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奇4怎么没有冶炼(传奇4炼币)

比起文化,文明则要高端的多,它标志着人类告别原始状态,和动物界距离更远了。

比起文化,文明则要高端的多,它标志着人类告别原始状态,和动物界距离更远了。

学术界以往对文明的界定比较严格。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按照这种标准,商代晚期的殷商阶段属于文明。

在二里头之前,大型的古国已经有若干座。狭义文明标准的第一项要素已经有了,但不够稳定。二里头的创新是第二项,也就是青铜冶炼技术,有了它大型古国能维持发展下去,让第一项要素真正确立,并继续发展第三项——文字。

而商人征服二里头-夏,接受整个夏朝遗产的过程,慢慢发明了甲骨文。#夏王朝# #文化文明# #殷商王朝# #文化文明# #历史#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1959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湖南宁乡县黄材镇黄村的农民老黄正在刨地。突然,镢头被地里一块坚硬的东西震了一下,他以为是块石头。等挖出这个家伙,才发现是一件铜器,再仔细一看,吓了一跳,这上面咋还有人脸?!而且还是四张人脸。

 

转念之间,老黄心里暗暗发喜。这个东西虽然锈迹斑斑,但好歹是铜的,老黄抱起来掂量了下,大约20多斤,可以当废铜卖了换钱。山路崎岖,距离镇上收废品的地方太远,这个青铜器不好拿,不如把它砸成几块装在袋子里带走。想到这里,老黄没有犹豫,抡起镢头朝它狠狠砸去。于是,这个青铜器就被砸成了好几块。

 

想到这青铜器上的人脸,他又觉得很神奇,就将这事告诉了同村的几个村民。结果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湖南博物馆一位专家耳朵里,直觉告诉他,此铜器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是个大宝贝。于是,他马不停蹄地来到老黄家。

 专家跟老黄说明来意,说他挖到的东西可能是国宝。老黄一听,急得跺脚,原来,几天前他已经将这些青铜器背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卖掉了。

老黄赶紧领着专家赶到位于黄材镇的废品收购站。结果,他们晚了一步。收购站的所有废铜烂铁,包括被砸成几块的青铜器都已经被装车运往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中心仓库,面临着回炉冶炼的命运。

 

专家和老黄急急赶往长沙,来到了毛家桥中心仓库。好在,从黄材镇运来的这些废品还没有回炉,他们找呀找,花了好长时间,才在一堆废铜烂铁中找到这些铜块。

 

铜块被专家带到了湖南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精心修缮。当它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它是一件青铜鼎,铸造于商代,高度是38.5厘米,重量是12.85千克,长方形,口沿外翻,两耳竖立,鼎腹较深,有4个柱形鼎足。鼎上有铭文“大禾”二字,专家分析,“大禾”可能是物主标记,这只青铜器便被定名为“大禾人面纹方鼎”。它是国家一级文物。

 

它被砸烂,又险些被回炉冶炼,在被毁灭的边缘起死回生,称得上传奇。我们今天还能一睹其风采,可以说是一件幸事,也要感谢这位专家的职业敏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再转念一想,在人们不识宝的年代,还有多少宝物被无意中“毁尸灭迹”了呢?

 

我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的四面饰鹿头纹,有的四面饰兽面纹,但是大禾人面纹方鼎的特殊之处在于,鼎的四面各浮雕着一个醒目的人面作为主题纹饰,边角有象征性的角、爪做装饰。每张人面都显得生动严肃,炯炯有神。这件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精湛,让人干得不折服于我国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了不得,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

 

饰人面纹的青铜鼎,目前只有这一件,再也没有发现其它实物。历代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有学者认为,这种人面浮雕,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也有学者说,鼎内空间正好可以放入人头,人头面纹方鼎的四张人脸,反映了“猎头”和祭祀首级的风俗;也有专家认为,“大禾”二字是大宜其禾的意思,古人制造这个鼎的意图就是用于农业祭祀,祈祷风调雨顺,宜于农作物生长,从而获得丰收;也有专家认为,大禾鼎器壁纹饰人面是后稷,后稷是传说中教民耕种的人,在古人心中具有极高地位,古人铸造此鼎并将后稷的面像刻于鼎腹,是表达对后稷的尊敬之情。

 

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其道理。我们毕竟与商朝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或许永远无法确切知道古人在青铜鼎上饰人面纹的真意。如此多样化的解释让考古与历史变得更有趣。条友们认同哪种说法呢?

