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抄家近36万两白银,乾隆为什么不敢动,还让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出生于清朝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英是康熙亲封的大学士,几次担任科举总考官,官至相位,深受康熙器重。
张廷玉天资聪颖,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年少时便能写出惊才绝艳的词赋文章,很早就已声名在外。因此张廷玉第一次参加科举时,就受到康熙的赏识,进入翰林院担任重要编修工作。
后来张廷玉在朝堂上逐渐展露头角,康熙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和行政能力,特许他侍值南书房,带数珠,着四品官服色。在此后几年内,将其接连拔擢,官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
雍正不仅看重张廷玉的能力和才干,而且对他信任之至。一继位就将礼部尚书之职封给他,政务繁忙的时候甚至口授面命,让张廷玉协助自己执笔谕旨。
自此,张廷玉跻身朝廷肱骨,成为雍正的心腹枢臣。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皇帝命张廷玉参与总揽相关事宜。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廷玉不仅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还担任诸多典章制度编纂的重任,为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为张廷玉的贡献,雍正临终前特封其为顾命大臣,恩准他配享太庙。
雍正去世之后,乾隆遵循先帝遗诏,赐予张廷玉高官显爵,尊其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虽然清朝并未有给文臣加封公侯伯爵的先例,但乾隆仍然特命张廷玉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
此时的张廷玉作为一届文人,位极人臣,达到了权利和地位的巅峰。因而在朝堂之上,也逐渐形成了以张廷玉为首的张派和以满臣鄂尔泰为首的鄂派相互对抗之势。
但是张廷玉此人,即使已年逾古稀,性格却依旧固执偏激,特别是面对主要竞争对手鄂尔泰。一旦对方出现纰漏他便大加讽刺,甚至当着乾隆的面也不会收敛,导致张廷玉和乾隆之间逐渐出现嫌隙。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的地位,由于张廷玉资历深厚,在朝臣中一家独尊。甚至连讷亲也只能暂避锋芒。在这种情形下,君臣之间长期以来的微妙平衡被打破。
乾隆为了打压张廷玉为首的势力,提出了内阁排名之中,讷亲应当居于张廷玉之前。而这一提议就像一个导火索,进一步加剧了满汉群臣之间的矛盾,党同伐异,明争暗斗。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也进一步加剧。
虽然张廷玉年纪老迈,但毕竟为官大半生,利用政治上的敏感和谨慎,研判此时形势,认为只有辞官致仕才能保全自身。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上书乾隆,以年老体弱,无法承担重责为理由,请求皇帝准许自己退休回家修养。乾隆心内不爽,降旨张廷玉,暂缓其退休回乡事宜。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去世,借此机会,张廷玉再提致仕。乾隆派人将配享太庙的臣子名单给他看,让张廷玉自己反省是否配享先帝赏赐。
张廷玉深知乾隆逐渐累积起了对他的不满,害怕自己退休之后无法保全身后。于是他居然大着胆子进宫让乾隆给他写一份保他身后平安的“保证书”。
臣子威胁皇帝做事,这在古代是令统治者难以容忍的事情。面对张廷玉这样的行为,乾隆很生气,但看在他年纪老迈,贡献良多的份上,最终还是写给了他。
按理说,张廷玉得此厚恩,理应亲自前往皇宫跪谢圣恩。结果他居然只是派自己的长子进宫跪谢乾隆。
乾隆皇帝本来就因为张廷玉的事情心里别扭。这下张廷玉不顾礼仪的举动一下次就激怒了皇帝,乾隆当即便要军机处拟旨降罪于张廷玉。
