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
中集集团(02039)中集环控助力设施蔬菜科研基地竣工完成
网页链接
meng-h:
中集安瑞科(03899)中集集团(02039)
中集安瑞科 中集安瑞科 2023-02-07 18:04 发表于广东
近日,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正式发布T/CATSI 05007—2023《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专项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由中集安瑞科旗下南通中集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简称”南通能源“)牵头起草。
此《标准》为中国首部移动式液氢运输容器团体标准,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液氢压力容器相关行业标准空白。它的发布,使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造有标可依,为保障液氢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驱动液氢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对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标准由包括中集安瑞科旗下企业在内十余家单位共同起草,南通能源和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之二。
中集安瑞科旗下企业生产的液氢运输槽车行业领先
该标准规定了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液氢罐式集装箱和液氢汽车罐车)的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试验等方面的专项技术要求,包括液氢容器专用钢材料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指标、设计参数及性能指标要求;液氢容器结构设计、制造、低温性能指标及其测试方法、管路设计及安全防护系统设置等技术难点。
液氢储运具有纯度高、远距离输运成本低和加注效率高等优点,是未来大规模用氢的良好解决方案。随着液氢相关技术和生产规模的迅猛发展,其商业应用也在逐步扩大和发展。液氢的储运是液氢安全、高效、规模化和低成本运用的基础,也是解决氢能技术路线应用环节的关键。当下氢能应用已迈入发展快车道,液氢储运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相关装备有望迎来发展契机。近年来国内液氢工厂、液氢加氢站的建设纷纷纳入多家大型气体公司和装备制造企业的推进计划,配套使用的液氢汽车罐车、液氢罐式集装箱等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升温。
中集安瑞科氢能业务中心总裁杨葆英女士表示:“中国液氢行业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关键技术装备处‘卡脖子’状态,液氢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几乎空白,液氢产业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而国内移动液氢容器规范和标准缺失、建造和使用经验缺乏,也成为制约中国移动式液氢容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液氢团标的出台有望加速氢能基础设施的铺设和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拓展。未来公司将继续携手各行业伙伴,促进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早日出台。”
中集集团(SZ000039):
中集集团: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监事辞任的公告 网页链接
中集集团(SZ000039):
同花顺(300033)数据显示,2023年2月8日,中集集团(000039)获外资卖出4.24万股。截至目前,陆股通持有中集集团9625.53万股,占流通股4.18%,累计持股成本10.42元,持股亏损29.74%。 中集集团最近5个交易日上涨0.27%,陆股通累计净... 网页链接
擦鞋:
今天盘面浮盈1200。
1.中国联通(SH600050) 4.98卖出前日4.85买入的6300股。上面还有大量5.2和5.5节点盘等待保本出,还需震荡一周。
2.中集集团(SZ000039) 早盘发力了,帅不过3秒。但这是一个信号,对后市走势预期提高。
3.本周短线操作4只股票,浩物股份浮亏300,千方科技+中泰化学+长高电新=1200。
之前定下1/4策略,相当于1/4短线资金9万作出900利润,1%收益符合预期。但复盘本周选股,属实毫无章法。
4.预测明天大盘走势:
→ →2.9预测2.10跌,预测正确。预测对得1分,预测错0分,(9+0)/19=47.37%
→ →下周是多空分歧延续期,结合投资界LB、FP等大佬对今年的不乐观预期,以及最近土er其地震、气球问题等因素,预计在三月份大会前,大盘均处于震荡稍微向下姿态。故预测2.13跌(沪指涨幅+深指涨幅+创业板涨幅<0)
秋天的两只小鸡:
更多调研录音、深度研报请关注: "秋天的两只小鸡"。
川财周观点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22 年底全球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6.7 万辆,同比增长36.6%,其中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为12682 辆。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带动了上游加氢站数量的持续增长,截至2022 年底,全球在营加氢站数量达到727座,同比增长22.4%,其中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358 座,在营245 座。进入到2023 年,河南、上海、浙江、湖北、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密集出台多项氢能产业政策指引。
我国氢能地方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保障各地氢能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促进上中下游产业立体化协同发展,建议关注燃料电池产业链布局完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市场一周表现
本周氢能源指数上涨2.50%,上证指数下跌0.04%,沪深300 指数下跌0.95%。个股方面,个股方面,氢能行业周涨幅前三的公司为:凯美特气(002549.SZ, 14.07%),中自科技(688737.SH,12.65%),龙佰集团(002601.SZ, 11.83%);周跌幅前三的公司为:南网科技(688248.SH, -7.60%),天沃科技(002564.SZ, -7.30%),天合光能(688599.SH,-6.54%)。
行业动态
