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4%,远低于美国的22%;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以存款与固收为主(78%),远高于美国的23%。 (剑峰聊宏观)
刚刚,市场传来几条重要消息,分别如下:
1、消息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表示,货物贸易顺差及进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保持增长。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685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22%,顺差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货物贸易出口3.4万亿美元,增长5%;进口2.7万亿美元,增长1%,进出口规模亦创历史新高。
个人观点:2022年全球经济复杂多变,我国疫情有所反复。不过,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链还是相当完善的,即使面对这么多困难,依然迎难而上,是非常难得的。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多少。今年在这么多利好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没有问题的。进出口规模可能还会有所扩大!
2、消息二:央行在《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表示,自2023年1月起,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2023年1月末,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
个人观点:进入到2023年,我国三类机构贷款余额有所增加,存款余额当月也是继续增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运行还是相当稳定的。其实,现在相关方面也不断出台不少的政策利好,这些利好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经济的向前发展保驾护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对于经济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3、消息三:北向资金今日净卖出33.74亿元。天合光能、通威股份、贵州茅台分别获净卖出3.58亿元、3.2亿元、3.09亿元。宁德时代净买入额居首,金额为3.95亿元。
个人观点:昨天的北上资金不知道是啥原因爆买超过百亿元。今天的北上资金并没有继续买入了。我昨天就分析了,在当前的成交量面前,这种走势很难持续下去的。1月份刚刚涨过一波,现在再来大涨一波并不现实。A股的个股在不断增加。成交量就那么多。想要出现单边牛市不大可能。涨了一段时间,反复震荡一段时间,再来上涨是比较现实的。因此,对于昨天的大涨,我也是非常理性的分析。下周的A股可能还是调整为主。不会这么快就涨上去的!
你真有出息,一个省打一个市,你碰瓷深圳肯定是内裤都输了。
小鱼村拿得上,放得下,不怕比。
对国家的投入贡献,深圳是绝对性价比遥遥领先的。
一个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城市,40年来,国有资产升值了2.6万倍,到了4万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海一个宝山钢铁厂就投资了几百亿,深圳股市停发新股16年就是为了让上海金融做大做强,这样你还是比深圳大不了多少。
一个原来全国制造业大市,竟然给一弹丸之地的深圳干翻。
更更令人失望的就是22万亿国有资产 ,2021年的工业利润只有3000亿元,而深圳市的工业利润是3400亿元。
当然了,国际专利,国内专利,深圳都遥遥领先。
小小的深圳成了全国的经济引擎,经济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这才是真正底气,深圳示范区的目标就是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据说上海最强大的IC设计公司就是深圳企业的,不知道是不是?
深圳真是扛起了中国民族企业雄起的大旗。
但愿上海扛起老大哥的旗帜,像以前一样是全国人民的领头羊。
企业贷款授信有新的方式了。
11月22日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强信贷支持。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 放规模和力度。发挥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作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增强中小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融资能力。深化银担合作,持续完善银行、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高级职称评审核心期刊分享:
中国金融,22年3-6月刊期,
作者要求本科单位,高职金融学院也可,需要课题。
拟题:
1、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研究——以“智能存款”为例
2、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股价***的影响
3、投资者对智能投顾****研究以AA智投为例
4.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动机****研究
5.中国LPR改革***债务融资***影响
6.银行智能****研究——以工行AI投为例
7.论澳门金融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前景
8.中国区域金融中心时空格*****响因素研究
9.城市有机更新中资产****研究
职称分三级,分别是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高级职称又分副高级和正高级。在影响升职、工资评定的各种因素中,正高职称icon往往具有很大的权重。
那么结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期刊、专利有哪些呢?
1.SCI,SSCI,ISTP,EI,CSSCI ,C刊,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科技核心期刊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国家级课题申请
4.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5.硕论、博论
6.学术专著、教材
【#主力资金监控#:大金融板块净流出超28亿】财联社2月10日电,财联社星矿数据显示,今日主力资金仅净流入农业种植和电信运营板块,净流出大金融、汽车、有色金属等板块,其中大金融板块净流出28.67亿。个股方面,N裕太微大涨,主力资金净买入11.22亿元,科大讯飞、南网能源、利欧股份等获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比亚迪遭净卖出超7亿,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隆基绿能等主力资金净流出额居前。
【#百年党史 那年今日# 1998年6月22日 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98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金融机构系统党委同时成立。温家宝担任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山西前富豪李兆会:22岁继承百亿资产,娶过2位女明星,现状如何?
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就目前来看,这句俗语仍然有一定的预言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富二代这样的称呼。
但却很少听说富三代,并不是因为人们不习惯于这样的称呼,而是因为“富不过三代”已经成了很多富豪家族的定律。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海鑫钢铁集团的李氏家族,创始人是曾经的山西富豪李海仓。在他去世之后,集团由自己的儿子李兆会接管。如今网上有人讨论,山西前富豪李兆会:22岁继承百亿资产,娶过2位女明星,现状如何?
