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不只是乱:唐与宋只间隔了53年,为何给人感觉不一样?
五代是处于唐与宋之间一段仅有53年的历史时期。长期以来,它给人的印象只有一个字——“乱”。
在这一历史时期,军阀混战,弱肉强食,带来的是民生凋敝、经济破坏、文化倒退。
不过,许多历史学家也认为,五代的“乱”其实只是一种表象。
在“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唐到宋,虽然仅仅间隔了53年,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正是因为五代起到了重要的过渡和转折作用。这种过渡和转折,都有哪些体现呢?
一、政权军权财权
1、枢密使
枢密使出现在唐朝后期,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职务,它负责沟通皇上和宰相,相当于文字秘书。
但后来,随着宦官逐渐把持朝政,枢密使的地位节节攀升,他们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五代伊始,后梁将枢密使由内朝官改为了外朝官,也就是说它不再是皇帝的私人机构,而是成为正式的行政部门,并开始掌握全国最高军政大权。
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都设枢密使,而且这个职务皆由皇帝亲信或者是宰相兼任,其权势之重,另其他朝臣望尘莫及。
而且,有的枢密使甚至敢于与皇帝叫板。后周时期,王峻身兼枢密使、宰相之职,他自恃位高权重,常常对太祖郭威出言不逊,当时还直接干预了对宰相任命。就连郭威的养子柴荣都要惧他三分,待王峻死后才敢回京城。
枢密使权力之大,是当时武人跋扈的一个缩影,当然也是王朝屡屡更迭的重要原因。
所以,所谓“物极必反”,在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对枢密使的权力进行了分割。他们不仅丧失了行政权,就连基本的军权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三司使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几乎失去了统管全国财政的能力。各地藩镇不但手里有私兵,还能私自积蓄钱粮,形同独立王国。
于是,唐朝将本来由户部掌握的财权交给了新设的三个财政部门,合称为三司。他们各司其职,各成体系,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的财权,削弱藩镇财权。

二、禁军制度
五代时期短短53年,除了南方诸政权相对稳定以外,位于中原的王朝换了5个,皇帝换了13个。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因为藩镇制度没有被根本废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禁军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革。
在唐代,藩镇有募兵的权力,他们所募得的兵称为牙兵。牙兵虽是藩镇的私人武装,但也常常拥立新的主帅,轻易干掉原来的节度使。
因此,藩镇节度使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还会组织一支亲军。
而当他们成为皇帝后,这支亲军就成为了侍卫亲军。

而侍卫亲军因为一家独大,同样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后周时期,柴荣又单独成立了殿前司,作为与侍卫亲军互相制衡的力量。
侍卫亲军的最高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司的最高统帅为殿前都点检。
可因为柴荣的改革并不彻底,赵匡胤还是在殿前都点检的位子上夺得了皇位。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继续柴荣没有完成的改革,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点检一并废除,并将侍卫亲军一分为二,加上原来的殿前司,合称为“三衙”。
“三衙”的统帅被称为“禁军三帅”,他们除了负责驻防首都以外,还要在天下各处军事要地设防,并且还要轮岗。这样一来,京师的禁军再也无法拧成一股绳。
此外,赵匡胤还釜底抽薪,把地方上的精壮士兵抽调入选禁军,留在地上的军队只够剿匪之用,再也无力对抗中央禁军了。
三、经济、文化
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接连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代。虽然五代实力较强,但由于连年征战,中原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致使人口大量南移。
而在南方,南唐、吴越、闽、前蜀、后蜀、荆南、南汉、楚、吴这9国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当时的江浙地区,是经济最为繁荣之地,南唐、吴越也号称富甲天下。
在中原,能拿得出手的大都市仅开封一地,而在当时的南方,像扬州、金陵、杭州等都是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实际上,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就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直至五代时期,这个转移过程基本完成。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稳定在了南方,时至今日也未曾改变。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迁,五代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唐中期以前,由于国力强大、疆土广袤,唐文化以兼容并蓄、包容大气闻名于世,包含了许多外来文化的种子。
