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好行业
行业对公司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行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公司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好行业呢?
主要看两点:1.这个行业钱多不多?;2.这个行业将来钱多不多?
1.现金流充裕、资本支出少
现金流充裕,资本支出少的行业躺着都能赚钱。比如:喜诗糖果,这是巴菲特的经典案例之一。
在1972-2006年期间,喜诗糖果的销售收入从0.3亿美元提高到3.83亿美元,税后利润从208万美元提高到6200万美元。
但是期间只增加投资了0.32亿美元,但是要想获得如此大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其他公司需要投入4亿美元才能办到。
可见,喜诗糖果快速增长只需要很少的资本开支,可以将净利润或者其他浮存金用于再投资其他企业。
2.行业处于成长期
成长期指的是:行业现在没钱可以,只要将来有钱就可以了。
比如格力电器,属于过去十几年来市场一直对它有偏爱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30%左右,2017年更是高达37%,从2008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不到4倍,但是利润却增加了10多倍,这就是高质量的成长。
二、好公司
判断一家企业是不是好公司主要从巴菲特常说的“护城河”判断。
那什么是护城河?
主要有无形资产、转换成本、成本优势三个方面。
1.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其实指的就是一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比如:品牌、专利、法定许可。
对于品牌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名度,而是其是否占领了消费者心智。比如喜诗糖果,正如巴菲特所言,加利福尼亚的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关于喜诗糖果的记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很美好的,试想一下,男孩在情人节的时候买了一盒喜诗糖果送给心仪的女孩,然后他们接吻了,多美好。也就是说,喜诗糖果就意味着甜甜的吻。如果能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这样的印象,提价就轻而易举了。
2.转换成本
比如大家都懒得换银行卡,因为换银行卡非常麻烦,更换之后,又要重新绑定,简直太麻烦了,这就是转换成本。
3.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指的是你的成本比另外一家低,你不惧怕对方卖的便宜,如果对方降价就会亏损,因为他的成本高。比如:大型商场于小超市等等。你可以在大型商场里面看到大甩卖促销,但在小超市就看不到,因为再低就要亏钱了,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好管理
对于管理层的评估主要分为两层:
1.绩效制度
管理层最好是分红高,而不是薪水高。因为分红是有风险的,大家为了高分红,就会努力干活。薪水是固定的,高薪有可能养懒人。
2.管理制度
比较常见的不好的管理制度即大部分民营企业中会让亲戚朋友加入公司。而现实中因为家族成员矛盾而毁掉的好企业也比比皆是。
四、好价格
这里判断价格是否合适主要有两个方法:
绝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
大家都知道价值投资,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是会回归公司价值的,所以选择一个好价格就尤为重要。如果买入时价格过高,则容易轻易被套牢。那么如何判断此时股票价格是过高还是过低,大家可以具体去《投资的60个基本》这本书中去仔细学习。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也讲得很容易让人明白。
五、好心态
相信大家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大家的理论知识获得一定积累后,但投资仍然做不好。其实就是大家的心态管理的不是很好,很容易被一时的市场情绪所左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应该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投资,以买公司的心态来买股票。只要我们前期所做的调查可以证明这是一个好公司,就要坚定持有。优秀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波动,价格自然会得到合理的修复。
#中国产业名片#
1986年左右,我上小学,第一次坐火车。每逢假期,我都会坐火车回老家,历经两三小时。老家的弟弟妹妹都没见过火车,在他们面前我会炫耀,我坐火车了。弟弟妹妹好奇得问:火车是什么样子?我绘声绘色描述:火车像一条长龙,火车头跑起来冒着黑烟会发出“呜”长鸣声和“咔嚓”声,列车员穿着制度别提有多神气,看着弟弟妹妹张着嘴巴,瞪大眼睛好奇又羡慕的样子我自豪极了。
之后坐火车算是家常便饭,不过没坐过长途。
2006年我成家了,去云南旅游。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非常兴奋。当飞机飞上云端腾云驾雾时,我想到了从小看了不计其数的《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蹦来蹦去感觉特别神奇,没想到坐飞机看到的景象就是西游记里的情景。
旅游返回时我坐的软卧,第一次在火车里过夜,临床男士呼噜声震耳欲聋,弥漫在整个车厢。我在上铺,一直盯着他打呼的整个身姿,身体都在动。整夜未眠,对坐软卧心有余悸,去外地时首选是飞机。但坐飞机时,飞机颠簸,上升或降落时我的肠胃翻江倒海,有点失重,我都是按住胃,闭着眼睛,飞机安全落地,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来。
在外地坐过几次动车,速度快,夏天凉爽,冬天暖和,非常舒适。尤其是时间灵活,半小时一趟。那时候家乡还没有高铁动车,特别渴望所在的家乡能开通动车高铁。
近几年开通的几条高铁线路过家乡,心里非常高兴,我们也能享受国家高速发展的红利了,出行更加便捷,不再迂回周转了,出门就能选择最方便的出行。
国家的基建发展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国家基建一步步的壮大。“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非常自豪目睹了国家的高速发展,这和我们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是分不开的。非常幸运出生在这个年代,我爱我的国!希望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头条创作挑战赛#