2023 年1 月28 日,河南省新乡市人们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新乡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的通知。计划到2035 年底,将新乡市打造成为区域可再生氢储能示范高地、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高地、氢基绿色工业示范高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高效集聚,建成“中原氢谷”产业生态圈。至2035 年底,氢储能建设规模达4~5 吉瓦,支撑河南省豫北、豫中乃至华北—华中地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100 吉瓦,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40~50 万吨/年,建成加氢站60~80 座,我市各类运营车辆基本完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宜替则替”,并具备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多品类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能力,孵化一批品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专精特新”氢能企业,全市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500 亿元。(北极星氢能网)1 月28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对购置日期在2023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2 月31 日期间内并已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北极星氢能网)
1 月29 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氢能方面指出:积极发展换电、氢能等新能源重卡。
加快省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点)建设,打造一批氢能汽车特色基地。提升长三角充换电、加氢、智慧道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共同打造跨区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有序推进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全省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到2025 年,累计建成公共领域充电桩10 万个以上、加氢站50 座。推进环杭州湾和义甬舟两条“氢走廊”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园区,探索开展宁波-义乌等新能源重卡示范线建设。到2025 年,全省在公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接近5000 辆。(北极星氢能网)
1 月29 日,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 2023-2025 年)》的通知。该《规划》在氢能方面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强产业集群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布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氢能、地热等,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清洁型的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依托宝武清洁能源公司在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交通绿色低碳水平。落实《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在全市新增及更新公交通勤、物流、园林作业、环卫垃圾收集、高压清洗、渣士运输车辆等领域,率先示范推广采购氢燃料电池汽车。(北极星氢能网)
1 月30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氢能方面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推动氢能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应用。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调整原料结构,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加快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环卫、邮政快递车辆电动化进程,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北极星氢能网)
1 月30 日,江西省发改委能源局发布《江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 年)》,其中指出:当前到2025 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00 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和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有序多元化增加,全省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00 辆,投运一批氢动力船舶,累计建成加氢站10 座。氢能在钢铁、有色、合成氨等工业领域示范项目扎实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进一步扩大,燃料电池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全省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300 亿元。依托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储氢新材料产业,实现重点细分领域突破。(北极星氢能网)1 月30 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了《上海市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氢能方面指出:促进重点产业提升能级。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行业扩产增能,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汽车产业创新升级,新推广纯电动汽车12 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1000 辆。(北极星氢能网)
1 月31 日,长沙市发改委发布印发《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其中指出:到2025 年,氢能产业培育初见成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效果;力争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 辆,建成加氢站5 座。稳步推进“氢基成网”工程,按照“功能集成化、资源集约化、运行商业化”的原则,有序搭建重点氢能基础设施,打造“储氢-运氢-加氢”一体化氢能基础设施体系。(北极星氢能网)