但从唐后期到五代,由于各个王朝控制范围的不断缩小,中华文化也开始向内发展,回归它的本位,由此带来了儒学的复兴。
彼时的南方九国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也成了中原那些文人骚客们最佳的避难所。文化中心也由中原逐步迁到了南方。
五代文化领域的一大亮点就是词的兴起。
词在唐朝本来难登大雅之堂,但在五代却异军突起,开始以诗平起平坐。因为有了五代的酝酿,到了北宋,词才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综上,五代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晚唐,下启北宋,让唐宋看起来有如此多的不一样。
有一个犹太女人,她进了一批油灯8元一个,卖10元没人要,于是她干脆贴了一则广告:油灯不要钱,包退包换,还免费送一盒火柴!别人笑她,脑子进水了,谁料,女人最后却成了当地的首富。
故事中的犹太女人叫乔恩,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去世,留下了她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作为女人,乔恩为了照顾孩子,只能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乔恩批发了200盏油灯,进价8元,她10块钱卖一个,比城里的便宜两三块钱。没想到开门十天,200盏油灯就销售一空,但红火的日子昙花一现。
没多久,乔恩的生意就降温了,乔恩觉得很纳闷。就算不买油灯,为什么大家不加油呢?乔恩决定上街一探究竟。原来有人嫉妒乔恩,也开了个油灯店,价格比她还低了1元。
她开始思考对策。降价销售只会引起恶性竞争,最后两败俱伤,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天,她贴了一张宣传海报,喊着:“油灯免费,先到先得。”
很快,油灯免费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吸引了大批客人白拿油灯。虽然大家都觉得奇怪,难道这个女人脑子有问题吗?这么卖油灯,不得赔死了。
但油灯是免费的,却需要交10元押金,有效期一年。要求一年内必须在乔恩的店里入手灯油。如果换别家的灯油,一经发现押金不退。
这样的条件对客户来说并不是特别苛刻。另外,你可以免费得到一盒火柴,火柴不值几个钱,但有总比没有好。
你觉得乔恩赔钱吗?其实油灯是低耗品,很难坏。油灯店的主要利润是燃油,灯油才是能否赚钱的关键。
所以乔恩的策略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一年后,她就成了当地首富!
这就是有犹太人经商的思维。当然经商需要智慧谋略,人品同样也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一点犹太人也同样重视。
在美国西部地区,一个犹太商人去了印第安人保留区,开了一家经营百货公司的商店。但店铺开张后,就没什么生意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只看不买。
过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当地的土著酋长走进了商店。当然,对于犹太人来说,他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土著是一个尊贵的酋长。他对犹太商人说:“我想要一条毯子和一块印花布料。”
取出东西后,犹太商人说:你需要为这条毯子付三只貂皮,为印花布料付一只貂皮。土著酋长说:好吧,我家离这里很远,明天我会和你交换,但请遵守现在的协议。
第二天,酋长背着一大包貂皮来到店里。他从包里拿出四只貂放在柜台上,短暂的停顿后,他又从包里拿出第五张貂皮,放在柜台上。
犹太商人看到多出了貂皮后说:“亲爱的朋友,根据我们昨天的协议,只有四只貂皮就够了。你可能搞错了。”然后犹太商人把多出来的貂皮退了。这时,酋长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离开商店后,这位土著酋长向他的印第安族人们训话道:“我的族人,这个犹太商人是一个有诚信的人,我们应该和他做生意,甚至交朋友。”
从那以后,犹太商人的生意越来越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犹太人信奉诚信是安身立业之本,他们从小就从《塔木德》记载的道义中牢牢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从不违背!也凭借着《塔木德》给予犹太人的智慧,他们才能雄冠世界民族之林。
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犹太人保持着“纯经济形态”的存在,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商业传统,他们长期寄居于其他民族的社会中,备受岐视,迫害乃至杀戮,却一次又一次以“有钱人”的形象崛起,以至于几乎成了钱的同义词。
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到一半。美国众多富豪家族中,犹太裔占了40%。除了富甲天下之外,犹太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智慧的民族,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族平均数的28倍以上。世界十大哲学家中,有八人是犹太人!