当时在军机处值班的官员刚好是张廷玉的门生,秘密将消息泄露给了张廷玉,年近八十的老头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连夜进宫谢罪。
乾隆见他前来,便知是军机处有人提前泄露了消息,认为张廷玉在他身边安插眼线,于是乾隆盛怒之下,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议事,要削去张廷玉的爵位和供奉,抄了他的家。
最终还是在群臣的劝阻下,乾隆压下怒火,削了张廷玉的爵位,准许了他的退休。
此时,明眼人都看出乾隆有意整治张家。朝堂上便开始有人上书乾隆,借张廷玉的错误狠狠打压张派官员。在私下也明里暗里捕风捉影,想要抓到张家犯错的把柄。
张廷玉此时本就自身难保,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编修朱筌此时犯下重罪,张廷玉也因此受到牵连。乾隆派人查抄张府,特别是要仔细查找张廷玉有无犯上不敬的话语。
抄家的人查遍张府上下,虽然没有搜出任何张廷玉对皇帝不敬的罪证,但是搜出了36万两的巨额白银。在当时严惩官员贪腐的情况下,这数额足以震动朝野。
乾隆听到消息,当即命人彻查白银来源,他要抓住这次机会,治张廷玉一个贪污受贿之罪。
后经彻查,这些银子的来源全部都清晰可循,基本上全是来自皇家的赏赐。不仅有赏给张廷玉的,也有赏给他爷爷、父亲而最终逐渐积淀下来的家产。
这种情况下乾隆有些尴尬,只好先将查抄所获银两分文不动地扣下。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虽然乾隆对其晚年行径有些不满,但还是遵循雍正遗诏,让其尊享太庙,并赐谥号“文和”,还将扣下的赐银返还张家。由此,张廷玉也就成为了满清王朝唯一进入太庙供奉的文臣。
#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
1948年11月,解放军在东北抓住一个“乞丐”,他穿着一件女人的长衫,已经脏的油腻发亮。审问时,他竟要求先 “换套军官服装”,之后才承认自己就是新六军军长李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主力于东北黑山、大虎山地区将蒋军第九兵团包围,经两天激战,歼10万人,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以下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被全歼后,其下辖的新六军军长李涛化装成一个“乞丐”,东躲西藏了半个月,也没有逃过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据1948年11月29日新华社播发的消息,11月14日黄昏,一个年约四十左右的“乞丐”,背着一个破包袱,沿着北镇南关由东往南走,他边走边看自己穿的一件女式长大衫和一条破烂不堪的棉裤。当他走到解放军的岗哨时,走一步停一步,躲躲闪闪地想绕了过去。哨兵看他形迹可疑,就上前盘问,一听是南方口音,就把他带到政治部去。
这位“乞丐”四方睑,体格非常壮实,身上穿一件油腻发亮的女式黑长衫,臂肘处补了几个补钉。头戴日本关东军的破皮帽子,帽子耳朵紧扣在脸颊上,嘴圈上的黑胡子足有半寸来长,象一把环形的刷子,胡子上还粘着一滴没有擦掉的鼻涕。在政治部,“乞丐”解开虱子还在爬着的破旧衣服和包袱,翻出两件破烂便衣,一支破钢笔,半包牙粉,一包高粱米饭,和一个刻着“王玉祺”的图章。
这个“乞丐”看来饿坏了,看到桌上放着的高粱米饭,抓了一把就往嘴里塞。在审讯中,他开始说他是由沈阳回锦州的“难民”,后来又说是伪铁岭县政府的“文书”,名叫王玉祺,家住湖北咸宁,这次是想回家看望老母亲的。但当审讯干事要他写出伪铁岭县政府科长以上的名单时,他迟疑了很久,怎么也写不出来。
审讯干事又向他要身份证,他仓卒间答道:“丢在胡家窝棚了。”而胡家窝棚就是廖兵团被歼时其指挥所的所在地。审讯干事便向他解释解放军的宽待俘虏政策,并告诉他廖耀湘也就是在这附近被俘的,现在很平安,要他照直承认。这时这位“文书”急皱眉头,脸上通红,两手发抖,竟眼泪汪汪地要求给他“换套军官服装”以后再说。
等找来了衣服,“乞丐”将军官服穿好,仔细扣好风纪扣,又反复检查,平整好领子,牵直衣襟,生怕这20来天的狼狈相,留下残迹让别人看见。随后,他沉思了一下,又长叹一口气,说:“我实说了吧!我是新六军军长李涛。”
据审讯干事回忆,李涛为什么这么固执地要穿上军官服呢?因为他当时的确太寒伧了——他穿的是一件女人的长衫,衣服又瘦又短,还脏兮兮的,现在,既然没法逃脱,又怕解放军用挂在墙上的相机给他照相,让自己狼狈的样子公之于众,这才非要找一套军官服不可。