公司动态
亿华通(688339.SH):1 月30 日,亿华通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2,000 万元到77,000 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9,063.12 万元到14,063.12 万元,同比增加14.40%到22.34%。预计2022 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7,500 万元到-14,000 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增减变动比率为-8.08%到13.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800 万元到-15,300 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增减变动比率为-5.38%到14.24%。(公司公告)
中集集团(000039.SZ):1 月31 日,一套CIMC-GH150 电解槽及其配套设施从扬州中集绿氢生产装备基地装车发出,中集海洋工程旗下绿氢装备品牌中集集电迎来开年的首批出货。该套电解槽及配套设施将发往山东临沂,为一家电子厂提供高纯氢作为其生产原料气所需。该电子厂向中集集电扬州基地共采购三套CIMC-GH150 电解槽及配套设施,年产高纯氢超230 吨。(北极星氢能网)
风险提示:供应链瓶颈导致需求量不及预期、氢能市场推广不及预期等。
来源:[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孙灿] 日期:2023-02-06
擦鞋:
今天盘面浮亏5600。
1.午休起来后犹豫不决,但看到港股中国联通(SH600050)仍维持在5.4+水平,故尾盘4.85补了6300股。
2.中集集团(SZ000039)留给时间。
3.把买入的中泰化学、长高电新卖了,综合盈利1.5%左右。
4.短线方面,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个举棋不定的毛病,每天盯着股价上上下下,但也就盯着而已,心情随着股价起落,一看时间半天过去了。缺乏深度思考,没有系统的选股策略,纯粹浪费时间,最后还是靠蒙。
5.预测明天大盘走势(大盘不可预测,更遑论日线涨跌,纯粹不让脑子闲下来):
→ →2.7预测2.8跌,预测正确。预测对得1分,预测错0分,(8+0)/17=47.06%
→ →保持本周处于震荡下行走势的观点不变!!预测2.9跌(沪指涨幅+深指涨幅+创业板涨幅<0)
meng-h:
中集安瑞科(03899)中集集团(02039) 中集集团布局电化学储能及二氧化碳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北极星储能网
网页链接
阿宏说期:
当地时间2月8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最新估计显示,本财年的前4个月(2022年10月-2023年1月),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总额达45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000亿元),同比增加约2000亿美元。
其警告称,美国联邦预算赤字正在迅速扩大,财政部的资金可能提前被耗尽。
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可能陷入萎缩,集装箱运输需求将下降2.5%,预计2023年运营利润将同比大幅下降83.8%-93.5%。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中集集团(02039)
心心相印o:
青鸟消防(SZ002960)汉仪股份(SZ301270)科恒股份(SZ300340)
立足一站式,力争实现全球化目标。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于消防安全与物 联网领域,立足于“一站式”消防安全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已构建形成 的“3+2+2”业务框架,即以通用消防报警、应急照明与智能疏散、工业消防为核心 的“三驾马车”,气体类的自动灭火和气体检测业务,及以智慧消防、家用消防为核 心的“两颗新星”的基础上,持续向安防、物联网、半导体等相关领域延展,进而实 现“消防安全+物联网”的全球化目标。
1.1. 坚守“消防安全”初心,不断外延拓宽能力边界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于 2019 年在深交所上市。2001 年 6 月,河北北大青鸟环 宇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成立;2007 年,公司收购久远智能,拓宽了消防产品线;2011 年,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美安消防,开拓了消防电子产品国际市场;2013 年,公司收 购正天齐、维泰安全,进入了气体灭火领域、工业气体检测领域;2019 年 8 月 9 日, 公司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消防报警行业首家登陆 A 股的企 业;2021 年,公司收购禾纪科技,提升了在应急照明及疏散领域的竞争力。
1.2. 董事长增持落地,新进股东中集集团战略入局
控股股东为北大青鸟环宇。在公司股权按照 2022 年 11 月 12 日公告变更完成后, 青鸟消防的第一大股东为北大青鸟环宇,持股比例为 23.92%;第二大股东为董事长 蔡为民,持股比例为 17.81%;第三大股东,中集集团通过定增战略入局,持股比例 8.86%。 中集集团战略入局,董事长增持落地。2022 年 11 月,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 0.74 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为 17.35 亿元,其中中集集团战略获配近 12 亿元,成为公 司第三大股东。中集集团的积极入局,有助于公司在各领域合作、资源调配和产业链 管理等各方面形成有效的联动。中集集团入资会带来与公司的业务协同和合作,尤其是在行业的场景应用方面。根据公司 2022 年 11 月 22 日公告,公司董事长蔡为民拟 受让控股股东北大青鸟环宇持有的7.96%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增持,首先可以有效解 决“委托-代理”问题,提升经营者所有权;其次,通过董事长增持,体现董事长对 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1.3. 四大本土+欧美基地版图,助力青鸟全球化业务拓展
海内外基地同步发展,业务全球化布局。自 2001 年成立以来,公司逐渐扩大生 产版图,京津冀基地(河北涿鹿)、大西南基地(四川绵阳)、“珠三角”基地(广东 中山)和“长三角”基地(安徽马鞍山)共同形成了公司的国内四大产能基地,能够 共同辐射全国市场,形成有益互补的良好协同,为公司产能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公 司一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欧美(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建设生产基地、研发 及营销中心,以符合 UL、ULC、FCC 等国际标准的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1.4. 消防品牌矩阵丰富,满足海内外市场需求