#三农观察日记#让全宇宙知道什么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这一古老的税种,已延续了2600余年的历史。
历史上,“皇粮国税”一直牵动着中国的兴衰。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以扩大纳税面,让有地产、有钱财的人多纳税。但由于吏治腐败,负担最终转嫁到农民头上。
即使是屡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暂的轻徭薄赋,历代封建统治者始终未能跳出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黄宗羲定律”。
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取消农业税以及中央政策向“三农”倾斜,并不损害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利益。相反,还将最终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浅显的道理:全国13亿人中的9亿多农民增收了,消费水平提高了,必将促进城乡市场的畅旺,拉动内需,城镇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也将随之步入良性循环,进而加快城市工业化的步伐。同时,城乡差距的缩小,还会促使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并有助于全社会、全人类的稳定发展。
记得小的时候居住的县城居民区的墙上会印刷计生委的标语“只生一个好,国家给养老”中国老百姓一直都深信不疑计生委所说:国家将来一定能给养老,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大约 4000--1万美元,
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是在1999年,
1999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 1000美元,
中国根本还不知道社会养老制度应该如何建立,茫茫然,就迅速步入老年社会,
2006年 人均GDP也仅仅只有 2000美元!
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直接戮破计生委宣传: 不能全部指望“国家给养老”。
中国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3亿,
但享受养老金老人也仅仅只有城市的 4000万老人,这还要靠全国9亿多劳动力来支撑。
更令人震惊的是:
仅仅支付如此少数目老人的养老金,
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就已经告急: 中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
2006年的中国养老金缺口: 已经是相当于整整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
如果到了2030年,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就会 大幅度增加约3倍,老人总数目会达到4亿,
但因为“一胎化”劳动人口反而大为减少,
此消彼长,中国养老金缺口就会变得天文数,巨大到根本无法负担!
西方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建立养老金的时候还是高生育率,有足够能力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养老制度,同时家庭人口结构十分合理,家庭互助保障 也健全,可以使得以前西方国家实现老有所养。
但现在,随着西方生育率的下降,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制度开始面临危机,负担每年加重,已经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因为养老金的缺口,西方国家政府不得不延后退休年龄来减少养老金负担。
发达国家现在都在为老龄化忧心忡忡、千方百计鼓励生育。
连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有正常人口结构,都无法长久维持“国家给养老”,
中国的养老前景也就可想而知,
发达国家,经过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中国,仅仅只用了1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中国根本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却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标准的未富先老国家,
更令人震惊的是: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中国预测 中国“中间年龄”将在2025年达到39岁,
美国社保制度建立近100年后,美国“中间年龄”才达到39岁,
中国社保制度还刚刚起步,仅仅26年后,中国“中间年龄”将快速提高到39岁,
可见 中国老年化 来势之凶猛,经过累积效应,可能以后会变成雪崩大灾难。
养老即不能靠国家,商业养老更不可靠,那么只能指望自己的孩子了,
但“一胎化”畸形扭曲的4-2-1家庭人口,孩子能力实在有心无力难以指望。
“一胎化”造成中国未富先老,劳动人口持续大幅减少,
“畸形的4:2:1家庭结构”早已压垮了中国家庭“孝道”传统的家庭养老能力。
2005年,美国总统警告国民:
“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
到了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
即使不进行改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要到2042年才破产,
西方很多国家现在就已经正视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着手改革。
故此,告诫现在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小皇帝们:
“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不要以为从小娇生惯养,到大了还会有福享,
你们这一代人很可能的命运是--- 早年也许幸福,(实际精神不幸福,残酷的升学压力没有几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晚年凄凉”。
“一胎化”年轻人口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来养老 ??