1955年,李涛病故,终年53岁。
#国军长官是怎么被俘的#
1574年,秦葵在门口焦急地等待夫人生产,这时忽然一只猴子从窗户跳过,钻入房内。他大惊急忙提着宝剑追过去,进屋一看,猴子却不见踪影,这时传来女婴儿“哇”的啼哭声。
秦家要出“侯”了,人们纷纷议论,侯爵可是朝廷高层官员呢。
虽然这是秦良玉的一个出生传说,但也说明秦良玉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秦良玉,出生在四川重庆,父亲秦葵熟读儒家经典,喜欢武术。在父亲的指导下,秦良玉熟读兵法古籍,喜欢舞刀弄剑,心中自有文韬武略。
据史载,秦良玉身高在1米85以上,气势非凡,非一般女子可比。
“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气势颇壮……”
秦良玉后来嫁给了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马千乘是东汉开国将军马援的后代,英俊潇洒,威风凛凛。
秦良玉婚后随马千乘来到偏远的石柱地区,这里穷山恶水,当地多为苗族人,民风彪悍不好管理。秦良玉大胆向夫君提出组建一支武装力量。
在马千乘的支持下,秦良玉组建了一支石柱白杆兵。
这支军队标志性武器是白杆长矛,矛端配带刃的钩,尾端配铁环。作战时,钩子能砍能拉,环能锤能打,对抗骑兵威力无比。爬山时,白杆长矛钩环前后相连,数十根白杆瞬间变身锁链,可以攀悬崖峭壁。
秦良玉平日用打仗的方法训练白杆兵,不仅可以维护一方百姓的平安,也可上战场杀敌。
秦良玉不愧为心有谋略之人,不久这支白杆兵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599年,播州杨应龙谋反,马千乘率兵参与川贵、湖广等地明军合力围剿,秦良玉也亲自带领白杆兵上阵。
但杨应龙异常狡猾,几场战役下来均没有抓获他。
后来一次明军举办夜宴,官兵们欢畅饮酒,一派热闹。秦良玉却命令旗下官兵不许饮酒,暗中加紧防卫。
果然,深夜杨应龙趁机偷袭大营,一时间明军慌了神,方寸大乱。
好在秦良玉夫妇早有准备,率领白杆兵迎战偷袭兵力,并顺势进行反攻,攻克叛军几个据点,活捉杨应龙。
从此白杆兵名气大噪,秦良玉以此成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这一年,秦良玉才26岁。
《明史》评:“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但是没想到,一场灾难悄悄降到秦良玉身上了。
马千乘因拒绝贿赂遭小人嫉妒,被诬告入狱,冤死于监狱之中。秦良玉悲愤不已,但她没有消沉。她上报朝廷要接替丈夫职务。
朝廷考虑到马千乘平叛有功,同意了她的请求,从此。秦良玉继续她的戎马生涯。
1620年,后金入侵边境,朝廷下诏秦良玉出兵援助,秦良玉率领旗下白杆兵,带着哥哥与弟弟共同出征。
但是很不幸她的哥哥英勇战死沙场,白杆兵也损伤惨重。但秦良玉没有停止战斗,继续指挥奋勇杀敌,最终打赢了这一血仗。这一年,她46岁。
1622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谋反,当地土司受了奢崇明的贿赂不出兵,又是秦良玉带领白杆兵西征进行抗击,最终平定叛军奢崇明。
朝廷因秦良玉战功赫赫,封她为诰命夫人,赐与二品官服,并赏赐大量金币。
1630年,皇太极率领清兵大举进攻,北京城岌岌可危。
但此时的明朝政府已摇摇欲坠,满朝大臣竟无人出征,崇祯皇帝无奈下诏天下,请求援助。
秦良玉看到诏令,没有迟疑,再次率领白杆兵加入战斗。
此时的秦良玉已年满55岁,但勇猛不减当年,她沉着冷静指挥白杆兵勇敢杀敌,杀得敌人溃不成军。最终逼得皇太极撤军,解除了这场危机。
崇祯皇帝为表彰其功绩,写下四首诗赐给秦良玉。
其中一首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1648年,秦良玉准备再次出征,但当她刚刚迈上马时,身子一歪,再也没有站起身来。终年75岁。
@半夏文史书
人们喜欢传颂历史上的一些女英雄,比如花木兰,穆桂英,扈三娘,梁红玉等,但这些都是虚构人物。
但秦良玉,却是真实存在的,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将军。也是因功绩封侯列爵,真正载入《明史》之中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英雄事迹,万古流芳,为世人敬仰!
