靠谱,在与曹操对阵一段时间后,就被曹操打败了。
当初迎立吕布的张邈、张超兄弟也遭到清算,公元195年8月,曹操将张超包围在雍丘。
如果没有外援,张超必然死路一条,于是四处请求交好的朋友来救援,却没人肯来,这时张超自信的说:“这种情况下,估计只有臧洪来救我吧!”
张超的部下分析局势后并不认可,他们认为现在曹操与袁绍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肯定不会自毁前程来得罪曹操,从实力上来说,估计也打不过曹操。
张超依然自信地说:“你们不了解臧洪这个兄弟,他是天下首屈一指的义士!”
不得不说,张超对臧洪还是很了解的,臧洪在接到消息后,立刻开始起点兵马,准备去救援,可是袁绍却在这时拦住了,不久,雍丘被攻破,张超一家都被曹操所杀。
张超不但是臧洪的恩公,还把他当作兄弟,然而此时下场这样凄惨,不得不让臧洪伤心落泪,他将这一切归咎于袁绍的阻挠,因此宣布断绝与袁绍的关系,宣布东郡独立。
袁绍气愤之余,立刻率兵前来兴师问罪,在强大的军事压迫下,将臧洪包围在东武阳城,由于臧洪深受军民爱戴,据城坚守,袁绍竟然一直无法攻克,前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
袁绍于是让臧洪的老乡陈琳给臧洪写信,劝他投降,臧洪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文,荡气回肠地表示不会投降,要与袁绍战斗到底。
由于围城时间太长,城中的补给很快断了,老百姓为了充饥,连老鼠都吃了,部队只剩下三升米的时候,部下煮好后给臧洪送来,臧洪却让人煮成稀粥,跟战士们一块享用。
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臧洪把自己的爱妾杀了,给将士充饥,战士们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要与臧洪战斗到底。
等到袁绍破城的时候,城中饿死的人有七八千之多,互相枕着大腿倒在街道上,就连臧洪也饿得站不起来。
袁绍谴责臧洪背信弃义,公然背叛自己,而臧洪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骂袁绍是窃国之贼:“你们袁家事汉已四世五公,可谓国恩浩荡。现在王室衰弱,你们没有辅翼之意,反而充满自己的野心,只可惜我臧洪力量不够,不能亲手杀了你们为天下报仇。”
袁绍恼羞成怒,下令将臧洪杀了。
陈寿编纂《三国志》的时候,十分推崇臧洪,将他与张邈、吕布等人列入一传,认为他是“以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不同时期自然不同,三国时期确实讲义气,因此陈寿很推崇臧洪,但是到后世则不尽然,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就批判臧洪杀妾充饥的行为是食人的魔鬼,并非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