2006年,北京石景山工地,一名工人突然挖出一口棺材,他掀开棺盖想顺点东西,结果吓得尖叫一声,一屁股坐在地上:里面有人!
这天,石景山工地的工人们按照工作安排,开始了有条不紊地挖掘工作。因为工期比较赶,所以工人们工作都比较卖力,争取在工期前完成项目的竣工。可就在这时却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竣工遥遥无期。
一名挖掘机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似乎是挖到了什么东西。工人立马下车查看,发现是挖到了一块硬木板。随着挖掘的深入,地底下埋藏的东西可不仅仅只是一块硬木板,而是一整个大棺材,这可把工人给吓了一跳。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遍了整个工地,工地里的工人们都前来围观,想看看古代的墓穴到底是什么样的。此时有位胆大的工人提议掀开棺材看一看,保不准里面有价值连城的宝贝,那么下半辈子都不用工作了。
这个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这几位胆大的工人就拿来工具,直接就撬开了棺材盖,顿时间一股恶臭扑面而来,把众人都熏得不敢靠前。等臭味散去之后,工人们走上前去想一瞧究竟,顿时就被吓了一跳,只见棺材里躺着一具干尸。
最关键的是,这具干尸的肌肤依然富有弹性,五官轮廓分明,因为天色比较暗,工人们还以为这是活人,都吓得直接跑开了。
没多久,工地的负责人就来到了现场,同时还有北京文物局的考古人员。
考古人员立马对现场进行了保护性地挖掘,但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都让在场的考古人员陷入了沉思。棺材中有着墓主人的身份信息,上面写着中宪大夫黄黜吾,是一个男性,大概一米七的高度。
整个棺材除了一具干尸,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中宪大夫是四品官员,按道理来说不应该穷成这样吧。
当然,每个朝代都不乏一些清官,或许这个黄黜吾就是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一直保持着清廉的习惯。
随后,考古人员就开始研究起了这具干尸,而研究的结果再次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因为干尸的身上穿的竟然是一品武官的官服。
清代的官服虽说都是统一样式,但不同级别的官服却也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衣襟上的花纹,也就是“补子”。
中宪大夫是四品文官,“补子”上应该绣的是飞禽鸳鸯,可干尸身上所穿衣服的“补子”却是走兽麒麟,这是一品武官的官服。古代丧事规矩森严,一旦逾矩就会被人掘墓抽尸,当初多尔衮就因为私吞了一件皇衣被人挖了墓。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件一品武官的官服很可能是皇帝赏赐的,清朝时期也存在这样的行为,皇帝死后会赏赐一些衣物给表现出色的大臣。
墓主人黄黜吾觉得一品官服比较有排场,于是就穿着下葬了,但很快这个推断就被推翻了。
清朝时期所有官员的功绩都被载入史籍,整个大清王朝只有十七人得到过皇帝赏赐的衣服,其中没有一个人叫做黄黜吾。为了弄清墓主人的真实身份,考古人员继续在干尸上寻找线索,再次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
在这件一品官服之下,干尸竟然还穿着四爪蟒袍和五爪龙袍,四爪蟒袍是亲王的服饰,而五爪龙炮是皇帝的服侍。
最关键的是,这两件袍子的制造工艺都十分精致,都是出自宫廷之手,很显然并非仿制的。
此外,干尸没有任何的剃发痕迹,是典型的明朝人发型。因为多尔衮入关之后,就要求所有人剃光脑门,要么留头发,要么留人头。
可黄黜吾明明是个清朝官员,却没有遵守清朝的制度,留着一个明人的发型,着实是让人有点不解。
专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但黄黜吾身上的疑点实在是太多了,专家依旧没有办法弄清楚黄黜吾的真实身份。
此时有一个考古人员提出:“如果把名字倒过来念,那不就是吾做皇的谐音吗?或许这个黄黜吾只是一个假名。”
从以上挖掘的种种内容来看,这个推断也不无道理。就如电视剧《韦小宝》中那样,清廷内依旧有不少明朝余党,想着反清复明,或许黄黜吾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复兴明朝,当上皇帝,于是才穿着龙袍下葬。
而黄黜吾的头发在后来被证实为是假发,但也间接证明了其内心一直认为自己是明朝人,因此在死前特意梳妆成明朝的发型,这样下葬之后也就无愧先祖了。至于黄黜吾的真实身份,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到现在依旧是个谜团。
参考素材:《2006年北京干尸背后的秘密》
#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前15年,城镇就业人数稳步上升,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也在稳步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明显低于非国有部门。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到,国有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更大的比例发生在政府和公共服务等非经济部门。国家党政机关人员由改革开放前的400多万达到2006年的1000多万。1978年,国有职工80. 2%在经济部门,到2006年,有60%左右已经不在经济部门。
