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案例
内审案例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审计工具,它以实际案例和仿真案例的形式,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准确可控、客观、深入的优势。内部审计员可以通过这种案例来检查绩效和决策的不同方面,以及发现管理不当、规章制度的缺失及其他问题。
首先,内部审计员应对企业实施全面性内部控制检查,确保企业实际操作流程与其规章制度一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案例分析;其次,内部审计员应针对各个组织架构、流程、程序,以及与重要绩效及财务管理相关的视角,将其审查框架化,并以案例为例,对同事实现尽职调查;;最后,内部审计员可以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强弱,为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和句子监督提供参考,必要时可以采纳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状态,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决策水平。
为了有效进行内部审计,有必要建立内部审计程序和运行机制,在这里可以详细说明:
首先,确定准确的职责说明,分析内审活动的范围和深度,明确各职能负责人的权责定位;
其次,编制严格的审计计划,检查频率和审计内容,依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确定审计检查的内容和要求;
再者,精心组织审计实施,形成完善的审计工作体制,定期培训审计人员,协助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最后,完成审计报告,归档做好审计纪实,向管理层报告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必要的适当行动和改进措施,持续强化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审计工作。
总之,由内部审计案例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发现不合规行为,降低内部控制风险,提高企业效益。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程序及运行机制,全面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状况,通过审计案例,持续改进企业管理模式,以保持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发展。
内审案例马之将死
《内审案例马之将死》算是一个著名的古老案例,它更多地被用作故事材料来让人学习做出正确的决定,尤其是向下级职能部门传达重要管理观念,强调经理人特有的责任担当。该案例发生在公元前610-592年,并且在中国春秋时期就被提出并被人们记住至今,清楚地传达了管理上重要的原则:能者一定要负责,而不能顾此失彼,也要有相应的罚款,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秩序。因此,该案例被广泛应用到很多企业或公司的内部管理框架中。
关于该案例,根据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论语》的记载,卫钧伯是晋国贤臣,应命在蔡国那里当守军官。这里一只马被人们看到它外表肥胖下垂,细看一眼,要么是受伤,要么就是要不久就会死去。但在当时,就算是一些军队官员,想要买入这只马,交换作物及牛贩子是不能破坏习俗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禁忌。但另一方面,如果不买它,不仅晋国会错失以牛和作物为交换的受益机会,而且也有可能招致另一族民的威胁,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晋国拒绝此交易,是出于对他们企图统治下属族官的拒绝意图,鸿毛蒙芒,颇有力量。
于是,马之将死的案例也成为了卫守军官重责的案例。他召见守军官们让他们作出选择:是因为传统及社会观念不允许他们买进会死去的马,而拒绝这买卖,而顾此失彼?还是买它,由他们为此付出物质的代价,以求获得有利的利益?
最后,守军官们弃绝传统习俗,他们全票通过,决定买下了会死去的马,而卫钧伯作为官员,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而这一代价就是他牺牲自身。卫守军官,虽然表面上破坏了习俗,但却是建立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付出代价的价值观之上的。
因此,讲述这个案例的目的,是要传达重要的内部审计观念,强调经理人对责任的珍视,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适当的惩罚,以保障社会的秩序和管理的正常运转。事实上,在当下的许多企业活动中,把这个在古代就已被引用的案例作为实质性参考或者说教材,可以让被管理者更加清楚地知道管理者应有的作为,也可以让管理者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会有利于企业更顺畅地运行,给往后可能发展出的问题带来有效的预防,保证正当正义的内部审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