我们都羡慕犹太人的经商头脑,他们总能想出巧妙的点子来赚钱。然而,这种智慧并非天生的,而是得益于犹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犹太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会用《塔木德》着重培养孩子的“商业头脑”和“富人思维”,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突破常规,采用多个角度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塔木德》涵盖了很多知识,有修身、交友、为人、处事、谋略等内容,通过大量精英、富豪的故事,全面而简练的展示犹太民族独特的经商智慧与处世之道,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轻易读懂。
《塔木德》一直被犹太人世代相传,其中所容纳的文字,处处散发着“智慧气息”。有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浅显道理,有的则需要反复揣摩,并加以深思,方能窥破其中所暗藏的玄机。
如果你在深夜通读此书,那你会发现精彩绝伦、栩栩如生的案例。在睡梦中。你都会惊叹,这是巧夺天工。简直是鲁班在世的实操策略,这是豪文智者圣人的视角。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的“看一看”即可入手。
【V盟书屋 】全五册塔木德+思考致富+犹太人智慧全书+财富自由等
【V盟书屋 】全五册塔木德+思考致富+犹太人智慧全书+财富自由等
精选作文看点(283) |颜之推解读《礼记》,竟与巴西一位现代医生的研究课题道理暗合,具有跨越时空共鸣意义。
#原创#
【原文】《颜氏家训.止足第十三》记,《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译文】《礼记》中说:“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满足。”宇宙都有极限,人的本性则没有个尽头,所以我们要减少欲望,学会知足,给自己立个限度。
颜之推引用《礼记》的这句话,意在告诫后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去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招致祸害,就能静下心来专心做学问。而一旦有了欲望,有了对名利的贪求,就容易被名利拖进深渊。很显然,颜之推作为北齐时的士大夫,是着眼于保世、延续自己的门楣而写入家训的,虽然过去了上千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巴西一名叫阿尼塞托·马斯丁的医生,曾搞过一个研究课题:他历经10年,对500多名被指控贪污受贿的官员和同样数量的廉洁官员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腐败的官员60%生病或死亡,大都是患癌症、心肌梗塞、脑溢血等;而廉洁的官员患病及死亡的比例仅占16%,进而得出一个结论:“贪者病”。抑贪尚廉,是一记保健良方
马斯丁的这个结论,确切与否,勿须去究。但个中道理,却与颜之推解读《礼记》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们深恶腐败的今天,都构成了一种防腐劝廉妙方,流传于市井,自然也走进了官场。
庄惠濠梁之争,曾给过我们一个启示:凡动物皆有七情六欲,而人之所以被称为灵长目类最高级动物,除了会制造劳动工具、会使用文字外,还有个重要区别在于懂得知足,能通过理智实现自我控制,把个人的情、欲控制在适度范围,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释放。
贪官之所以“贪”,恰是在“欲”上失去了理智,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求”的兽性——“穷年累世不知足”,无度、无惧。
首先是权欲。凡权欲熏心者,皆不满足已有之权,官场迷离,患得患失,时而因得意兴高采烈,时而因失意疑神疑鬼,悲喜无常,神经兮兮,这自然是一种病态。更何况有的还搞歪门邪道,逢迎拍马、到处钻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自然累上加累。
其次是财欲。凡财欲满溢者皆不满足份内俸银,想捞更多的钱,想发更大的财,于是就贪污受贿、就权钱交易,以充填欲壑。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有了这贪污受贿之“鬼”附身,一有反腐风吹,便会风声鹤唳、杯弓蛇影;看了纪委和反贪局就心惊肉跳,害怕被抓,梦中还会吓醒,这无疑是一种心病。
再次是色欲。凡色欲盈盈者多不满足正常男女情爱,养情妇、包二奶享“齐人福”者有之,搞权色交易、趁机“吃豆腐”者有之,寻芳于花街柳巷、嫖娼狎妓者亦有之。看一看贪官堆里有几个不是左拥右抱?这种事儿犹如毒瘾,一旦染上想收也难。然而,他们中相当多的偏偏“既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在家庭、公众场合和美色面前扮演多个角色,焉能不心劳神累?套上了这种精神枷锁,“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又增。如此这般,患癌症、心梗、脑溢血等病的几率比常人多,是毫不奇怪的。
人活在世上,彻底无欲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但“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想通一些、看淡一点、自我控制一些,还是能够的。“男儿欲登凌烟阁”,志向固然好,可茫茫人海,真正能名标凌烟又有几人?人固然需要钱,可钱多了又怎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筑巢,不过一枝。”
这样说,决不是主张淡化工作进取心,而是提倡在欲望的追求上应有颗平常心,有颗道德心,防止人性中恶的一面随心所欲,从而学会知足,控制欲望,消除贪心,让一切不合实际、不合规矩的欲求随风而去,这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自我保健和保护。
唐贞观4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对公卿的谈话中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意思是说,你只要干了贪赃枉法的事儿,即便未东窗事发,自己内心里也经常害怕。“常惧”易得病,这岂不是“贪者病”?!尽管这个“心理疗法”,对那些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的贪者来说,并不起什么作用,但对理智之人却大有保护裨益,即是对一些胆小的尚未深陷的贪者来说,似乎也有提醒控制欲望的疗效。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夫子认为,富贵的获得和贫贱的摆脱,都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否则,无论高官得坐、骏马任骑,还是财富涌流、富甲天下,都是“不仁”、“不义”行为。这个以“仁”和“义”为内核的道德观点,自然有其时代烙印,但我们今天“取其精华”,对于做人做官,不是仍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吗?