一、最年轻的山西首富
作为李海仓的独生子,李兆会从小就被当做家族企业的接班人来培养。不过李海仓对于儿子的成长过程并没有过多干涉,只希望儿子能够继续走自己的路子,毕业之后顺利接管自己的集团。
李兆会也是一个非常争气的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就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美方知名高校学习金融和经济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本以为他还可以在父亲的庇佑下过几年轻松自在的生活,然而在他22岁那年,家中却传来始料未及的噩耗。
这一年,李海仓因为一些过往的恩怨遭到刺杀。离世的时候,还不到50周岁。当时的李兆会,也只不过是22岁的年轻小伙,还在象牙塔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要想保住父亲一手创建的海鑫钢铁集团,他就必须放弃学业回归家族企业。当时李兆会刚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很不看好这个年轻的富二代,认为他不过是个草包饭桶。
不过李兆会很快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有足够的实力带领着海鑫钢铁集团继续发展下去。就这样,他带领着集团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巅峰,本人也成了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富。
二、连娶两位女明星
除了获得事业的成功之外,李兆会在爱情上也同样顺风顺水。2010年的时候,他认识了当时非常出名的影视女明星车晓,为了追求到这位当红女明星,他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后顺利抱得美人归。
婚礼当天,他不仅动用了200辆豪车去接新娘,并且还给到场的每一位员工都发了500元的回礼红包。据知情人士透露称,这场盛大的婚礼至少花费了5000万元。
由此可见,李兆会为了取上心上人,也确实费了很大一番功夫。不过遗憾的是,仅仅两年之后,两人就走向分崩离析。离婚后不久,李兆会又结识了一位新的女明星程媛媛,相比较于车晓而言,程媛媛在娱乐圈的知名度并不高。
但作为一名有颜有身材的女明星,程媛媛也让李兆会感到心动不已。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最终决定结婚。和第1次婚礼一样,李兆会的第2次婚礼也非常盛大,两次婚礼都给宾客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下落不明”的李兆会
不过李兆会和海鑫钢铁集团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李兆会二婚后不久,整个集团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根据内行人的分析来看,集团之所以会开始倒退,主要和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首先第1点就是家族企业内部的派系之争,使得李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他有足够的能力带领着集团发展的更好,但在不断的内斗消耗当中,也确实会显得有些有心无力。
一开始还有叔叔的支持,后来因为一些意外,李兆会的叔叔也选择重新站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兆会想要继续带领着集团发展,就变得异常困难。其次就是他本人的急功近利,直接将集团陷入了高杠杆的风险当中。
钢铁集团作为一个主营大宗商品业务的集团,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高杠杆属性。再加上李兆会的盲目扩张,更是加剧了集团资金链断缺的风险。最后就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自从2014年之后,我国的钢铁行业就出现了极度疲软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海鑫钢铁集团也很难继续保持盈利。在面对特殊情况的时候,还需要被迫停工停产。纵然李兆会有极强的能耐,也没有办法与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的环境做抗争。从这几方面来看,海鑫钢铁集团的没落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集团暴雷之后,负债累累的李兆会迅速跑路。时至今日,他仍然下落不明。我们没有人知道李兆会到底在哪里,也没有办法将这笔欠款全部追回。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投资投入不能超过经营收入,小心股市成为债市的替身。
22年人口拐点到来之后,实业必然是下降趋势。
实业中的资金会转而金融投机,这就带来金融资产泡沫。
即投资性收入超过实业的回报,
1、整体市盈率的下降,由于社会零售总额其实是趋势下降的,营业收入不能被投资拉动。
2、股市我认为可能出现牛市(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这个牛市是K形的结构牛,资金会选择垄断性的企业。(资金是从楼市撤出的,风险偏好稳健)
3、要警惕政策的180度转弯,从维持现有泡沫,到主动挤破泡沫。
由于目前居民杠杆率还是超过了140%,现在的投资只能称为投机。
如果在房地产市场未能有效去泡沫的时候,吹起股市的泡沫。我想可能是想搞债务转移。
把楼市的垃圾债,打包到股市,进行债转股。
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设计者考虑的是泡沫的旋转门。
就是通过股市的泡沫,把风险转嫁到股市的投资者,而保住地方债务不暴雷。
如果要参与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要在债务转移未完成之前,择机离场。
投资的收入长期看是不能超过实体的收入的,最后两者会打到均衡。
即使地方债的雷化解了,还是不能解决居民杠杆率的问题。只能说化解了设计者自己的雷。
居民投资者要注意,投资的投入绝不能超过自身的收入,否则如果投资发生波动,很难维持自身的杠杆,即破产。
【淘汰煤电不能一触而就,不能运动式环保】
近日,银保监局和发改委等多个部门都强调,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并迅速落实下去。
比如,10月22日,厦门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保供稳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等企业和项目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
虽然发展新能源是重要的国策,环保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淘汰煤电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人口多,工业多,能源消耗巨大。能源收缩不能够强于工业收缩,不然就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是直接对实体经济和民生造成冲击,造成电价上涨压力过大,容易带来成本冲击型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