多维度产品矩阵,高标准产品逐步释放。公司创立起一直专注消防报警监控系 统产品,已经逐步将业务拓展到自动灭火、气体检测、应急照明与智能疏散、工业消 防等相关领域,形成以消防报警系统为主,工业消防、智能疏散等其他产品一体化的 业务格局。针对海外市场开发符合 UL 标准的高端消防报警产品、符合 EN 标准的消 防产品等等。
1.5.整体营收屡创新高,核心消防产品贡献超半
21 年全年营收首次超 38 亿元,公司盈利能力稳定向好。公司逐渐走出营业收入 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增速放缓的困境,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38.63 亿元,同比增长 53.03%。毛利润和净利润方面,虽然毛利率和净利率较 2020 年有所下滑,但是从毛 利润和净利润数额来看,2021 年实现了良好的增长,分别实现 45.03%/26.25%的增 长,达到 14.35/5.54 亿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营收首次超 20 亿元,占总营收 54%。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聚 焦于消防安全与物联网领域,立足于“一站式”消防安全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致力于构建形成“3+2+2” 的业务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向安防、物联网等相关 领域延展,进而实现“消防安全+物联网”的全球化目标。2021 年实现火灾自动报警及 联动控制系统产品收入20.88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54%;实现智能疏散与防火门监 控系统收入 8.42 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 21.8%;实现消防自动灭火系统收入 3.34亿 元,约占营业收入的 8.6%。毛利率方面 2021 年较去年下降 2.1 个百分点,为 37.1%。
2.1.复杂建筑环境催生更大消防需求,市场逐年提升
2.1.1. 消除隐患,预防患灾,消防产品占消防行业近三成
消防即是消除隐患,预防患灾,消防产品主要以报警和灭火设备为主。随着我 国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起火因素日渐增多,火灾愈发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旦发 生火灾,扑救的难度相应加大,会在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方面造成社会的巨大损失, 且不可逆。根据中国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近年来我国火灾次数及直接财产损 失均处于较高水平,到 2021 年达到近 5 年最高记录,接报火灾次数 74.8 万起,火灾 造成直接财产损失 67.5 亿元,社会的影响面大。 消防安全主要分为消防产品和消防工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消防产品 占整个消防安全市场的 29%左右,包括消防装备、消防报警、自动灭火、防火与疏 散、通用与防烟排烟、消防供水等 6 大类,其中消防装备主要用于消防部队,其他 5 类主要用于建筑物消防。
从下游应用来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我国消防行业中民用领 域占比约为88.7%,所用领域非常集中;工业领域占比目前较小,约为10.3%;消防 救援占比最小,仅 1%。
2.1.2.多部门印发指导文件,消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政府对消防行业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消防产品的监管力度,行业法规不断完善。 近年来,《消防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消防 条例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业内规范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了消 防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消防产品的需求,潜力非常巨大。 2022 年 2 月 14 日,国务院颁布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将“超高层 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城市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企业等高风险场所;人员密集 场所、三合一场所、群租房、生产加工作坊等火灾易发场所;博物馆、文物古建筑、 古城古村寨等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场所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场所;电动汽车、电动自 行车、电化学储能设施和冷链仓库、冰雪运动娱乐等产业新业态;船舶、船闸、水上 加油站等水上设施”的消防列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重点。
2.1.3. 消防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消防产品行业集中度极低
由于我国消防行业起步较晚,消防产品行业集中度极低。行业在经历定点生产 和许可制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逐步发展起来。同样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致使行业 呈现区域化和多点化。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和我们对消防产品企业在 2019 年的 收入测算,其中青鸟消防的市占率 2.32%,三江电子为 1.25%,中消云为 0.33%, 三家企业合计不超过 4%,消防产品行业的集中度极低。
2.2. 民用消防:近 1200 亿元市场空间需求稳定
2.2.1.下游客户多元化明显,消防产品应用场景丰富
民用建筑消防市场主要涵盖房地产业和教育、卫生、文体以及政府等公共设施建 筑领域。目前我国民用消防行业整体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民用消防产品包括火 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电器火灾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防火门监控系 统、余压监控系统等等。在产业链方面,民用消防产品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是包含消防配件、电子元器件、塑胶制品、五金制品等器具的原材料;中游即作 为产业链核心的民用消防产品;下游则包括了房地产、学校、文化旅游胜地、公共设 施区域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2.2.2. 近 1200 亿元民用消防市场规模,空间大且稳定