#原创#
公元978年七夕,这天是“南唐后主”李煜生日,宋太宗赵光义命人送来御酒,李煜一饮而尽,却不知酒里下了毒性猛烈的“牵机药”。
“牵机药”是从马钱子中提取出来的,毒性发作时,中毒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全身抽搐,脖子僵硬等症状,最后身体蜷缩成弓形,头脚抵在一起,因中毒者死后体态如同绷起的织布机,故名“牵机药”。
李煜饮下御酒不久,毒性发作,经过几小时的苦苦挣扎后,他在痛苦中悽然离世。生于七夕,卒于七夕,这位悲情的亡国之君,终年不过42岁。
他本是无忧无虑的皇家公子,无意权位,却不想因为生有奇特的帝王像“重瞳”和“骈齿”,被大哥李弘冀猜忌,为了让大哥放心,他寄情于山水,写下《渔父》,希望“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谁料偏狭的大哥李弘冀在害死皇叔后,自己也在惊恐中一命呜呼,皇位落到不争不抢的李煜头上,三年后,父皇李璟驾崩,他被推上历史舞台。
李煜一直安心做着大宋的小弟,他去掉帝号,改称“江南国主”,走的也是“花钱买平安”的公关路线。就这样偏安一隅,守国十几年,大哥在收拾完一众小国后,准备将富甲天下的南唐收入囊中,李煜惊慌失措,因为“大宋一哥”赵匡胤说:卧榻之上,岂容他人安睡。
没了退路,李煜决定硬气一回,依仗无人可破的长江天险,他喊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口号,誓与金陵共存亡。
没想到宋军居然用战船在长江天堑架起了浮桥,一夜之间十万宋军兵临城下。尽管如此,他还有一张“王牌”,南唐第一勇将朱令赟,朱令赟率领15万大军,准备借着顺风给宋军来个火烧连营。
眼瞅着一艘艘火船冲向宋军浮桥,风借火势,火借风势,大火在宋营里蔓延,就在这关键时刻,江上的顺风突然改变方向,变成了要命的逆风,那些火船,被反推回来,烧向南唐阵营,朱令赟连同15万大军,葬身火海。
天要亡南唐,李煜输了,他输给了长江上刮起的逆风,那是历史的风。他的抵抗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不过是螳臂当车,富庶江南的南唐国主,在天下大势中归为臣虏。
公元975年,李煜被押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还给了一个戏谑的封号“违命侯”,他和妻子小周后相濡以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虽然过的是囚徒日子,但好歹没有性命之忧。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之后,北宋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蹊跷而亡。流氓成性的宋太宗赵光义登基,李煜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登基的赵光义表面宽厚仁慈,但内心却十分龌龊,他对倾国倾城的小周后早有觊觎之心。他废除了李煜的“违命侯”,改封他为陇西郡公,又将小周后封为“郑国夫人”。
从表面看,李煜的身份似乎提高了,但这只是赵光义借机霸占小周后的幌子,因为按照宋朝礼制,逢年过节,有封号的夫人都要进宫参拜,赵光义趁着小周后进宫请安的机会,强行“临幸”了她。
小周后羞愤难平,大骂李煜,做为俘虏的李煜能说什么,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看着自己的妻子隔三差五进宫受辱,李煜崩溃了。
他只能在诗词里一次次寻找寄托,写下美与痛的生命体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恨自己作为君主,守不住南唐,作为丈夫,不能保护妻子。在那座深宅小院,他只能用愤怒忧思的笔墨写下那悲痛与倔强。月夜,他在小院独自徘徊,心情凄苦,提笔写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半夜惊醒,听见雨打西窗,发现重回故国不过是一场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连最美的春景也不过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978年的七夕到了,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他让歌姬唱起了新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的绝命词,据陆游《避暑漫抄》评说:李煜归期后,郁郁不乐,鉴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怒。