您觉得呢?欢迎留言!
上古神兽——麒麟
麒麟是万兽之王。古代神兽里,能跟龙凤相提并论的只有麒麟,麒麟也是唯一一个地位不低于龙,与龙同尊的瑞兽。
据说麒麟性格温和,寿命长达2000年。古人认为只要有麒麟出现的地方,就必定祥瑞。麒麟在风水里就象万金油,招财,纳福,镇宅,避邪,化煞,旺事业,催富贵,主太平、长寿,可以说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古诗里记载:“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
所以,自古人们就喜欢把麒麟做成各种装饰物,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有祈福和保佑平安的用意。
我们国家各个朝代的宫殿、庙宇都会用麒麟和龙凤做装饰,麒麟还一直被用在官员的官服上,一品官员的官服图案就是麒麟,由此可见,麒麟在瑞兽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除此之外,麒麟还有着浓厚的生育民俗,能够旺人丁,助生育,古时候的人把儿子叫作“麟儿”,我们在年画里还经常看到麒麟送子图,老百性普遍认为,麒麟是求子、送子的瑞兽。
古时候还用麒麟来形容有才华的人,把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人,称为麒麟之才。
扮演关羽的演员去世,关羽是武财神嘛?文财神和武财神又有什么区别呢?[what]
武财神关羽,是忠义勇敢的象征,被尊为“武圣”、“武财神”。形象威武、忠肝义胆、可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提振权威。最宜开店经营、经商理财、政府官员等各界之成功人士。
文财神一般有三位,分别是财帛星君李诡祖,范蠡和比干。
李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去世后葬于五松山嬷嬷幢并立祠祭祀。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增福财神,福善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善降水妖。民间传说李诡祖为太白金星下凡,得天齐嬷嬷之道。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1295-1307)被赐封“福善平施公”。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比干,道教供奉的文财神。《史记•殷本记》载: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耿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书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被人们当作财神供奉了起来。#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去世#
有别于大理白族!怒江小县的白族民俗信仰。奇特城隍庙全国罕见,隐于县城社区。里面的民俗传统饶是有趣,却几不为外人所知。
众多城隍庙虽规模大小不一建筑风格各异,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城隍神像都是单独供奉一案。然而,在怒江州兰坪县,一个偏远小县城,一座白族城隍庙却很奇特世所罕见,里面居然有尊大神与城隍同案共享平起平坐!