近 1200 亿元民用消防产品市场,市场空间大。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中国民用消防市场规模达到 3362 亿元,其中住宅领域占比最大,其次为办公、商 业领域和公共设施领域(教、卫、文体和政府),市场规模约为 2223 亿元、589 亿元 和 550 亿元。按照行业经验,消防产品占整体消防市场规模的 29%,可推算在 2021 年,我国民用消防市场规模为 975 亿元;2021-2025,民用消防产品的市场规模 CAGR为5.13%,增速稳定。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近1200亿元,市场空间大。
2.2.3. 政策规范应急疏散,市场需求增量显著
应急疏散标准逐年优化,2019 年为关键节点。2019 年 3 月,住建部要求正式实 施GB513909-2018,即《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知识系统技术标准》,强制要求小区的 每栋住宅楼均应设置集中控制型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2020 年 4 月,国家市场 监管总局优化强制性认证目录,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产品作为“避难逃生产品” 平行于“火灾报警产品”,成为一个独立品类。
应用场景广泛,市场提升显著。消防应急疏散照明使用场景较为广泛,多用于 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如机场、高铁、地铁、商超、酒店、写字楼等。在紧急情况 下,为人员疏散和逃生指引方向,是发生火灾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因其应 用场景广泛,根据慧聪消防网数据,全国消防应急疏散市场规模在100亿元左右,在 2019年3月强制标准执行之后,我国应急疏散市场发展迅猛,行业在短期内突破200 亿元,高达 260 亿元,2018-2021 年 CAGR 达到 60%,后续的增速依然可期。根据 智研咨询数据,在应急疏散中的智能疏散市场规模在 2019 年也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接近 60 亿元。
2.2.4. 对标国际市场,未来国内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对标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较为分散,集中度提升逻辑清晰。根据公司招股说明 书,国内消防企业以销售规模 500 万以下的小公司为主,前 30 家消防企业市场占有 率不超过 10%;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青鸟消防的市占率 2.32%,三江电子为 1.25%,中消云为 0.33%,三家企业合计不超过 4%;但在美国前三龙头企业 Tyco, UTC和霍尼韦尔在 2012年市占率就超过 30%。对标国际市场,我们认为国内的消防 企业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内龙头受益明显。
2.3.工业消防:150 亿元市场空间,国产替代迎来新机遇
2.3.1. 工业消防复杂且稳定性要求高,造就行业核心壁垒
工业消防产品要求更高。相比民用消防,工业消防环境的复杂性对产品质量、 敏感性、稳定性要求远高于民用产品。其产品主要包括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红 外/紫外/复合火焰探测器、图像型探测器、阻性漏电/热解电子探测器、吸入式空气采 样探测器等;产品主要面向石油石化、轨道交通、钢铁冶金、精细化工等资本密集型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对产品的技术要求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工业消 防与民用消防相比复杂程度更高,除了配置民用消防设施外,工业消防还需要根据区 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保护设施和防火等级,因此对相关企业要求有核心技术壁垒。
2.3.2. 逾 150 亿元市场空间,国产替代企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工业消防 150 亿元市场空间充足。从工业消防市场规模来看,工业消防在整体 消防安全行业占比约为 10%。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中国工业消防市场 规模为 395 亿元,其中工业消防产品市场规模为 114 亿元。2021-2025,民用消防产 品市场规模 CAGR 为 7.12%,增速较明显。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超 150 亿元, 市场空间充足。
行业竞争加剧,国产替代迎来机遇。工业消防市场中的工业火灾报警系统市场 多以国际巨头如霍尼韦尔、西门子等高端厂商所占据,国内厂商布局者较少;但随着 2020 年以来,国内行业龙头青鸟消防正式进入工业领域,产品具备高性能和低成本 的特点,逐渐被国内客户所接受,工业消防领域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工业消防的行 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行业龙头受益在望。
2.4.储能消防:储能安全政策频出,市场需求增速明显
2.4.1. “双碳”背景,储能消防安全政策密集出台
储能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策引导市场持续完善。储能消防是电化学储能 电站安全重要防线,而作为电化学储能电站介质的锂电池起火过程中,电池内部持续 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存在复燃甚至爆炸的可能,传统的储能消 防方案并不能解决根本隐患,这也催生了储能消防领域相关政策与标准指定。2022 年 2 月,国家将电化学储能设施安全纳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作为安全 生产攻坚重点。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 施方案》,相较于 2021 年 7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 政策细化了储能安全标准体系的具体的覆盖内容,如突破电化学系统安全预警、高效 灭火技术等等,为储能大规模装机及稳定安全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2.4.2.行业技术突破难度大,热失控预警壁垒高
储能安全问题的难点在于热失控。电滥用、热滥用和机械滥用都会引发锂电池 热失控。电滥用包括过充,过放,强制放电、高放电倍率;热滥用包括外部加热、过 热;机械滥用包括穿透、抛下、震动、浸没,外部滥用是导致电池热失控的直接原因。 单个锂电池着火后,在热滥用的作用下电池模组内部相邻电池也相继发生热失控,整 个电池和模组也会被点燃,最终导致储能电站出现火灾甚至是爆炸。 三道热失控预警是储能电站安全的前置防线。锂离子电池材料易燃易爆,在各 种滥用下容易发生热失控,因此电池本体的材料安全性是储能电站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过程安全,监控锂电池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发生异常时进行预警, 最后一道防线是消防安全,发生火灾后阻隔其蔓延,灭火并防止复燃。
2.4.3.全球 260 亿元储能消防市场规模,其中超 50 亿元在国内