就经济部门而言,国有企业职工数量1978年为5979万,之后一直增加到1992年达到顶峰的7958万,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转向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开始迅速下降,到2005年下降到2572万,为1978年的43%,1992年的32%。
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国有企业脱困政策——“减员增效”开始实施的1998年,这一年经济部门国有职工减少了将近2000万人。2000万人口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国家了,我们国有部门这一年就减少了如此之多。
1993年之前在保持国有制前提下搞国有企业改革,所以国有经济部门的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尽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1993年之后转向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所以国有经济规模开始大幅度收缩。改到今天这一步,我们不仅完成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且已经找到了剩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即继续在国有企业非国有化的道路上前进!
#经济##我要上微头条##历史真相官##聚量·对话企业家#
这种贴作大死图文的人,到底是寻衅滋事还是扰乱了公共秩序?
接上篇,有一种观点认为,处理这种在车尾贴小日子的,只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第4款“其他寻衅滋事行为”来定性适用即可,在2021年9月江苏南通、河南郑州、10月辽宁盘锦都出现了类似案件,当事人多是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罚款1000元的处罚,实际上执法司法活动中公安机关倾向于将此类案件定性为寻衅滋事行为,当然这么处理并没什么问题,这些车主本来就是没事儿找事,但我个人还是有一点点不成熟的意见,首先看第26条:
(一)结伙斗殴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此条中所规定的行为,我个人认为这里所描述的更加类似于2006年已废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第19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第19条部分内容在《治处法》中得以延续,被拆分并补充完善,且在法条中去除了“流氓活动”这类带有标签化的描述,所以我认为《治处法》的第26条脱胎于原《治处条例》的第19条,其处罚力度要大于《治处法》第23条,打击的是主观恶意性较大,且明显存在故意、以作恶搞事为目的的、为非作歹的行为,且该条与《刑法》第293条的“寻衅滋事”作了升格衔接,违法行为由轻到重,打击力度逐步提升。
我则倾向于把张贴旗子的行为理解为“出版、发表、发行作品”,出版发行是指将作品通过某些方式公之于众(由作品盈利)的一种行为,上述案件的中的“车主”把令人不齿的“图文作品”张贴于车后,在不特定的公共区域、籍由不特定的人群接触到,达到了一种“发表、发行作品”目的,如未造成严重后果,轻则扰乱公共秩序而非市场经济秩序。
但现实中对于的非法出版物打击的是以营利为目的、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通常适用《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非法经营罪”,而车主的行为并未直接营利,而是通过此博得公众眼球和关注,假如车主真因此行造成了严重后果,则可能适用《解释》中的:
第1条“明知出版物中载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而予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或者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第11条“违反国家规定,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本解释第一条至第十条规定以外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捂脸]以上是些个人愚见,不足之处还请大佬批评指正
(图文无关)
按照资料的公开方式来分类的话,前苏联的资料大致可分为:
1.当时发布的资料;2.当时苏联未公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从欧美传入日本的;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以及苏联解体后在“重新审视历史”中公开的资料;4.至今尚未公开,必须到俄罗斯档案馆中查询的资料。
其中,最后一种尤为受到关注。
苏联解体后,由于实地调查的机会迅速增加和政治限制条件的大幅缓和,进入档案馆查询原始资料的工作终于能够普及了。
而对历史学来说,这本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于是,日本的俄苏学者开始编辑、出版一些资料集和珍本,可供使用的资料数量由此成倍增加。
不过,在苏联解体之前并非完全看不到原始资料,只有在苏联解体之后才一下子全面公开。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有时也向外国研究者提供参阅原始资料的机会,当然,文件公开受到诸多限制。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出现松动,苏联解体之后才大大缓解,但还存在一些限制,主要是有关规定时常出现摇摆不定的变化。
由于领土纠纷等问题,直到 1989 年之前,日苏两国都没有政府间交换留学制度。
因此,直到 80 年代,年轻学者为撰写博士论文想使用原始档案文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当然,即便是能进入档案馆进行实地调查,也受到当时苏联的制限。
欧美的年轻学者留学苏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可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但对日本学者来说非常不利。
当时的日本学者由于不能在档案馆工作,就通过缩微胶片来从头到尾细致地阅读苏联的公开史料和报纸上的内容。
彻底阅读公开史料在当时来说有其优点,但问题是缺乏一种思想将各种史料综合运用于研究之中。
在调查方法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日本学者,好像并不懂得充分利用各种题材的史料,包括档案文件、公开史料、二次文献、采访报道等来撰写引人入胜的论文。
就在 10多年前,学界还流行着一句蠢话“精读公开史料之后才能进档案馆”。
当前,进入前苏联的档案馆收集资料的工作方便可行,但是日本的俄苏研究者又意识到他们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与俄国本土学者展开学术竞争。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前苏联的研究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发挥他们的能力。譬如,前苏联学者即使掌握很多史料,也无法自由发表。
结果造成欧美和日本的历史学者一度处于领先状态,可是,一旦俄国的历史学者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原始资料来推进他们的研究,
那么欧美和日本等国外学者是否能与俄国的学者展开竞争呢。
因为在苏联解体之后,无论在使用母语来阅读本国的资料方面,还是在进行实地调查方面,俄国学者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且,苏联解体之后,言论自由了。
撇开理论和方法论不谈,在阐述历史事实关系等知识方面,俄国学者要远胜于外国学者。
此外,盐川伸明教授还提出一个警告,就是研究原始资料,并非要直接产生轰动性的发现,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自己以往所拥有的知识和见识进行细致的对接。
日本德国史专家栗原优也发出逆耳之言:需要警惕“突如其来的史料主义”。
日本的俄苏学者在研究条件获得大为改观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一份危机与警觉意识。
参考文献:
[日]盐川伸明:《日本的俄罗斯史研究 50 年》,载于《俄罗斯史研究》2006 年,总第 79 期
退休金的现状
自从2005年实行企业退休金制度改革,2005、2006年以前退休的,退休金都普遍低。有的人十八连涨,至今也就三四千元。尤其是工令短或较短、退休金低的最亏,每年都低于哪个百分比。多则百元左右,少则六七十元。而工令长、退休金高的,大概率涨的多,高于哪个百分比。例如,什么1—15年2元,16—30年4元,31—40年8元,……。还有,按年底退休金额涨百分之几。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单位退休的普遍退休金较高。你发现,越是往后退休,拿的越多,因为哪个所谓计算公式中,社会平均工资在逐年增长,哪些决策者也为他们退休铺路。所以,有的省分,有的行业,这几年退休的,工令长、职位高、行业好的,退休金就快到万或过万。哪怕你小学文化,只要工令长,掛上好单位,就能领到高的退休金。当然,盼早日退休。
退休金池子的水流入的少,流岀的多,到2035年以后就将逐渐干涸了,这是中科院的专家推算岀来的。因为,退休大軍越来越壮大,到2025年达到什么数,我没有搜索计算。什么工令长,贡献大,也的确有一定的成份和因素,但实际上是占了国家和大家的便宜。有的人,在职时,每月领上个五六千元,一退休就领八九千,上万元。并且,按活到80岁估算,大约还有20多年的领头。有的人十八连涨,至今也不过三四千元。差距越来越大,不公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国家政策实际是从多方面考虑的,多缴多得,兼顾公平和贡献。有定额调整,倾斜调整,工资额调整,工令调整,地区调整等,但现状是贫富差距在扩大。这是我的浅见。