近日滇西旅游,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怒江州兰坪县县城,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白族城隍庙。城隍庙隐于县城江北小区人民路近101号,附近皆为楼房民居。庙宇是典型的白族建筑风格,正门不大内里却别有天地。
城隍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兰坪县江头河一带三大古迹之一。小庙几度搬迁,现之所存于2009年重新修缮过。怒江州兰坪县作为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大理域外白族人口主要聚居地之一。探访兰坪县这座城隍庙,深入了解之下,明显感受到怒江兰坪白族民俗信仰有和大理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
几乎所有白族民间庙宇,不论供奉主神是谁,都会内涵着农耕与繁衍,平安与健康的民俗信仰。和大理诸多庙宇一样,兰坪江头河城隍庙里也供奉着牲畜之祖五谷之神、送子娘娘、土地山神、药王孙思邈等神祇。
奇特的是,兰坪城隍庙里,供奉于主殿正中的居然有2位尊神。城隍庙里,居然有神祇与城隍平起平坐,不说在全国就是在毗邻怒江兰坪白族人口最多的大理也很罕见,如此奇特却是何故?经庙宇掌钥白族李老伯介绍,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供桌后左侧着明代官服者为城隍,右侧似宋代王服者系当地本主。本主!白族独有的神祇,是白族民间信仰中佑护一方的保护神。其职责似与城隍相当,与城隍平起平坐亦合情合理。兰坪江头河城隍庙全称城隍本主庙,当地也将小庙俗称为“本主庙”。由此看来,怒江兰坪白族和大理白族民间对本主都怀有很高的尊崇。这是两地白族民间信仰相同点之一。
同样是本主信仰,两地却有着明显差异。首先数量相差悬殊,兰坪李老伯介绍民间只有12位本主。然而,在大理全域几乎村村有本主。甚至在当地民俗里,还有掌管本主的本主,清平景帝段宗牓,尊号五百神王。大理白族本主数量远多于怒江兰坪白族,这或许是因为两地人口差距造成的吧。
另一差异就是本主神祇的身份构成。小庙主殿上悬挂的神幌,12位本主尊号中几乎不见像段宗牓、段思平、杨干贞这样南诏大理时期具统治地位的历史人物,而这些历史人物却是大理地区知名的本主神。兰坪白族本主神的形成与发展似乎受南诏大理的历史影响不深,而是多与自身相关,或地理环境或原初意识。正如李老伯所说,这里的本主尊号雪邦景帝。显然,这位本主的身份应源于位于剑川兰坪交界,有着滇省众山之祖美誉的雪邦山。
差异似乎越看越多。兰坪城隍本主庙,土地山神旁边有间“空殿”,李老伯介绍这里是供将军的,因传说将军会摄人魂魄,所以不能塑像,否则会凶及凡人。至于将军姓甚名谁,李老伯也无法说清。您可否知晓?还望不吝解惑啊。如此神祇如此设殿,在大理尚未遇到,这会不会是又一个差别呢?
现在将军殿里,摆放着许多小型人物塑像,有兵马俑甚至还有老阿婆泥塑,都是些居民家中弃置的。这和大理民俗相似,大理民间,家中雕塑一般不会随意丢弃,都要送至庙宇摆放。在大理,有时甚至会看到奥特曼招财猫在神像边上就缘于此。这或许体现了白族原始朴素的“万物有灵”民俗观念吧。
作为白族独特民俗的本主文化,怒江兰坪与大理域内存在着差异,说明两个地方的民俗发展不尽相同,这些也许和自然环境历史进程都有关系吧?西方万圣节到了,那是别人的传统。我们自己的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不是该多留意一下呢?(原创图文侵权必究。更多旅游见闻社会万象,请关注本头条号)#我的旅行日记#
古代的传统骗术,分别是蜂、麻、燕、雀四大骗术。每个字都是一个骗术的简称,比如说蜂就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团伙作案。今天先说个蜂门的骗术,剩下三种明儿再说。
据说晚清时候,有个山西的知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于是被人一纸诉状,被人告到了京城。朝里有朋友捎来口信,说是都察院的人最近几日就来巡查,赶紧想办法。
知府坐立不安,心中焦急如焚。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下面的人报告,说是城里来了一群陌生人,行踪诡秘,衣着不凡,秘密的在一家高级客栈住了下来。据客栈的老板透露,这群人说话一口京腔,随从称呼其中一位长者为老爷。