根据能源界网数据,预计 2022 年-2025 年储能新增装机量分别可达 13/29/48/103GWh,按照 2021年典型项目中标单价约 1.5 元/Wh(假设成本每年下 降 30%)、储能电站消防投入占总投 4%,到 23 年占 5%计算,据此我们预计国内储 能消防市场规模超 50 亿元;同理,按照此逻辑推算全球储能电站消防市场规模,考 虑到国外市场对消防应用要求较高,储能电站消防投入占总投 6%,据此我们预计国 外储能电站市场规模超 260 亿元。
2.5.智慧消防:未来消防行业蓝海,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2.5.1.智慧消防是将现代科技与消防工作深度融合
智慧消防提高消防工作科技化、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火灾 防控和灭火应急救援工作转型升级。其工作核心有以下五点:建设城市物联网消防远 程监控系统、建设基于“大数据”以及“一张图”的实战指挥平台、建设高层住宅智 能消防预警系统、建设数字化预案编制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智慧”社会消防安全 管理系统。
公司智慧消防产品品种繁多,具体有“青鸟消防云”系统、智慧云盒、消安一体化 综合管理系统、无线广域智慧消防系统、小微场所火灾安全系统。
2.5.2. 智慧城市酝酿智慧消防,未来蓝海青鸟前瞻布局
中国智慧消防行业起步时间较晚,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产生。2008 年,智 慧城市建设以行业应用为驱动,重点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宽带、HTTP、GIS、 GPS 技术等,为后期智慧消防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智慧消防产业智库资料, 中国智慧消防行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 年-2014 年为试点探索阶段;2015 年2016 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政策支持,未来产业空间巨 大 我国智慧消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从 2012 年出台《武警消防部队 “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消防的深度融合,消防 部队开始探索智慧消防的建设路径和模式。一直到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消 防执法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消防执法改革的 5 个方面 12 项主要任务,在加强事中 事后监管方面:完善“互联网+监管”,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化、智能化 评估消防安全风险,实现精准监管。随着有关政策的逐渐出台,未来五年中国智慧消 防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未来 5 年 CAGR 为 6.48%,预计 2025 年市场达 843 亿元。据中国消防协会相 关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的智能安防产品渗透率为 11%左右,目前国内智慧消防渗 透率在 14%左右,未来智慧消防产业渗透率稳步提升。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 到 2021 年,我国智慧消防市场总规模达 531 亿元;2021-2025,预计智慧消防产品 的 CAGR 为 6.48%,增速较为明显。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843 亿元,未来 市场规模可期。
3.1. 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核心产品稳居龙头
3.1.1.火灾自动报警市占率超 7%,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公司稳坐消防报警龙头。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业务在 2021 年实现快速增长, 营收首次实现突破 20 亿,同比增长 32.7%,毛利率 39.1%;公司同步在拓展其他方 面的业务,但火灾及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仍是公司主要核心收入来源,其占公司整体 业务的 54%,占比上交往年虽有下降,但是整体较为平稳。我国消防报警产品中的 绝大部分产品需要进行强制性认证,是目前仅有的需要进行强制性认证的三大消防产 品类别之一,同时技术壁垒较高,我们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和消防安全公司历年 收入测算,消防报警龙头青鸟消防市占率从2015年的4.21%提升至2021年的7.42%, 在消防报警产品强制性认证和技术壁垒提升的趋势下,并伴随着行业的规范程度越高 越高,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越发明显。
青鸟的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以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按钮、联动控制模 块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为主,利用公司自主研发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烟雾、温度、火焰探 测等传感、通讯和算法技术,可以有效感知火灾发生情况,并联动控制逃生疏散、防 火灭火设备。其设计与技术涉及多个学科,不仅需要企业的研发团队具备电子、电气 控制、光电转换、材料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也要求企业拥有长期的研发、设计经 验积累,如探测器需要先进合理的探测算法,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门槛较高。
3.1.2.工业消防国产替代在即,青鸟消防已抢滩布局
石化、锂电等项目逐渐落地,进军工业消防实现国产替代。工业自动灭火系统 市场基本实现国产化,市场竞争充分,企业高度分散,传统企业承受较大经营压力, 近几年头部企业经营呈现萎缩态势,工业领域自动灭火系统已经进入存量阶段,市场 竞争较为激烈。而工业火灾报警系统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霍尼韦尔、西门子等高端品 牌所占据,在温感探测领域,以理工光科为代表的国产企业近几年在加快布局;在气 体和火焰探测领域,目前国内供应商较少,国内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国产化替 代空间大。2020 年,青鸟消防正式进入工业领域,工业消防领域国产化优势明显, 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2021 年取得重大石化和特钢等项目。2022H1,公司持续在 传统钢铁石化、地铁轨交等、医药化工、锂电等四大类场景发力布局。
3.1.3. 自研芯片“朱鹮”,助力多元化储能消防解决方案