针对“人本善”vs.“人本恶”,长达50年的实验研究告一段落;反转的结果,正如人性本如此。
人性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几千年来,不仅中国智者在讨论这个问题,欧美学者也同样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因为其答案关系小至企业、大到国家管理,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思路。
最新一期的NPR Throughline非常棒,探讨了Veneer Theory,也就是我们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在进行解读之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Veneer Theory"。Veneer Theory是一种关于人类道德的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只是一层薄薄的涂层,在本质上人类是自私的、欲望驱动的动物。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压力和教育而形成的,而非天生具有道德感。这个理论与传统道德理论形成了对比。
A,斯坦福监狱实验
关于Veneer Theory话题,现代心理学当之无愧的一个最著名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
SPE由斯坦福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夏天开展,让24名斯坦福学生扮演狱卒和囚犯,以观察这些学生在严酷环境下的行为和表现。这项研究得出了很多结果,但其中一项观察是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下,狱卒和囚犯迅速适应了他们的角色,甚至超越了实验设定的界限,都变成了残酷的施暴者,囚犯暴躁挑衅,狱卒用各种“酷刑”折磨和镇压囚犯。
因此,Zimbardo认为SPE证明了模拟监狱环境,使人们内心的罪恶因素得以释放,从而造成了囚犯暴戾,狱卒残酷的局面,狱卒和囚犯的行为都是对于监狱环境下的“人性恶”的反映。
B,荷兰历史学家的质疑
但荷兰历史学家Rutger Bregman对这项研究持有异议。他来到斯坦福大学进行了长期走访和调查,深入研究了SPE的细节,并把结果发表在了他的2020年著作“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里。
Bregman指出,这个实验经常被用作一个例子,表明人们很容易屈服于邪恶力量,但实际上,这个实验设计中有很多人造的伪证,而不是真的人性反射。
Bregman发现,Zimbardo威逼利诱扮演狱卒的学生,让他们用“酷刑”折磨和惩罚狱卒。许多诱扮演狱卒的学生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些行为不符合他们的本性;Zimbardo于是告诉他们这个实验实际上是为了提供证据来推动美国的监狱和司法制度的改革,从而让更多的犯人能够受到人性化对待(1971年,Zimbardo真的把结果提交给了美国国会House Judiciary Committee)这种“高尚的利诱”,使扮演狱卒的学生就范,从而形成了残酷的施暴者;但这种人为教唆造成了实验观察完全扭曲。
C,BBC监狱实验
2002年,英国BBC重复了这一实验,被称作BBC监狱实验(BBC Prison Study),并于2006年公布了结果,同时把一部分观察制作成了纪录片。BBC Prison Study中狱卒没有被任何人教唆,因此呈现了与SPE完全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发表在了4个心理学学术期刊上。
在BBC Prison Study中,囚犯之间和囚犯狱卒完全可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他们顺利完成了实验,并能够每天按时完成问卷。这一研究很大程度质疑了经典的SPE结论的“普遍性” — 即在严苛环境下,人们不一定会有邪恶动机,人们可以产生很多善意的共识。
也就是说,狱卒不必发挥狱卒的残酷角色。2018年,开展SPE的Zimbardo本人发表声明,称SPE和BBC Prison Study两个实验都是有效且显著的。
D,人本善、还是人本恶,真的太重要了!
Throughline的旁白说,这项研究结果,及开头说到的Veneer Theory的一个应用是企业或者说所有涉及到人的管理。
比如,在疫情期间,在家工作(WFH),你可以给员工的电脑装上摄像头,实时监控员工是不是在工作时间内工作。
也可以不去监控,但奖励他们好好工作并提供资源,只要他们按时完成指定的工作,那么他们可以享有时间和行动自主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到底相信人性的哪一面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健康2023#