 

“读史得间”有打油诗曰:

 

人头面纹世无双,

无故被砸事可伤。

此鼎如今馆中藏,

文化意蕴费思量。

依据遥感和雷达技术探测出了秦陵地宫内的大致情形。秦陵地宫不仅没有被盗贼祸害,地宫中的确有一个金属物体在移动,这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铜棺材。由于水银比铜的密封大,这样铜棺材便能浮在水银上面,让秦始皇躺在他的棺椁里,飘荡在以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之上,继续巡视着他的帝国。

二千多年以后,秦陵棺椁依然流动,其源源动力任然是谜。

据史书记载,项羽入关后派了三十万人盗掘秦陵中,秦陵突然飞出黄金凫雁,腾空而去,按理说在春秋时期,鲁班祖师已经能制造出可以飞的木雁,那么几百年后的秦朝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个好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长明灯(史记记载使用人鱼油做的,可以长明不灭)、传国玉玺(据记载由传奇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百吨水银(冶炼技术有限)、上古卷轴等期待,只有待秦陵发掘是见分晓了。

#聊聊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简单 平凡而又有点传奇色彩,我生活在农村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那是才16岁 参加工作 在冶炼厂上班 ,面临两千多度了 高温,拿着两百多元的工资 ,感到很踏实 ,一干就十年 。现已将过半百的人了,在此期间 跑过摩托 ,跑个三轮车 ,后来种大棚西瓜,草莓,火龙果等精品水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认可 ,成为啦 共产党的一员 ,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 ,得到了政府的嘉奖与表彰 ,在此付出的心酸与汗水得到啦 丰富的回报!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村民们为了解决天旱缺水问题,决定在骊山峪口处打井抗旱。不料,动土没多久,就有村民指着地下挖出来的一物,大声叫嚷:“不好了,‘瓦神爷’显灵了,这地儿万万挖不得啊!”

原来,有位村民无意间挖出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彩色陶俑来,但见那陶俑头上长脚,嘴唇紧闭,双眼凛凛瞪视着众人。

有村民认为,此乃祖辈相传,埋于地底深处的“瓦神爷”,据说此神明行踪诡秘,深居地下,从不轻易露面,如若遇见,便会遭遇不幸。

一时间人心惶惶,哪里还有村民敢动土?事情上报给县文化馆,有关部门立刻派考古工作者前去展开钻探和发掘工作。

当挖至地深五米时,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坑里站满了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雄武兵俑。—— 由此唤醒了沉睡2000多年的秦国军团。

秦国,于公元前236年→ 公元前221共计15年的时间里,由秦王嬴政率领秦军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诸侯国,终结了战国群雄割据的混杂时代,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作为大秦帝国的掌舵人,秦始皇嬴政即位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皇陵,此工程繁重浩大,共征集了天下72万人力,历时38年,于公元前208年完工。

秦始皇将陵墓选在骊山之旁,位于今西安东郊十余千米的临潼县境内,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种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对后世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考古学家探测,秦始皇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高达76米,整座陵墓规模宏大,陵墓四周还建有400多个墓坑,至今已出土50000多件重要文物。

此次村民发现的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命名为1号俑坑,此俑坑深约5米,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约14260平方米。

坑中先后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个,其中210个武士俑位列俑坑东端,作为先锋部队,各个短裙裹腿,手持弩机,凛然待命。其后是铠甲俑6000个,各个手执青铜剑、戟、吴钩等青铜武器。这些铠甲俑排成38路纵队,各纵队相间战车35乘。

另外,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战车、步兵以及骑兵装备完善,并且编组成阵,攻防结合,车步协同,再现了秦始皇大军的浩荡无匹。

纵观我国历代帝王陵墓,秦始皇兵马俑可谓空前绝后,那么秦始皇为何要不遗余力地修建如此浩大的地下军阵呢?