这首有深度有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在冷血帝王眼中,李煜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就是对大宋的不满,妄图利用文字来博取共鸣,蛊惑人心。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的命运无疑是悲惨凄凉的,他的死是另一种生命的终极超越。在他身后,留下40多首诗词。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赫赫宋朝哪里想得到,它在历史上的最高光彩,都与这位俘虏息息相关,因为他是宋词的“第一代表”,在艺术王国的文明长河里,他是永恒的“千古词帝”!
1985年,安徽省铜陵市顺安镇外,村民老周夫妇两人在当地凤凰山上砍柴的时候,突然发现离他们放柴不远处的草堆里,竟然发出阵阵刺眼的金光。
由于好奇,于是两人走近一看,结果发现是一只金螃蟹。
捡到金螃蟹后,老周夫妇立即收拾已经砍好的柴火,然后将这金螃蟹揣进兜里,背着柴火就往家里赶。
回到家后,把这金螃蟹清洗干净以后,发现这螃蟹的钳子和都腿金黄无比,螃蟹眼睛白亮,蟹壳深紫,非常漂亮,而且仔细一看螃蟹腹部还刻着“程金祥”三个文字。看到这里,老周夫妇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都觉得这东西肯定很值钱,于是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两人决定把这金螃蟹拿到博物馆去进行鉴定。
就这样第二天一早,老周夫妇便带着这件东西来到了当地的博物馆,然后把这件东西交给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鉴定,工作人员收到这件东西以后,都显得非常震惊,然后立即叫来了专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是一只价值连城的碧玺金螃蟹。
这只金螃蟹通长为5厘米,宽2.3厘米,重36克,体型小巧精致,螃蟹的底部和脚部都是由纯度极高的黄金打造而成的,螃蟹壳身体部分则是一块碧玺制作而成的,螃蟹双眼则是由白玉雕刻出来的,在螃蟹的腹部还雕刻这“程金祥”三个字,非常的漂亮。
通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是清代的一件文物,取名为碧玺金螃蟹。
由于这件碧玺金螃蟹非常的稀有与珍贵,于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希望老周夫妇能够上交这件文物,于是便对他们进行了相关文物知识的普及,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最终老周夫妇爽快的将这件碧玺金螃蟹上交给了当地博物馆。
收到这件文物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表彰老周夫妇无偿捐赠文物的精神,于是给予了老周夫妇荣誉证书以及5000块钱的现金奖励。
那问题来了,这件碧玺金螃蟹在古代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它的发现对古代研究又有何意义呢?
在古代以螃蟹为形的器物都有吉祥的寓意,螃蟹身披厚壳护身,宛如战士披甲,故有一甲之意,而螃蟹有八条腿,故又有八方来财之意,一甲就是寓意着科举考试能取得好结果,八方来财就是寓意经商能富甲天下的意思。
而螃蟹腹部的“程金祥”这三个字,专家有三个推测,第一这三个字很有可能是制造这件物品的工匠大师的名字;第二是这三个字可能是当时某个大商人的名字或者是商人的店铺商标;最后一个猜测便是这块碧玺金螃蟹可能是一位即将考取科举的人佩戴的祈福之物,至于到底是怎样的,专家也不得而知。
由于这块碧玺金螃蟹不仅造型精美独特,保存完整,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块碧玺金螃蟹还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匠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于是最后这个文物被收藏到了铜陵市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