五大优势行业领先,PACK 级+舱级+站级全方案。青鸟消防目前对于储能电池 模组的解决方案的核心思路在于针对电池模组进行精准消防探测、聚焦式灭火;在精 准探测方面,发挥“朱鹮”芯片、感温/感烟/气体探测三位一体的跨界、复合型能力, 打造出小型化集约型探测器,前置/内置于电池模组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早发现、 早行动、早隔离,精准的探测到具体的电池模组;在灭火端,采用将气体灭火与高压 细水雾等产品相配套的复合型方案,以防止复燃。青鸟消防对于储能消防,具备“探 测”、“系统”、“灭火”三方面的功能。在精准探测方面,发挥 朱鹮 芯片、感温感烟 气体探测三位一体的跨界、复合型能力,打造出小型化的集约型探测器,前置内置于 电池模组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早发现、早行动、早 隔离,精准的探测到具体的电 池模组;在灭火端,采用将气体灭火与高压细水雾等产品相配套的复合型方案,以防 止复燃。
集成化舱级方案可以提供多维度产品搭配选择。由通用报警系统、电子火灾监 控设备、气体探测设备、气体灭火喷洒设备、光学探测设备、抵押细水雾系统等构成, 具备明显的自由度高、火情探测准确度高、灭火降温效果明显的优势。
站级方案可实现远程化、统一化、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消防安全问题。其中舱 式储能电站往往并非单独应用,包括大数量级储能舱组成的储能电站,与工厂、商业 结合应用的储能设施,与储能息息相关的裙房、配套设备等。在消防安全做整体的规 划,即当储能舱发生火情时,能够迅速同胞相关建筑中人员的处处置疏散,舱外出现 消防隐患是,可以及时防控;多站点统一远程监控,形成对比分析,减少巡检压力。 汇集青鸟消防多体系,实现储+能项目统一管理调配的优选方案。
青鸟自主研发“朱鹮”芯片,热失控早期预警效果好。热失控预警具有较高技 术壁垒。热失控探测需要借助传感器,将探测到的物理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进行传输, 传感器属于火灾预警系统的前端触发设备,是集成了物理传感技术、自动控制、计算 机技术、数据传输等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在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方面均存在较高的 技术壁垒 ,青鸟消防利用“朱鹘”芯片带来的小型化及抗辐射能力强的优势,打造 出小型化集约探测器,前置或内置于电池模组内,实现热失控早期预警。
产品创新力行业领先。青鸟消防作为行业龙头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凭借领先 的出储能消防解决方案,在 2022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储 能消防安全企业创新力”中位列榜首,在众多消防企业中脱颖而出。
储能消防项目陆续落地,为后续打开市场空间蓄力。公司在 2021 年陆续中标江 西风电项目、青海茶卡盐湖风场风电项目、康帅储能柜项目、阳光三星储能项目等, 一方面得到市场认可,同样也可为后续的业务积蓄经验;2022H1,公司又连续中标 汉星储能舱、通辽开鲁 115MW 储能系统、阿拉善项目 45MW/90MWh 数字储能电站 (云储)、中广核进贤县前坊风力(光伏)发电、龙源盱眙储能电池集装箱、大张山 储能消防等等项目。
3.1.4. 智慧消防前瞻布局,多个项目逐渐落地
公司在 21-22H1 内完成了贵州银行、梅陇商业街、哈尔滨铁道技术学校、胜利 油田中心医院、北京潭柘寺、黄石市智慧消防、温州市智慧消防指挥中心等项目的建 设,“青鸟消防云”截至 22H1 上线的单位家数超过 2.3 万,上线点位超过 175 万个。
3.2. 经销策略明确,经销商单位效能行业领先
经销为主,直销为辅。公司销售模式自成立之初就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 的销售策略,在北京地区和张家口地区采用直销模式,在其余全国各地采用经销模式。 公司与 60 余家经销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如建筑总包、专业分包、分销渠道 和终端客户都通过合约形式与经销商进行采购,经销商通过青鸟商务部签订订单合同, 并由制造部按照订单要求生产相应合格产品,流程简单高效。
经销比例连续多年占比较高。公司持续在多年坚持经销为主的策略,至 2020 年 其占比均超过 70%,其经销占比在行业内首屈一指,比例远超直销为主的三江电子, 略高于经销为主的中消云。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经销收入连续多年快 速提升,到 2021 年,其经销收入已经突破 23.39 亿元,增幅明显。
经销商优中选优,单位效能最大化。公司在经销商数量商进行较为严格的把控, 经销商从上市至今在数量商稳定在 60 余家,远低于经销为主的中消云,也略低于直 销为主的三江电子。在此模式下,青鸟消防单个经销商创收在行业内亦是遥遥领先, 2019 年,其单个经销商创收 2727 万元,单位效能远超同行。
3.3.内部管控能力行业翘楚,三费费率管控到位
公司整体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在 2021 年进一步 提升,与同业公司相比,实现了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双丰收”。2019 年营收 22.71 亿元,远高于同行公司;到 2021 年营业收入为 38.63 亿元,同比增长 53.03%。不 仅如此净利润从2013年开始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1年实现净利润5.54亿元, 同比增长 26.25%;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在收入和利润增长中得到行业有效印证。
公司经营高效,三费费率管控到位。2014-2020年,青鸟消防的三费费率在公司 有效管控下逐年下降,到 2020年三费费率 14%,远低于同行业的 28%的费率;随着 公司不断加大在直销方面的投入,旨在提升中高端客户和标杆性项目,进而提升公司 品牌度;加之,公司同时不断拓展新产品线,如储能消防等;使得销售费率不断增加, 导致三费费率在同时上涨,得益于公司高效管控,公司的三费费率在近两年中有下降 的趋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洞察IPO:
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根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 年,全球汽车轮胎市场规模将达到2188.70亿美元,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
近期,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商中策橡胶向上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已获证监会受理。
作为国产轮胎中的翘楚,中策橡胶曾多次蝉联中国轮胎产品销售榜首。其客户不乏一汽解放、江淮汽车、中国重汽、中集集团、北汽福田、东风日产、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多家知名整车厂商。
身为行业龙头,中策橡胶在2021年创出300亿元营业收入。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中策橡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5.07亿元、282.62亿元、306.02亿元及152.15亿元。
中策橡胶旗下产品布局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市场,中策橡胶主打“朝阳”、“好运”、“全诺”、“威狮”、“金冠”等品牌。在海外市场,公司销售“WEST LAKE”、“GOODRIDE”、“CHAO YANG”、“TRAZANO”等品牌。