据说,秦始皇曾命李斯征集4000对童男童女为他殉葬。李斯对此万分为难,因为建造陵墓,修筑长城,已是劳民伤财,致使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如今再征集童男童女,不是逼民造反吗?思前想后,他上书秦始皇,提议不如以陶人陶马殉葬。

然而,此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以至于有学者称,秦始皇晚年寻访长生诀,认定自己会灵魂不死,同样那些被他消灭的东方六国同样灵魂不死。他担心有朝一日他们会来报仇,于是就提前准备了这样一支地下御林军。

甚至还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属于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后的仪仗队,因为秦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嫁到秦国,专权41年,这些兵马俑是专门用来护送她亡灵归乡的。

到底孰是孰非,时至今日,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秦陵兵马俑不但显示了秦始皇当年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更是我国古代制陶史上的一个创举。

这些兵马俑质体坚硬,陶色大体一致,烧成温度基本接近,实在是一项浩大而繁复的工程。

更令专家们震惊的是,在俑坑中发现的几百件弩机,由主件、扳机、牙、栓等精巧部件组成,这些部件皆采用标准化的精工打造而成,其中任一部件损坏,便可以新替旧,达成生产标准化,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俑坑中发掘出的十几柄青铜剑,在历经2000多年依旧锋芒毕露,一次可滑透19张纸。

经测定,这些青铜剑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古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的锡量。锡少了,剑易软;锡多了,剑过硬,但容易折断。而秦始皇陵中发掘出的青铜剑中铜、铅、锡三种金属比例恰到好处,从而保证了青铜剑的坚硬与韧性。

另外,在青铜剑的表面,还有一层10→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确保了青铜剑不会生锈,如今这一防锈技术早已失传,至于秦时匠人到底采用怎样的化学方法完成这一防锈技术的,至今已成谜!

除了青铜剑,俑坑中的青铜马车整体由3000多件零部件组成,神奇的是,铜车马上的链条仍可转动自如,门、窗开关灵活,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驶。

而这些青铜马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惊的青铜器珍品,被冠以我国“青铜之冠”!

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惊呼道:“秦马俑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自此秦马俑享誉海内外,成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代名词!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我国排名第一位的镇国之宝,你了解多少?

2001年,考古专家在金沙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块闪着金光的土疙瘩,经过清洗和复原,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个直径约10厘米的金疙瘩,原来是一张造型异常精美的金箔!

而且这块金箔的出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

金箔的出土地原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施工现场,1个多月前,这件文物曾被挖掘机挖出来,随意堆放在路边,风吹日晒几十天都没人发现。

后来,建筑工人又把它和挖出来的泥土回填、整平,每一次都是先人工踩,然后振动机压实,这件金箔就这样在反复的施工中,与人们一次次擦肩而过。

直到考古专家进驻工地,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才发现了已被揉成一团的金箔。

从外观看,金箔呈圆形,整体线条流畅、富有动感,看着很像我们现代的剪纸作品。

里面是镂空的内外两层,内层是等距分布的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如果盯着它看的话,这些光芒好像能动起来。

外层则由4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4只鸟首足相接,昂首飞翔,与内层漩涡的方向相反。

细看起来,内层图案好似一轮旋转的太阳,外层的鸟又很像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据此,专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太阳神鸟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就像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小,而且它的厚度仅为0.02厘米,更让人惊奇的是,它的含金量竟高达94.2%!

在古代,由于冶炼水平有限,人们在制作金器时,使用的原料都是自然沙金,含金量一般在75%,80%以上就能称为足金了。

而这件金箔的含金量竟高达94.2%,而且至少要经过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六道工序,就是放在今天,用现代化的工具去制作这样一块金器,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很难想象,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用原始的石器、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这么精美的金器的?

那么太阳神鸟是干什么用的呢?