知府听到这里,倒吸了一口冷气,一边吩咐下面的人继续打探,一边前思后想,疑惑这群人进城,却没有来到我的府邸。明白了,这套路我太懂了。
第二天,知府便凑了十万两白银,派师爷去客栈拜访这位神秘的老爷。
师爷很快就回来了,禀告知府,这群人的确是督察院的。钱人家没收,说是最近这两天就登府办案,这不,送了一条三尺白绫。
知府一看,大惊失色,赶紧东拼西凑,又凑了二十万两白银。天还没亮,就派师爷携重金拜访。
很快师爷又回来了,领回来一串顶戴花翎,外加一串平安扣。知府一看,放心了,这意思就是摘去顶戴花翎,削为平民。
但知府转头又想,自己花了三十万两白银,就这么贬为平民还是有点不甘心,干脆再打点打点,把家里的猫眼翡翠、玉镯玉佩全拿出来,打通关系。
这回师爷带回了一封信。上面只写了一个字,安,安心的安。知府看了这个字儿,心里松了一口气。再说这群京城来的人,收到这些金银细软,大摇大摆离开了城里,往京城方向走去了。
可没过几天,一天中午。知府门口是人喊马嘶,有人禀告知府,京城都察院的大人来访,请您去门口来迎接。
知府一听是一脸狐疑,不能啊!已经疏通好了,这都察院的人已经回京城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整理好官服,赶紧出去迎接。一看这阵势,知府瞬间就明白了,之前那群人是骗子。这下可赔惨了。在听到宣布圣旨那一刻,知府大人哭的是死去活来呀,也不知道这泪水是忏悔,还是心疼的被骗三十万两银子。
#古代故事# #我要上微头条# #你遇到过最高明的骗术是怎样的?如何识穿?#
9月25日晚,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迎来了1000多天后归国的孟晚舟。人们自发前往机场,挥舞着国旗,迎接这位被加拿大滥用程序,扣留三年之久的中国公民。
孟晚舟经历了美国主导的非法引渡事件,终于在祖国和人民的支持下平安归来。
但100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却在经历羞辱之后,只能在异国他乡纵身一跃,用自尽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抗议。
他就是清朝最后一批武举人之一的谭锦镛。
1903年,谭锦镛被选为清朝驻美大臣的蓝翎侍卫,是驻美公使馆的武官。这年7月21日晚,旧金山发生了斗殴事件,谭锦镛前去调查。
处理完公事后谭锦镛在回公寓的路上,遇到了当地的一名巡警。谭锦镛一身清朝武官的打扮,身着清朝官服和官帽,留着长辫。
积贫积弱的大清没人看得起,这名巡警看见谭锦镛的穿戴,就出言不逊嘲笑他,但谭锦镛并没理睬。
巡警觉得被轻视,直接上前抓住谭的发辫,用力拉扯。谭锦镛可是武举人出身,身手了得。他虽然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被人拉着辫子羞辱,他下意识地反击,两人扭打起来。
巡警虽然是警察,可和会武功的谭锦镛对打,根本占不了便宜。他连忙叫来更多的巡警,好不容易才制服了谭锦镛。
巡警们打累了,就铐住谭锦镛的双手,把他的辫子像拴狗一样绑在路灯柱子上,极尽羞辱。折腾了几个小时后,才把他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清朝总领事得知消息后,在爱国华商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救出谭锦镛。总领事要求美国巡捕严查此事,总巡捕却说:“我们调查得知是谭锦镛先殴打警察,所以才被逮捕。”
谭锦镛据理力争,要求巡警道歉,奈何势单力薄。总巡捕搪塞道:“已经登记在案,具体情况要等审理调查的结果。”
堂堂一国的外交官员,却受如此屈辱。谭锦镛为祖国悲愤,不愿苟活于世,他选择了跳河自尽!
一百年前,我们的外交官员被肆意羞辱而自尽。一百年后,我们的国民能被专机迎接回家。中国真的强大了,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辈当自强。#历史#
#跟着头条看世界# 浙江老百姓的信仰是什么?有人一定会说是观音,因为普陀山就在浙江,其实在浙江乡间,有非常多的民间信仰,有的是历史人物诸如王安石,关羽,有的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太上老君,吕洞宾等,更有拜城隍,拜妈祖的,那么你有听说过晏公吗?这晏公又是何方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