目前,公司产品包括可应用于重型载重车辆的“全钢胎”、应用于小型乘用类车的“半钢胎”、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的斜交胎,以及一些轻量化车胎。
细分结构来看,中策橡胶50%左右的营收都是由主要应用于重型重载车的“全钢胎”所提供,而相较之下,对于应用于日常轿车型的“半钢胎”营收占比仅3成左右。
2022年上半年,中策橡胶“全轮胎”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44亿元,营收占比49.10%;“半钢胎”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61亿元,营收占比30.42%。
由此可见,在国内日常的轿车轮胎里,依旧还是国际轮胎的天下,米其林(ML.PA)、普利司通等尖端轮胎品牌占领高端汽车市场,韩泰、住友等日韩轮胎品牌占领中端汽车市场,而国产轮胎品牌似乎还在为挤身这些队伍而苦苦挣扎。
图片来源:中策橡胶招股书
此外,与亮眼的销售数据相比,中策橡胶的盈利能力却有些堪忧。
招股书显示,受原材料橡胶价格波动影响,报告期内中策橡胶毛利率整体呈下滑趋势,公司净利润一度出现超3成下滑。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中策橡胶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9.28%、19.59%、16.19%和15.67%。同期,中策橡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38亿元、20.01亿元、13.86亿元及5.76亿元。其中,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了30.74%。
创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策橡胶共经过14次股改。目前中策海潮持有41.08%的股份,为其最大股东。
2019年6月,“巨星系”掌门人仇建平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杭叉集团(603298.SH)、巨星科技(002444.SH)花费58亿元收购中策橡胶46.95%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若此次中策橡胶能上市成功,将会是仇建平拥有的第4家上市公司。
根据中策橡胶招股书显示,仇建平与其女儿仇菲合计控制中策橡胶46.95%的股份及相应表决权,是目前中策橡胶的实际控制人。
图片来源:中策橡胶招股书
其实对于中策橡胶来说,这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
以股东公司巨星科技为例,目前已拥有成熟的海外市场,与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有扎实的合作关系。
仇建平曾公开表示,沃尔玛每年销售约50亿美元的轮胎,但中策轮胎的份额很少,因为它主要靠经销商渠道,巨星可以利用海外百货连锁超市等丰富的网络,帮助中策打通海外渠道。
那么被收购后的这几年,中策橡胶的境外业务发展如何?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策橡胶境外营收占比依旧维持在36%-41%的区间中徘徊,并没有出现明显增涨,甚至在2020年或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境外营收出现明显下滑。对此中策橡胶在招股书中并没有给出相应解释。
图片来源:中策橡胶招股书
不过,2022年全年境外需求或有所增加。2022年上半年,中策橡胶境外业务营收占比微涨至47.23%合计71.56亿元,当期中策橡胶共实现营收总额为152.1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国内轮胎市场,中策橡胶营收水平已远超目前A股的轮胎龙头玲珑轮胎(601966.SH)。2022年上半年,玲珑轮胎的营收规模为84.03亿元。
根据2022年8月,美国轮胎杂志《Tire Business》发布了全球轮胎75强的排行榜显示,中策橡胶还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轮胎品牌。
看似全球化经营布局已有所成效。可实际上,对比于目前国际中真正的轮胎龙头们,中策橡胶就显得没那么显眼了。
根据《Tire Business》统计数据,2021年,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3家公司组成的全球轮胎行业“第一集团”占据 35.71%的市场份额,而中策橡胶市占率仅2.55%。
以连续3年夺冠的百年企业米其林举例,2022年上半年,米其林实现营业收入132.89亿欧元(约人民币968.78亿元),其营收规模是中策橡胶的6倍之多。
由此可见,由于轮胎市场固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型国际轮胎企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新能源产业链在国内全面落地,新能源汽车的周边配件也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及购买意愿。
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车身更重,需要耐磨性更高的轮胎来提升使用寿命,对于轮胎的滚动阻力、轮胎载重、静音性和舒适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为了顺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专用轮胎或称为新一看点。而轮胎行业似乎将迎来全新市场,一个中国轮胎企业能与国际轮胎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中策能源也想借此东风,以新能源为契机实现中策品牌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追赶和超越。
1月31日,中策橡胶发布专门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轮胎“1号EV PRO”系列。公司称其通过各项结束实现超级静音、超级抓地、超级节能、高级精致的强大性能,在多方面实现了升级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中策橡胶并非首个推出新能源汽车轮胎的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轮胎品牌推出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其中不乏米其林、倍耐力、固特异、德国马牌、邓禄普等海外品牌,同样也有玲珑轮胎、森麒麟、浦林成山、万力轮胎这样的国产力量。
以国内轮胎公司为例,玲珑轮胎2018年便发布了首款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EV100。在新能源配套领域,玲珑轮胎是比亚迪第一大轮胎供应商。2022年上半年,玲珑轮胎在新能源整体市占率接近20%。
另外,赛轮轮胎研发出“液体黄金”轮胎来适配新能源汽车。2022年7月,赛轮轮胎曾表示,公司旗下轮胎已进入部分新能源车的配套体系内,如北汽、合众、零跑、长城等新能源车型。
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轮胎赛道逐渐火热,角逐赛已经开启。而中策橡胶身为“中国第一大轮胎制造商”似乎也没有占得太大的先机。相较之下,早早布局该领域的其他国产轮胎品牌是否能逆天改命实现弯道超车,一切还未知。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