据专家分析,太阳神鸟的发现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原是3000年多前的古蜀人继三星堆之后的另一个都城,而太阳神鸟所在的位置,则是他们专门用于祭祀的滨河场所,可见太阳神鸟的用途,应与祭祀有关。

《左传》曾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人看来,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和祭祀。

既然是祭祀,那么太阳神鸟的图案,象征的又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旋转的内圈是太阳,旋转的4只鸟是太阳神的4个使者,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有人说,旋转的内圈是太阳,4只鸟是驮着太阳飞行的神鸟,讲述着我国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

有人说,4只鸟首尾相连,代表四季,内圈12道太阳金芒,代表12个月,说明古蜀人已有了岁、时、月的概念。

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同的,就是古蜀人已有了对太阳和鸟的自然崇拜,这一点,不管是从出土的三星堆文物,还是文献记载,都能看出来。

《山海经》曾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中也有"日中有陵乌"的记载。

古人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是大鸟每天驮着太阳飞行的缘故,这是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最朴素认知。

除了这件稀有的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中还出土了多件蛙形金箔,有专家推测,太阳神鸟和蛙形金箔是组合镶贴在一件器物上的 ,位置应该是太阳神鸟在中间,蛙形金箔在四周,象征日月崇拜的图案,但这件华丽的器物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太阳神鸟一经发现,立即成了轰动考古界的大事。2005年,"太阳神鸟"从1600多件候选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标志,同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外,太阳神鸟还是金沙遗址博物馆标志、四川成都市的市标。

目前,太阳神鸟被收藏于金沙遗址博物馆,位列该馆的镇馆之宝之首,想去成都的小伙伴,一定要去看看这件神奇的文物哦!

#历史冷知识# #文物#

1977年,考古队进入西夏王陵勘探,满墙盗洞,四面创伤,令人愤恨。一名工作人员懊恼地踢了一脚腐朽的木门板,这一踢却踢出了一件无价国宝。

西夏王陵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西夏王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1977年,宁夏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挖掘整理西夏陵区编号101陵墓时,工作人员进入地下21米深的墓道尽头,踩着腐朽倒塌的木门,进入墓室,发现盗墓者早已将墓内洗劫一空,随处可见的盗洞和文物碎片,让工作人员既心痛又愤恨。

就在大家心灰意冷时,有位同志懊恼地踢了腐朽倒塌的木门板一脚,突然两只金光灿灿的牛角破门而出。

这是一尊造型精美,旷世罕见的鎏金铜牛,铜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通体鎏金,长1.2米,宽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是用青铜制模浇铸成型,厚壁空心,外表通体鎏金。

牛身呈内屈膝跪卧,牛头引颈微昂,双角弯曲,弧度优美,鼻梁高隆,椭圆形牛耳横张,双目圆瞪,向远处眺望。头颈部宽厚有力,脖上皮肤皱褶明显,肩部高耸,脊背下斜线条若隐若现,前后肢均作前伸,尾巴绕在身后,与底座相连,跪卧姿势与体型底座浑然一体,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一副耕作后卧地休息的自然神态。

整个铜牛造型敦重优美,形象逼真,刻画传神,神态安详,朴实自如,全身散发出柔和的金色光芒,沉浸中涌动着内在的力量,憨厚丽洋溢着质朴的美感,是西夏铸造工艺品中的精品,是一件令人赞叹的铜塑艺术品。足以与盛唐的任何雕塑珍品相媲美,甚至远远超过了两宋铜铸,如此精美硕大的青铜鎏金器物,没有高超的冶炼铸造和鎏金技术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西夏王国存在不足200年,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吸引着人们的无尽探索。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共经十帝,前后190年。公元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屠城毁陵,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灭顶之灾,神秘传奇的西夏王朝就这样被历史的沙尘逐渐掩埋。

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存完整的西夏大型鎏金工艺品,这件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物参考。西夏王陵价值连城的鎏金铜牛的发现,震惊了文物界和史学界。

1996年,鎏金铜牛被鉴定为国宝文物,引起震动的不仅仅是国内,很多国外的展会纷纷致信希望“鎏金铜牛”能到国外展出。

90年代年在日本,广岛,大阪,松江,京都等城市举办的大黄河宁夏秘宝展,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轰动一时。《东京日报》头版显要位置配图发文,标题为“西夏铁旋风横扫日本东京”。

2007年,在前往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展出时,负责外展的中国文物交流部门为其保价2亿元。

目前这件国宝珍藏于宁夏博物馆,也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鎏金铜牛说明西夏的青铜冶铸技术和表面装饰工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反映了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西夏墓葬中随葬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五班历史课代表 小时候听说西夏还是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描写的虚竹与梦姑在西夏王宫的故事。由于历史典籍的缺失和珍贵文物的流失,对于西夏我们一直知之甚少,但鎏金铜牛的发现,让我们对西夏的农耕文化及冶炼工艺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希望以后可以去参观宁夏博物馆与西夏王陵,一睹其风采。看完鎏金铜牛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心]

#西夏# #博物馆# #文物#

#金粉社区# #2021生机大会#

【坊间猫说】20210327(周末)

恰逢大洋彼岸互喷互怼刚歇场,这个时候从三星堆里掏出些东西来非常应景。一撩扯就能拐到文化起源的认祖话题上去,开示人们对于祖宗究竟是谁别太较真儿,当下把日子过好过殷实了最重要,这符合当下的主流想法。至于网上的各种神演绎,由他尽显风骚罢了,历史就是历史,事实胜于雄辩好了。

其实那时候有好几伙人都在华夏这旮瘩共存,马车都没有之前,各自也都离得挺远,好几百年都不见一面,互相打不起来。黄河流域土生土长这拨偶尔拣着个顺水漂下来的脸盆啥的,要不被头人当圣物供起来,用来吓唬族人,要不给小媳妇当夜壶用了,偶尔有心灵手巧的,琢磨着做一个,手工业就从农业脱离出去单干了。

直到五七八千年前随着跟三星堆那帮顺着山沟溜达来东边的人交往,黄河帮都会做锅碗瓢盆了,都适应吃熟食了。那时候红山人,新乐人离中原远,一时半会和他们还打不起来,主要是河南那帮和三星堆那帮人互有交流,开始处得挺好的,后来有起坏心眼的,把其中一拨或者几拨都给灭了,就可以说这些冶炼的招儿都是自主原创了,可以心安理得的拿朝廷的政策补贴了。这可能是最早的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方法,一代一代这么传着,就有了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

三星堆那拨人连文字都没让留下的命运,是否也是这个原因?让时间去说吧……

#古史传奇#

公元前1250年,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奴隶,正在一堆废墟中干着活。就是这样一个犯了错的罪人,却因一场梦,得到了国君的青睐,当上了商朝的宰相。帮助商朝走上了复兴之路。

他便是傅说,原本是一名囚犯,没有姓氏,只有名说。因以前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筑路,所以以傅为姓。

傅说在从政之前,只是一名奴隶。他祖上原本是平民,可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全家被降为奴隶。

长大之后,傅说一直做着苦力,后来又到傅岩修筑被流水冲坏的道路。

那时候,因为雨水过多,到处发生水灾,从海边通往中原内地的盐道常常会被洪水冲断。

于是,商王便从四方征调奴隶前去修路,傅说便是被征调到傅岩的奴隶之一。

傅说虽为奴隶,但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他还善于动脑筋,发明了版筑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奴隶们的工作量, 受到了奴隶们的拥戴。

在建筑上的成就,令傅说名声大震,也给他命运带来了转折。

传说武丁继位后曾梦见一个圣人,圣人让他去找一个叫傅说的治国能臣。可众臣都说不认识,于是武丁命人把印象中的傅说刻在木板上,并派人去找。

终于在一堆奴隶中找到了傅说。武丁见后大喜,谈后更是非常高兴,就任命傅说为宰相。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武丁以平民身份在外游历时,在一个建筑工地上遇到了傅说,两个人非常投缘,一起劳动,一起聊天。

后来,武丁即位后就想方设法找到了傅说,并任他为宰相,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傅说担任宰相之后,大刀阔斧整饬朝纲,表现了杰出的治国才能,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

他曾对社会劳动者进行了划分,允许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工艺制作等。

傅说为相时,青铜冶炼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举世闻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时铸造的。它代表着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

青铜器制造业的繁荣,生产工具的改进,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傅说为相50余年,一生的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商朝。在他的用心经营之下,朝野内外秩序井然,国家恢复生机,一派欣欣向荣。

在他做宰相期间,商王朝的疆域面积也达到高峰,南到长江流域,北到燕山,西到陕西,东达海滨,成为当时巨大的奴隶制国家。

因祖上得罪了权贵,全家被降为奴隶。可这并未影响傅说发展自己的才能,一个传奇的托梦之机缘,让他顺利地当上了商朝的宰相,并协助武丁续写了商朝的又一个佳话。

1994年,陕西西安,考古专家正在对兵马俑2号陪葬坑进行发掘,突然发现一座兵马俑身下似乎压着什么东西,还隐约透着冷光。专家们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加 快了清理速度,当它完整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瞬间眼前一亮。

这是一把泛着幽幽冷光,长近约1米的青铜剑,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却无丝毫锈迹,除去剑身土垢后,光亮如新,剑气如虹,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时代,耳边仿佛传来阵阵嘶鸣呐喊之声。

令人惊喜的是,在之后的发掘工作中,又陆续出土了合计19柄秦青铜剑,这批青铜剑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剑身上共有8个棱面,更让人惊叹的是,专家使用计量工具测定这8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发丝,这是何等的精细程度?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广黄帝本行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中国在商朝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春秋战国,剑为步战主要兵器,并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图3】。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可见当时,剑已经成为交战的主要兵器。

到了战国晚期,剑身长度进一步加长,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有些甚至长达75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甚者将近95厘米。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战国策·燕策三》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都有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随即刺向秦王,此时秦王大惊闪躲。

秦王想要拔剑还击,《战国策》记载“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便有了经典的“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直至左右大喊:“王负剑!王负剑!”,秦王才将剑反背拔出鞘来,降服荆轲。

也是,腰佩近一米的长剑,什么样的臂展才能直接拔出,只能负剑而拔。

交战拼杀之时,剑的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秦人使用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拼杀中显然更占据主动。

然而长剑易折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这就对了当时的铸剑工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的制造工艺技巧在于在冶炼铸造时向铜中加入锡,锡少质软,锡多剑硬但易折。

考古专家使用激光显微光谱、X光荧光检测、电子探针和化学定量分析等现代检验方案对出土秦剑质地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秦剑的表面含锡量高达30%,内部却保持着20%左右的含锡量。准确考究的铜锡配比让秦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其实,关于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在《周礼·考工记·辀人》就有记录:“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说的正是铸剑工艺中的铜锡配比。

针对出土秦剑历经2000多年而光亮如新的原因,专家们也找到了答案。

经鉴定,剑身表面涂有一层厚约10μm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正是有了这层灰色的含铬保护层,起到了强有力的抗锈耐蚀的作用,这比吴、越王剑表面采用硫化处理的防腐性能又提高了一步。

这一结果的公布,立马引发了业内的热烈讨论,要知道铬盐技术可是出现在近代的20世纪,并且是在复杂工业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的意向现代工业技术。

但是这项技术为何会应用在2000多年前的秦剑铸造上呢?莫非是项少龙穿越带去传授的?

英国专家马科斯·马丁顿·托雷斯甚至觉得秦俑青铜剑不生锈的原因实际是因为和西安的土壤有关系,为此还一度作过了实验对比,但是在详实准确的科学检测数据面前,这种理论明显还是站不住脚的。

@五班历史课代表 ,2000多年前的秦国在铸剑工艺,乃至整个兵器制造工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开始批量产出大批精良兵器,强秦“虎狼之师”如虎添翼,为秦国横扫六 合,并吞八荒,一统天下提供坚实的保障,也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心]

#博物馆# #文物# #金粉社区# #我要上 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611411/
1
上一篇极品五笔输入法官方下载2011(极品五笔拼音输入法官方下载)
下一篇 阴阳师神龛商店(阴阳师神龛商店多久上一次六星式神转换符)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